<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越了凌山之后到达大清池(今吉尔吉斯境内伊塞克湖)在这里休整数日。《大唐西域记》记载:“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忽……"。由于湖水含盐量高而成为不冻潮,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的高山湖泊。玄奘本应向南行到达印度,而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绕道数千里</span>向西北方进发。这里己属于西突厥势力范围,玄奘必须得到突厥可汗的允许才可到达印度。(卫星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西北行数百里,《大唐西域记》记载:“大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穿越中亚大草原,玄奘遇到突厥统叶护可汗及大队人马狩猎,並约定几日后在王庭见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今托克马克附近有一个发掘的堡垒遗迹,曾是这一时期建筑遗址,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西商贸文化的必经之路。</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天后可汗狩猎归来在大账里会见,玄奘是大唐高僧高昌王弟,礼物和书信送上后受到可汗欢迎,得到可汗大力资助及通行国书,并派出通解汉语的少年和护卫随行,一路护送西去,高昌随从者则返回。(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附近,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东西使者和商贸的必经之地。考古工作者在今托克马克附近发掘的遗迹,表明曾是这一时期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到过的碎叶城具体位置始终未能确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人发现了一块石造像碑刻,根据上面的铭文才确定了碎叶城的位置。在玄奘走过碎叶几十年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670年</span>由龟兹迁到碎叶,这也是历代王朝在西部设防最远的地区。公元701年唐代诗人李白就出生于这里,5岁离开这里回到内地,为大唐盛世写下了最华美的诗歌。(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碎叶城玄奘继续西行来到呾罗私(怛罗斯),《大唐西域记》记载:“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气序大同素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玄奘到过的素叶和呾罗私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随着大唐的崛起向西占领碎叶城,与当地粟特人发生激烈矛盾而引发与大食之间在此发生的一场战争,以高仙芝率唐军和葛逻禄部组成的联军,在塔拉斯河中上游发生了著名的“怛逻斯之战"。(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1年,连续击败东西突厥,横扫西域的大唐帝国军队与急速扩张东来的阿拉伯(大食)帝国军队正面相遇,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与文明的两大帝国直接发生了军事冲突。起初唐军占优势,随着其他诸国加入有十多万兵对阵二万唐军,而大唐联军葛逻禄部看此情况选择了倒戈。唐军长途奔袭七百余里,最终唐军大败只有几千人撤回安西。此后安史之乱爆发,边兵内调,唐帝国再无余力经营西域。(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来到飒秣建国(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乌兹别克斯坦</span>撒马尔罕),《大唐西域记》记载:“国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撒马尔罕的手工技术在各国中最为精巧。玄奘的到来国王最初并不欢迎,他们信奉的是拜火教,玄奘给国王讲解佛法,竟然改变了国王的信仰,他放弃了拜火教,开始信奉佛教,并推广到全国。(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撒马尔罕南行,向印度进发,在这条古丝路上,这里居民主要是以“昭武九姓"粟特人的康国之地。粟特人擅长经商,而他们又处在中、西方的中间地带,因此粟特人的驼队带着宝石与丝绸穿梭在丝绸之路上而获利。曾经强盛时的大唐在这里建立过城市,著名的中华门遗址,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当年它繁华的景象。如今的撒马尔罕随处可见的是庄严肃穆的古清真寺。(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南进入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比凌山更加高峻严寒,“满山冰雪,千年不化,凝云飞雪,曾不暂霁”。当时西域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盗贼横行,野兽出没,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翻过大雪山来到“梵衍那”(今阿富汗巴米扬)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印度、伊朗和中亚的交通要道。因而这里当时是佛教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米扬是古代丝路上的一个节点,公元2世纪至6世纪,这里曾是繁荣的佛教圣地,因而留下了无数佛教石窟和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巴米扬大佛。玄奘对巴米扬大佛做了记载:“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光晃耀,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西有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这两尊各高53米和37米的东西大佛像建造于4~6世纪。(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玄奘之前中国僧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法显、宋云曾来过这里。</span>玄奘还记载在两座立佛之前,还有一座长约300尺的卧佛,到现在还未找到卧佛遗存。巴米扬大佛凝集了多种艺术特点,波斯萨珊王朝艺术的影响,而印度和西方的艺术亦对其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犍陀罗风格。巴米扬佛造像也对我国新疆龟玆等佛教艺术都有很大影响。</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3月12日被阿富汗塔利班炸毁,令世人惊叹婉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6月,来自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和他们的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地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在被炸毁十四年后,巴米扬大佛再次“站”了起来,让世界为之震惊和感动。(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离开长安之后艰难险阻,玄奘终于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玄奘看见印度河的时候,正是旱季,河水应该一如现在平稳而缓慢地流淌。进入古印度地界之后,玄奘的身边只剩下两个徒弟,这里已经不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可汗派给玄奘的护卫们返回了北方的草原。渡过了印度河后不久,玄奘来到了闻名于世的犍陀罗国。(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的犍陀罗包括塔克西拉、白沙瓦、斯瓦特等城镇在内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及阿富汗东部一带。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高僧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span>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贵霜帝国君主迦腻色伽王在此建都,犍陀罗国势强盛,特别倡导佛教而盛行于这里。