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

光骅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有一篇散文,是写《老家》的,老家也就是故里或故乡了。谁没有个故乡呢?故乡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总是和你的血脉相通、息息相关,即便你成了游子或飘落到了别处,也往往是魂牵梦绕,落叶思根了。</p> <p class="ql-block">  我是十二虚岁那年离开家乡的,是妈妈领着我离开了乡下的土地,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城市,于是我就由乡下人转换成了城市人。妈妈想起来就唠叨:若不是我逼着你爸去城里工作,你们也得在农村里窝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确,那时的家乡是贫困的代名词,劳作辛苦,又没个希望,虽说是故土难离,终究还是为那山高所吸引,当然那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只不过那时城里的工作不好找,出来的人较少,后来户籍管理越来越严,虽有过“盲流”,但又大多流了回去。不像现在的农民工,蔚然成了浩荡的产业大军。 </p><p class="ql-block"> 不想这一走便把家乡变成了故乡。最初来到城里生活,正赶上爸在外市学习,妈就在爸工作的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屋,当时算是市郊烧柴灶,没有柴禾难不倒农村出来的娃,不待妈吱声自己就主动外出去拣,后来又上山割棒子秧晒,一年后搬家时,院里已严俨留下了个有模有样的柴禾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日月穿梭,我第一次回故乡时,已是弹指27年了。那一次是扶着爷爷的灵柩回故里的,爷爷是真正做到了落叶归根。办完了爷爷的丧事,我在故里转了转,确有“儿童相见不相识”之感。所幸居住过的茅草屋还在,只是想不到是那样的矮小,窗户用砖头堵着,茅草疏漏,土墙斑驳,显然早已不住人了。同来的兄弟姐妹在屋前合了个影,也算是抢拍及时。此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现在是否还是那茕茕孑立的样子,仰或是被推倒或是自己坍塌了呢?那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不回去的原因,一是我在城里学习、工作几乎是一辈子,已然成为我新的家乡,没再想过“归去来兮”。二是生我的故里,早已没有亲人居住了,无需遭遇“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可不回去并不等于不思念,故乡常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出现在我的睡梦中,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这些年,就像泛起河底的沉沙,常常缅怀早年流失的岁月,细数儿时的欢乐时光,毕竟那是我人之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说是细数实际上能记下来的并不多,且往往是些碎片化了的东西。虽说如此毕竟是时光筛选沉淀下来的东西,只有这些才能链接起我的人生初始记忆。</p><p class="ql-block"> 提起故乡,我首先想起的是那个地方很大,但再回去一看其实很小。为此还写了首的小诗“小时候看山/山很高很大/长大了回乡看山,那山/忽然小了、矮了许多/但在记忆里,故乡的山/仍然很高很大。”</p><p class="ql-block"> 是啊,小时候太小了,眼界自然也小。我故乡的山叫蚂蚱山,听着就不怎么大。虽说不大,却很神秘,神秘就神秘在当时解放军在那里打洞,听大人说整个山都打空了。那应是上个世纪抗美援朝后的事,我们家距大孤山海边不过50来里地。正如此,我们村子也住有不少的解放军,他们帮老乡挑水扫院子是我眼见中的事。有一位黑龙江的班长,和我关系不错,临走时还送我一支钢笔呢,在当时那可是件稀罕物。</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孩子很小就知道干活了,我能记起的在我没上学时放过猪、搂过草,印象深的是冬天履冰到附近水库中的一个小岛去搂草,提着个竹耙子,背着个草绳袋子。还记得跟姐姐给人插过秧,由于我插的不好给辞退了,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那个活很累,尤其是腰弯得近乎贴近水面,似乎折了再也直不起来似的,还真是个受不了。上学后也参加过劳动,尤其是秋收,割豆角很剌手,但那往往是学校组织的,累虽累一点,人多好干活也热闹。</p> <p class="ql-block">  至于玩虽然感觉挺快乐,至于玩了些什么,依稀记得的也只有摔泥吧、煽片几、滚铁环等当时的玩法了。只所以感到快乐,大约是大人们不怎么管,任你去疯吧?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照河蟹,不记得跟谁去的,但记得天黑之后,提着个灯笼,下到田边的小河照河蟹。那河蟹虽然不大但像养殖似的很厚,一个兜网下去就是沉甸甸的收获,没多大功夫就装满了一水桶,大人们往往用盐腌着吃。那时的河蟹不但河里有水田里也有,说起来那才叫绿色食品呢!以后随着化肥农药的使用,河蟹渐渐稀少已至于绝迹,提起当年照河蟹竞近似于一个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其它能想起的几件事,这几年已陆续写成了美篇。一个是《过年》,主要写了年卅时穿新衣,吃年饭和守年夜的风俗和感受。一个是《我的留守溺水危机》,是写读小学时父母不在身边三次几近溺水的往事,以感应现在的留守儿童境遇。还有一篇《我家的小糖梨树》,这是通过对小糖梨的追忆,品味乡情、寄托乡思的。还有一篇《我的老师》,内中首先从忆记我的小学两位老师开始。再有就是这篇文字了。此外还有一首《我心中永远的花》的诗,那是借家乡的小糖梨树舒发我的人生感悟。是啊,“洁白的梨花啊一一/系着你的根发芽/挽着你的枝长大/泌着你的芬芳绽放/洁白也会生根发芽/谁心中没有个/美丽的花?/洁白的梨花啊一一/你是我心中/永远的花”。</p> <p class="ql-block">  原本模糊的故乡,在一桩桩回忆中渐渐充实了起来,让我感觉到故乡离我并不远。而且我知道,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展,以及小康社会的构建,故乡的面貌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故乡的贫困帽子不但会摘掉,还会山清水秀更加富饶。永远憧憬着一个更美好的故乡,这也是我不变的中国梦中的一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