创造了佛像石雕为主的犍陀罗艺术。多国文化都汇聚于这里,使之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克西拉,又称“坦叉始罗”,梵文意为“石雕之城”,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的中心。</span>但是真正使犍陀罗达到鼎盛的是大月氏人,曾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受匈奴的挤压秦汉时西迁来到这里,以犍陀罗为中心,不仅创建了辉煌一时的贵霜帝国,而且缔造了名垂千古的佛教艺术。(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玄奘之前,中国僧人法显、宋云都曾到这里参拜。《大唐西域记》记载:“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当玄奘到来时他目睹了此时佛教衰败的景象,“夹苏婆伐窣堵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犍陀罗的梵文之意为“芳香之地”,玄奘描写也是一个”花果繁茂”的天府之国,如今已败落。(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教从一个地区性的宗教,最后发展形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在这里佛教得到了更新,重新酝酿,产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包括佛像的诞生和其他的很多元素,从这里向东影响到整个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其重要性与佛教造像艺术渊源颇深,虽然学界对到底哪里最早出现佛像尚存争议,但犍陀罗艺术当之无愧是佛教造像艺术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犍陀罗佛像西方化特征明显,渊其受希腊马其顿亚歷山大帝国长期统治,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造型特点是写实性强,面部呈西方人特征,前额宽广,波浪式发型,高鼻深目,眼睑细长,丰颊唇薄,头顶肉髻一般是束发式,身着希腊罗马式披袍<span style="font-size:18px;">衣褶流畅,</span>背光大多素面无纹。(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犍陀罗雕像对中国于阗、龟兹、焉耆、高昌乃至河西走廊的造像都受其影响。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更明显可见犍陀罗风格的影子,可以说犍陀罗佛像艺术是我国佛教造像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佛教的衰落,犍陀罗造像也逐步停滞,<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斯兰势力的进入昔日佛教圣地废弃,遗址佛造像被毁或被外国考古探险者盜挖购买流传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成为珍贵的文物珍品。</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向东南而行来到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古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迦湿弥罗国</span>(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大唐西域记记》载:‘迦湿弥罗国,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当时的印度分为七十多个国家,龟兹鸠摩罗什也曾经到迦湿弥罗参学。玄奘与当地法师学习获得极高赞赏,因明学尽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靠着刻苦钻研都能学懂深奥的佛理。(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贵霜王朝时期的迦腻色迦王曾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迦湿弥罗</span>召集五百名佛教高僧大德,从事佛典的编纂注释工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佛典的地方,历时12年才完成佛典结集,</span>因此也保持着非常完备的佛教经典。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至宝,玄奘因为佛法混乱而迷惘而离开大唐,西行印度,如饥似渴的玄奘埋身于浩瀚的佛经当中,不知不觉之间玄奘在这里停留了近两年的时间。(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离开犍陀罗后南行到秣菟罗国,《大唐西域记》记载:“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秣菟罗的雕刻传统悠久,在佛教兴起前即是雕刻的产地,利用当地红砂岩制作佛造像及民间喜爱女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贵霜王朝时期,古印度曾产生了两大艺术中心,西北部的“犍陀罗”和恒河中上游地区的“秣菟罗”(马图拉)。犍陀罗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希腊因素影响,而秣菟罗艺术则来自印度原有的本土风格。(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秣菟罗佛像艺术有贵霜和笈多之分,各有不同的特征。笈多时期(320-6世纪初)秣菟罗造像是印度雕刻史上的黄金时代,希腊化的影响融于其中,体态优美细长,即使有袈裟也非常轻薄,凸显人体的肉感,丝毫不露生硬痕迹。四至五世纪的佛像样式呈规范化。秣菟罗造像对中国佛教造像影响极大,不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能看到它的痕迹。(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大唐第四年,公元631年春天玄奘渡过恒河,恒河在印度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比佛教更为久远的印度教就开始传播,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男子杀取肉血祭祀恒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伽女神。玄奘在渡河时被这帮人相中,危难之时他黙念佛经,顿时天昏地暗</span>河流涌浪,舫船翻覆。强盗以为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在西行的路上经历了数次生死之劫都化险为夷。(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年的艰难历程,</span>公元636年玄奘专程前往蓝毗尼瞻礼,并在《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他在蓝毗尼的所见所闻,包括佛陀诞生处的娑罗树、摩耶夫人用过的水池以及折断倒仆的阿育王石柱等。这些详细的记载为后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往日的荣光不再。蓝毗尼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佛陀成长的地方,也是重要的佛教圣地。现在仍能看到玄奘所记载的遗迹供游客和信徒瞻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秋冬季我从加德满都行近四百公里来到蓝毗尼朝圣法显、玄奘曾来过的圣园,並到中华寺与玄奘雕像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于恒河中游西岸古老圣城,印度教徒的一生中要必来此朝圣、沐浴、火化。这里至今保留着2000多座建于不同朝代的庙宇,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由于鹿野苑距此仅十余公里的缘故,瓦拉纳西也是佛家弟子向往的圣地。(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地方。他在此收了5位弟子向他们首次说法,鹿野苑也被视为佛教传播地和教团建立处。法显、宋云都曾在此礼拜佛迹。《大唐西域记》记载:“ <span style="font-size:18px;">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span>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址现存阿育王时期建的巨大佛塔高39米,原有高十多米阿育王石柱仅存底部和顶部,雕有四面狮像,是印度国徽的图案。</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631年历尽艰辛玄奘终于来到他向往已久的那烂陀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具权威宗师戒贤法师已近百岁(529-645)</span>为玄奘的到来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及其它经论,有几千人虔诚听讲,十五个月讲经非常详尽,玄奘在这里度过了整整五年的时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烂陀寺曾产生众多的高僧大德,其中有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深远影响的龙树、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及莲花生大师,皆是“俊才高学,德重当时”。(网络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烂陀意译施无厌寺,公元五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创建了这所佛教大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历代君王营建,</span>捐出了一百多城的租税,供养寺内的僧众。那烂陀寺宏伟壮观,《大唐西域记》记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华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竦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除佛学世俗的天文、历法、语言、医学等学科都有所涉猎。玄奘以超人的天赋及语言和教理方面坚实基础,很快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切尽可坐享其成,出行则可以乘坐象轿,</span>在万余人的那烂陀寺,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十人,玄奘<span style="font-size:18px;">获得了极其尊贵的礼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同学雷时之周游世界七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印度专程去了那烂陀寺及佛教圣迹考察,在曾是当年玄奘学经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到来时佛教已出现衰落迹象,那烂陀寺是最后的辉煌。公元1193年土尔其伊斯兰军入侵那烂陀寺,藏有九百多万册典籍的图书馆被焚烧了整整3个月,寺院被毁。古印度佛教文明精髓灰飞烟灭,曾经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佛教也在野蛮的屠戮下走向的彻底的衰亡。到十二世纪未许多佛教圣迹几乎全被夷为平地,或被佛教徒掩埋。此后六百多年佛陀的圣迹消失,印度人甚至不知佛陀是那国人。(网络图-那烂陀出土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人康宁汉姆是印度首任考古局长,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依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照两本著作记载,按图索骥,竟然陆续发掘出许多城址和佛教遗迹,鹿野苑、那烂陀寺、菩提伽耶、塔克西拉等。更令人难以想象玄奘的记载竞如此真实可靠,其中不少已成为印度乃至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印度人历史,中国人记录,英国人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span>菩提伽耶塔出土前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度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被史学界称为“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可言”,只有神话和传说。古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12世纪末随着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毁灭性破坏,中古历史是一片空白,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英国殖民印度时的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工程师康宁汉姆在印度陆续发掘出众多佛教古迹(这里所选图多为康宁汉姆发掘)。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才得以重见天日。(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玄奘离开那烂陀一千三百多年后,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是中国政府在1957年捐款建造的,后来各种原因停建。2000年又重新开建,终于在2007年“中印旅游友好年”开始之时举行落成典礼,其中供奉着由中国政府提供的一小块玄奘灵骨,<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纪念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印度人心中玄奘与印度历史密不可分,没有玄奘的记载,曾经辉煌的历史不可能再现。(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烂陀五年的学习,在其后的三年时间玄奘走遍了整个印度,留下了大量地理学式的描述。</span>公元638年抵达南印度的摩诃刺陀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是阿折罗罗汉开凿石窟的故事,首次对阿旃陀石窟进行了描述:“国东境有大山, 叠岭连障, 重峦绝巘,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而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窟曾淹没在丛林之中几个世纪,直至1819年英军在狩猎时被发现。(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旃陀石窟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7世纪,便在此山的马蹄形悬崖上动工开凿,前后历经近八百年,至今仍保存着29座洞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窟保留有古印度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雕塑和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代表着古代印度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东南亚及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游学归来那烂陀寺,代表戒贤瑜伽派参加过两次辩经获得胜利,他已名满天竺。东印度鸠摩罗王遣使戒贤法师要玄奘前去相见,法师以玄奘将要回国而婉拒。而对东印度国王的威胁,玄奘只能推迟回国的计划。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印度两个最有势力的国王互不相让,似乎就要兵戎相见。迫于压力,东印度国王最后屈服,戒日王连夜与玄奘相见,决定在都城卡瑙季举办全印度辩经法会,(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641年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二千多人参加。玄奘讲论任人问难,若能破难者愿断首相谢,十八天竞无人能敢于论辩。一时名震五印度,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会后戒日王请玄奘乘象巡游。</p><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等记载,戒日王与玄奘会面之后,立即派使节从尼泊尔取捷径先行到达长安。(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在印度停留了十四个年头,几乎遍足全印度(见图),在佛教产生的土地上成为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堪称空前绝后。公元643年玄奘将启程返回大唐,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力劝留在印度,玄奘不为所动。本可走海路省去路途艰辛,玄奘仍选择陆路,为的是实现与高昌王的诺言。戒日王临别赠大象一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供法师行费。</span>派出随从人员护送其踏上归程,大批的经书和佛像及奇花异种等都需要运回大唐,玄奘知道他再也不可回到印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643年,离开印度一年多,经过今阿富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基斯坦与中国交界的</span>瓦罕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谜罗是玄奘第一次记载,在当地人口中“帕米尔“至今的发音仍为“波谜罗",</span>意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间谷地”。十</span>多年前,央视策划的“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团经过考察和玄奘的记载,著名学者冯其庸认为玄奘东归时是从明铁盖达坂进入中国的。宣布“明铁盖山口为玄奘东归古道,并立碑纪念。(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近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科考团队,通过二十多次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研究,根据地貌与玄奘“东南行”与“大龙池”的定位,结合地图、遥感影像等综合研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重要节点的重新定位,运用现代技术将它运用在网络地图上。精准确定丝绸之路以及玄奘等人经过帕米尔高原的具体路线,最终廓清了玄奘东归入境线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我与同学自驾游来到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语为“石头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沿着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河谷中道路来到朅<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盘陀国,千百年来敢于冒险的商旅僧客不断探寻翻越雪山的垭口,踏出一条蜿蜒的丝绸之路,</span>来到逐渐在群山河谷间串连起许多历史悠久的山口、通道与古国。历史上张骞、宋云、法显、玄装、马可.波罗、斯坦因、斯文.赫定等都曾从这里经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塔什库尔干博物馆的玄奘雕像前似乎熟悉的老朋友见面,从龟兹告别玄奘之路,又在朅盘陀国迎接他的归来,再沿着他所行之地追寻着他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什库尔干在中国的最西端,与四国相邻,帕米尔高原是真正“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公元2、3世纪,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先民们建立了朅盘陀国。玄奘对这个国家多有记载,敬崇佛法,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小乘说一切有部之教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朅盘陀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山岭连属,川原隘狭”。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统一西域后,设葱岭守捉所,清政府在此建立蒲犁厅。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span>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周边的雪峰,城下金草滩、河流,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00多年前,英国人斯坦因怀揣《大唐西域记》为指南,来到中国西部的塔什库尔干。他登上了一个叫克孜库尔干的山岗,并且断定,这里就是浪漫故事发生的地方——“公主堡”。</span>时间过去了很多年,历史和传说纠缠在一起,已经无法分辨真假。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风尘仆仆的玄奘正是沿着古堡下的河谷,来到了朅盘陀国的都城。(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到这里停留二十余天,在《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个故事,该国的祖先为“汉日天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此地突遇匪乱,就近找陡峭山岗将公主安于其上严密把守。匪乱平息后,重新启程却发现公主有孕,侍女说,被困时每有一骑金马王子,从太阳中来与公主幽会,其身孕是“汉日天种”,此解释无法去波斯成婚。于是就此安营扎寨,生男儿拥为王自此繁衍生息,为朅盘陀国的祖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吉克人是中国唯一属欧罗巴人种民族,民风淳朴,性格坚韧而豪放。形体高大,高鼻深目,棱角分明,形象俊美,服饰华丽,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特征。但在玄奘记载中却是“容貌丑陋”,走在塔什库尔干乡村街头,随手即拍的都是塔吉克族美女帅哥,怎么也很难与“丑”联系在一起。唯一的解释是唐朝“大国心态”使然,以中原汉地的审美观出发,觉得异域之金发碧眼难入法眼,真是一叶障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山顶常年冰雪极为壮现。在主峰两侧有着十几条山谷冰川,慕士塔格峰与海拔都在七千多米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一起环抱着美丽的喀拉库勒湖,湖水深三十多米。三山耸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成为这里重要标志和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玄奘必经之路,千百年来这条自然古道,沿山谷河道翻越昆仑山才能到达绿洲。(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1884年开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四次试图攀登它的顶峰,但总是没能登上海拔6800米以上的高度。如今这里建成冰山地质公园,登山基地。山下湖边是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直达红其拉甫口岸。来到这里都会为这高原美景而折服,水面映衬着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皑皑,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慕士塔格峰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称帕米尔高原三大高峰。东部的最高峰与慕士塔格峰南北对峙,两者素有冰山之父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迄今为止,在1956年,中国和前苏联联和登山队31名队员最后全部登上慕士塔格峰峰顶,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登顶成功,而后在1959年,中国登山队33名队员登顶慕士塔格峰,创下女子登山高度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这条中巴公路(G314)来到白沙湖,这里集聚了冰山雪水而修筑的水库,湖水在高原天空映衬下湛蓝色,湖对岸边山脚下是可能被石化的白色沙滩。当年玄奘途经这里只是商队踏出的狭窄的驼马道,在山脚河谷地是游牧的柯尔柯孜族,简朴的帐房朴实的民族,尽管语言不通却能感觉到他们热情好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海拔的苍茫昆仑山中,雄伟的大山皑皑的冰峰,人在大山里蜿蜒道路上显得如此渺小。当年玄奘走过多少这样的冰山雪岭终于来到了西域的疏勒古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玄奘走过这条古道的一百多年后,公元747年大唐安西都护府首领高仙芝所率一万多人的骑兵队远征今克什米尔被吐蕃掌控的小勃律国,大军也从这里通过,长途跋涉三千里越过帕米尔米的高山险阻,<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大败数万吐蕃守军,小勃律国重归大唐属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终于来到沙漠边的佉沙国(疏勒国今喀什),将继续向高昌进发。在这里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高昌国在三年前已被大唐所灭,国王麴文泰已亡!高昌也成了大唐的西州。兄弟之情倾国之力支助西行取经,约定取经回来在高昌传经三年也无法再现。无奈,玄奘只能改道沿着沙漠边缘向东南方向的于阗进发,从丝路南道返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喀什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和民族风情,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全疆最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喀什系喀什噶尔简称,玉石之意,古称“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靠帕米尔高原,</span>东临大沙漠边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曾两次到过这个具</span>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城市,老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原貌,老街小巷、高台民居、手工作坊等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街,早己没有佛教印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东郊的伊斯兰式宏伟建筑被称为“香妃墓”</span>,据称这里埋葬着乾隆帝的香妃。但据考证,香妃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此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伊斯兰教圣裔的家族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阗在丝路南道,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经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首先传入这里,再由此传入西域各国。东晋法显到来时佛教兴盛,寺院和僧人达到很高数量,由早期小乘已渐变为大乘佛教,玄奘到来时已有衰落迹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沿沙漠边缘来到于阗国(</span>瞿萨旦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王尉迟伏阇信亲临边境率领重臣,王子,法师,信徒迎接,举行最为隆重的仪式接待唐玄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玄奘一路同行我们也来到和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在即将踏上国土之前,他必须取得大唐皇帝的谅解,並把在印度取得的成就归功于皇帝天威,派人把信送往长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奘在这里停留八月之久,边整理佛经,讲经和考察等侯皇帝的回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代于阗由尉迟家族长达千余年的政权掌控,居民</span>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一说法是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曾经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公元1006 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 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佛塔林立,僧众云集,境内有百余座寺院,有五千多僧徒,大多研习大乘教……”。</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阗是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和田以北大沙漠中,有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热瓦克佛寺遗址,根据几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在沙漠中发现二十多处佛寺遗址,有多处唐代的佛教遗址,很可能玄奘曾在这里参拜讲经,由于沙漠的肆虐向南推移,昔日的城邦,寺院只得废弃而南移。(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十九世纪前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8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和田北沙漠丹丹乌里克发现了唐代佛寺遗址。1900年,英国斯坦因根据斯文赫定留下的笔记,再次造访丹丹乌里克佛教遗址,他的到来又发掘了多个佛教遗址,</span>将大量文物珍品运到国外曾轰动西方世界。(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斯坦因获得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一处北魏至唐代的遗址称丹丹乌里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现佛寺泥塑、</span>壁画,各种木板画佛、菩萨,及汉文、梵文、于阗文文书等,再现了于阗国昔日的辉煌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到和田博物馆仍有许多文物收藏,特别是佛教泥塑、木板画等可以弥补些缺憾。近十年来在达玛沟发现的唐代佛寺壁画,重现昔日的光彩,从中领悟到西域佛教艺术的辉煌。(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坦因在沙漠中发现大量木板画引起轰动,而其中《传丝公主图》上图,《龙女索夫图》下左图,《鼠神图》下右图(都是局部),而这三幅图每一幅图都有一个完整的传奇故事,斯坦因依据玄奘的记载,解释了于阗国的传奇故事,其中传丝公主将东国蚕种藏于发髻而带入于阗国,与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相符。但在绘画风格上,基本上属于在印度流行的希腊美术风格。(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佛光的普照下,于阗国长达千余年的尉迟政权,在喀拉汗伊斯兰围攻下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成为西域最后一个佛教孤岛,最后终于在1006年,被喀喇汗王朝所灭。并开始了对于阗佛教的大规模清洗,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里的雕像被推倒,壁画被涂抹破坏,佛教彻底从这里消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越了八个多世纪后外国探险者斯文.赫定、斯坦因等来此在沙漠遗址中获得大量的佛教造像多运往国外。(和田博物馆或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也记载了于阗国的特产:丝绸、地毯、玉石,仍是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特色产品,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祥细记载。特别和田美玉更是扬名古今,在和田的玉石大巴扎市场,从大店辅到地滩淋浪满目玉石吸引各地来此淘宝者,价格从数百万到数千元一块石,考验你的识货眼力,喀什河道里也是拾玉者碰运气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玄奘终于等到了唐太宗的圣旨,而且安排好了归国的行程。玄奘即刻起程,沿着塔里木盆地南道向东进发。在汉魏时期沙漠边缘曾有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绿洲小国,尼雅(精绝国)、米兰、楼兰。当玄奘到来的时候,只有荒无人烟的大漠和废墟,玄奘可能是最后记录这一带的人。(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玄奘曾经途经过的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精绝古国的尼雅遗址,1995年中日两国考古专家组成尼雅遗址考察队,在古墓中发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篆体汉字。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是从且末经若羌、米兰古城,再擦过罗布泊南岸,然后对着东方行(未经楼兰)。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史念海先生认为 “此路虽为流沙壅塞,然玄奘由印度归来,固仍取此路而行,唐太宗且令鄯鄯于沮沫(且末县)迎接,沙州官司于流沙迎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敦煌之西是南道与大海道汇合,经阳关来到敦煌,历史上敦煌是汉唐以来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丝绸之路“咽喉”,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尘仆仆的玄奘在秋冬时节来到敦煌,但只是匆匆过客。敦煌佛教氛围浓郁,特别是莫高窟从前秦时期开窟造像,隋代37年就开窟90多个,到初唐时大型覆斗方形洞窟如321、322、220、205等窟从规模到壁画、造像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急于赶路玄奘没有记载他曾到莫高窟巡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图为伯希和1908年五层楼前拍摄,民国王圆箓发愿重修佛阁,经十多年未成。后由敦煌商号集资募捐历时八年1935年改建为九层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到敦煌绕不开两个重要人物,发现者王圆箓,传播者斯坦因。1900年王圆箓偶然发现这个封闭于十一世纪的藏经洞,却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社会文书、佛教经卷、绢画、刺绣、铜佛、法器等文物。这些重要文物却引来了许多外国考古探险者对敦煌藏经进行了劫掠。特别是斯坦因四次来中国,他以玄奘崇拜者和其守护神而获得王圆箓的信任,以少量银两获取了万余件文物运往国外。(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在敦煌一瞥而过,但莫高窟藏经洞留下了他之后在长安所译经文的转抄本,其中《金刚经 》为玄奘译唐代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Pelliot chinois 2323)。另一是此前从未公开过也无任何记载的藏经洞的藏文写经,该经书均为玄奘所译,后转译藏文写经。而玄奘《大唐西域记》写本数十行残卷本1981年在吐鲁番出土,时代为唐中期即传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足见玄奘译经之影响。</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千三百年后的这篇经文乃是唐玄奘翻译并书写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为敦煌藏经洞如今收藏于法国,是难得的玄奘手书真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随玄奘足迹我曾四次来到敦煌,1980年从青海沿唐蕃古道绕道大柴旦,搭乘货车翻越祁连山当金山口来到莫高窟有半月之余,和数多个学者、教授、画家住在中寺招待所里。当时除几个特窟外,几乎看遍所有洞窟。2000年参加敦煌学国际研讨会,之后在2014年2017年又来到敦煌学习与考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在这里半月之余每当下午无游客,交几元即可进入洞窟面壁而临壁画。空闲时还画过几幅写生,此为笔者所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瓜州榆林窟我曾两次造访,是与莫高窟齐名的大型石窟寺。玄奘在瓜州期间曾获得多人相助才偷渡出关,返回时瓜州是必经之地。在这里的西夏石窟发现六幅玄奘取经图,榆林窟四幅,东千佛洞两幅,内容大同小异,画面中只有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比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还早300多年,成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玄奘取经图”,也真实表明玄奘与瓜州的关系。(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内玄奘取经图在全国石窟佛寺都有发现,从北宋开始,金、西夏、元、明清历代都有。宋至元代开始出现四人一马的组合,已经是明代《西游记》定型的图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榆林窟道长吴根栋在石窟内清理流沙,偶然发现角落一紫檀木匣,黄绸缎包袱内藏象牙佛像,高仅16公分。造像分两片扣合,内刻54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共刻279人,12辆车马,形态各异,两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骑象普贤,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俱全,装饰美观。整个造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工雕刻</span>,刀法细腻,在形制上显然是印度五~六世纪犍陀罗式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象牙佛像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雅致神秘,是榆林窟历经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的稀世珍品。为保护这件宝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后有四位道长惨遭匪徒杀害献出了生命,直到解放后由最后一任道长郭元亨交于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专家考证,象牙佛像极可能是玄奘去印度取经时,印度国王戒日王赠送给他的礼物。玄奘返回途中,路过瓜州某寺院,为感谢僧众在他偷渡出关和返回盛情款待,将宝物转赠该寺,后辗转被珍藏于榆林石窟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林窟与莫高窟称为姊妹窟,以唐及之后壁画最多,第25窟是吐蕃时期的代表性洞窟,描绘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讲法的场景。画面中七宝池中的露天殿堂,无量寿佛坐于金刚宝座上,头顶上罩着华丽的宝盖和幡幢,上方飞天撒花飞舞,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座左右,供养菩萨四面环绕。殿前的平台上,伎乐天人分坐两侧演奏着不同的乐器,中间一舞伎作击鼓腾跳之舞姿,旁边有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应和。(网络图-下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贞观十九年农历正月24日(</span>645年2月25日),玄奘抵达长安西郊漕上,最后一地宿于归元寺,他终于回到了故土。由于行程提前进入长安,城内朱雀大街百姓获得消息倾城出动迎接。唐太宗在洛阳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行盛大欢迎仪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八年的时间,五万里行程,一百一十个国家,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在唐太宗东征前玄奘必须赶到洛阳面见皇帝。(慈恩寺法物流通图书馆绘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唐太宗正在洛阳,聚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兵马东征</span>辽东,军备繁忙中听说玄奘到来,二月初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洛阳仪鸾殿召见归来的玄奘,</span>太宗本想只和短暂会见,然而儒雅的高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音妙语,多次相谈甚欢,竞几个时辰。</span>太宗对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没有兴趣,他更关注西域和葱岭以西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还要玄奘同行辽东。佛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戒律禁止观看</span>兵戎血腥战斗,玄奘不敢不奏,俯伏祈愿陛下慈悲怜悯,太宗听从而作罢。(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归来被安置于弘福寺译经,在印度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均置于本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经翻译是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大工程,这里汇聚了大唐最优秀的高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翻译有十多道工序,分工之严谨细致,</span>还有来自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精通梵语和汉文两门语言的玄奘本人,则是整个翻译工程的主持。没有帝国的支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工程。</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在弘福寺三年九个月时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译经178卷,</span>白天翻译经卷晚上还要为皇帝写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一年内完成《大唐西域记》12卷本,从不同角度记载了西域及印度的地理风土民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由于玄奘与皇室多有联系,弟子辩机经不住高阳公主诱惑而有了私情,导致事情败露太宗大怒,辩机被腰斩,玄奘遭受到一次打击。(网络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亲文德皇后(长孙后)改建并命名了大慈恩寺。当时寺院规模宏大,重楼复殿是唐长安城最宏伟、最壮丽的皇家寺院。玄奘奉敕任大慈恩寺首任住持,奏请建造石塔以安置印度带回来的佛经等物,获敕批,在佛寺西院端门前造石塔。玄奘在大慈恩寺住了十年时间,翻译了四十余部五百多卷重要佛经。</span>(图片拍摄于190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砖塔,玄奘依据印度“亘娑”(大雁)的佛塔而设计。原计划以石头建造但工程艰难而改用砖石,两年五层佛塔工程完毕。基座石门楣上均有精美线刻佛像,南门洞两侧嵌置太宗李世民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宗李治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均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书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span>人称“二圣三绝碑”。该碑成于永徽四年,字迹瘦劲秀媚,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在慈恩寺要接见慕名而来的政要和高僧,白天完不成的译经夜里一定补上。还要随时听从太宗旨令参加皇宫的重大活动。太宗两次请其还俗任相、辅佐朝政的要求,他都婉言谢绝。又奉敕将老子《道德经》译作梵文,由赴印王玄策赠送于印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笔为玄奘译经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开创了帝王为佛教经典撰写序文的先例,没有皇帝的支助,浩大译经工程难以完成。(大明宫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经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贞观之治”,</span>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太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三年时间里,对佛教的看法也有很大的改观,</span>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还<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赠送玄奘价值百万金的袈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649年太宗病重,玄奘放下繁重的译经,陪同在终南山翠微宫形影不离,谈论佛教中有关生死之事,</span>聊异国见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给了病重的皇帝极大安慰,陪其走完了生命的最后进程。(网络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明寺是唐代长安城的主要寺院,也</span>是长安的佛教文化中心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御造经藏的皇家寺院,仿天竺祗园精舍建筑的名刹。</span>规模宏大,有10个院落,以绮丽豪华著称于当时。唐代有影响的高僧、外国到长安传法和求法的僧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各宗派高僧无不慕名而至,</span>並在此译经、撰写许多传世佛教论著。显庆三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658年)</span>七月玄奘入驻译经,十多年来在喧嚣中难以静心译经,一年多后受唐高宗诏令迁驻长安之北玉华宫。(西明寺复原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华宫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铜川市境内的山谷优雅清静,</span>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名仁智宫,后扩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形成九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更名为玉华宫,玄奘曾随唐太宗来此避暑,称此地为“阎浮之兜率天”。太宗在这里为玄奘译</span>《瑜伽师地论》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宗时废宫为寺,</span>公元659年玄奘率弟子高僧来到玉华寺专致于译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肃成院是玉华宫一处僻静山坳称芝兰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面环山呈半环形,北侧沿山崖壁上保存有一些石窟。东侧是溪水深沟,四面茂密的丛林,环境幽静。</span>从沟里沿着坡道小石阶千余米即到,在靠西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体面积仅数千平方米台地上,保存着几处早年发掘过后的建筑遗址,用青砖圈围着殿堂外墙,地面的柱础都很醒目。这里曾是玄奘与弟子高僧译经的地方,直至他圆寂的最后四年多时间里都是在这里渡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仲夏追寻玄奘足迹我来到玉华宫,这日肃成院遗址仅我一人参观,无奈只能自拍一张人景合影。怀着对玄奘的崇拜,在遗址各处凭吊被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玄奘遗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址早年经过考古发掘,基本摸清肃成院的布局,建筑是一座半封闭式的院落,包括大门、门房、正殿和偏殿等单体建筑。在遗址的后方一条发掘过的小沟道用砖围砌,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肃成院北侧的佛龛和石窟,是玄奘在译经同时开凿礼佛处,窟内佛造像已毁,仅存佛龛及模糊的佛座。1956年在这处石窟内,发现一件佛像的底座,左下侧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等二十字楷书铭文,据考证是依玄奘手书而刻石,也是唯一存世的玄奘手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距玉华宫十公里处的宜君县艾蒿洼村有一棵玄奘当年手植娑罗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树围达四米</span>已有1360年树龄,成为特级保护古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十年代石窟内又发现了佛足印石刻,石刻残宽72厘米,残高66厘米。佛足印为玄奘依印度拓本雕造而成,其佛足尺寸折合唐尺与玄奘所记的摩揭陀国佛足长宽完全相同,“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叱矨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龙门石窟东山一洞窟旁侧石缝内,二十多年前偶然发现类似的佛双足印雕刻。学者认为,可能是以玄奘带回“佛足印摹本”而雕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曾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和玉华寺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而在玉华寺四年多时间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译了14部682卷,数量占他翻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大般若经》梵语有二十万颂,汉文在数百万字以上。</span>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实超前代译师,后者更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师殚精竭虑劳累,“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至此停止译经。(明代版画插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月初九在屋后面跨越水沟时摔了一跤,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二月初四开始,玄奘右手支撑着头部,若卧佛状再也不动。初五夜半时分弟子问,您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答曰:得生,这是玄奘临终之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唐高宗得知玄奘病危时派出御医到来时玄奘已圆寂,高宗令将玄奘遗体和所译经卷都一並移慈恩寺。从此玉华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成为山中的一座小寺院,最终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高宗得知玄奘离世竟三日罢朝“朕失国宝也”!遗体被送抵长安,安置在慈恩寺的翻经堂,玄奘的弟子痛哭不已,京城的僧侣和百姓每天千余人也前来吊唁。四月十四日玄奘下葬,也无法依其“丧事从简“遗言,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的送葬者有百万多人。玄奘的遗体被安葬在长安东边的白鹿塬云经寺旁建塔供奉。僧俗三万多人留宿墓地守灵,十五日清晨下葬完毕后才散去。(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高宗每从大明宫高处可远眺到玄奘墓时伤心悲痛</span>,五年后669年4月8日,高宗命迁葬玄奘于樊川北塬(今兴教寺),建砖砌仿木结构五层塔供奉,后唐肃宗题写塔额“兴教”。玄奘舍利塔两侧埋葬着他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窥基俗姓尉迟于阗王之后,父、叔都是唐名将,尉迟恭侄。圆测是新罗国王孙,数弟子追随玄奘译经,共同创立“法相宗”。唐宋时期两弟子先后归葬于玄奘塔侧,形成三舍利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未黄巢暴乱攻入长安,祸及兴教寺,寺僧护携玄奘遗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建五重塔。北宋988年金陵僧可政往终南山见此寺颓塔倾,在此发现了玄奘遗骨,捡选顶骨带往金陵的天禧寺供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冬南京日军在天禧寺旧址挖工事,偶在地下3.5米处现石椁,内藏石函两侧刻有文字:“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随葬有宋哥窖瓶等物。(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原想将玄奘顶骨掠走,消息走露后汪伪政府与日数次交涉,最后把玄奘头骨一分为三。一份建塔供奉,另一份送往北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一份保存于当时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span>后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灵谷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4年在南京九华山建七级三藏塔供奉灵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北京的日本又留存部分,又部分赠送台湾。国内又分若干份送北京广济寺、天津大慈院、成都静慈寺、西安慈恩寺,兴教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7年中国政府赠送印度那烂陀寺的纪念堂内,分供于十三处。</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在紫阁寺旧址南山头,有</span>座七级砖塔,俗称敬德塔。1987年维修塔顶时,在塔龛中有“舍利塔”和“元祐七年八月十五日起塔”等字样石碑,表明是宋塔无疑。专家认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政从原坍塌五塔中取走顶骨,宋元佑年间在原址上再建七重塔供奉遗骨。重檐七级与玄奘的身份地位相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有学者则认为:兴教寺玄奘塔末遭破坏,遗骨仍在原塔保存。</span>(网络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大遍觉”是佛光王唐中宗李显<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继位时,追谥玄奘为“大遍觉”,大菩萨之意。(李显满月时玄奘</span>护念,遂号为佛光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奘被称为“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文化名人录》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奘。//鲁迅曾称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誉他为“千古一人”。//印度历史学家阿里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生前逝后得到了极高礼遇,这些都在《新、旧唐书》等书中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唐西域记》12卷,玄奘口述,辩机编撰,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 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唐慧立前5卷,彦悰后5卷並撰定。前五卷记玄奘西行经历,后五卷记回唐后到逝世在佛学上贡献,成书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本书回鹘文译本约在10世纪由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翻译。三十年代出土于吐鲁番,部分藏圣彼得堡等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1卷,佛教传记,唐冥祥撰,成书于唐垂拱四年(688)之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续高僧传》30卷,唐释道宣(596~667)撰传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为了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笔者一生与佛有缘,又对玄奘精神而感写完此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王磊义(达瓦)几十年来从事文博工作,文博研究员。对佛教艺术情有独钟。先后由文物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藏学等出版社出版著作:《汉代图案选》《藏传佛教尊像选》《包头博物馆-唐卡》《中国佛教尊像集》《五当召珍藏-唐卡壁画》分卷编撰;国家文物局课题《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负责人。著作两次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二、三等奖。获包头市首批“鹿城英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