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学堂 念师生情深

品阅人间风华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教师节,或将因“双减”政策波及学校和教培机构而与往年有所不同。最近一直在回忆三十多年前,带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迹的,跟现在截然不同的老师和课堂,以及那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农村中小学,代课老师是主流,高考落榜生就是高学历。在编的正式老师,除了校领导外,代课老师转正和正规中等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凤毛麟角,不像现在大学毕业生当小学老师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教育部门组织的系统培训很少,除了课本和配备的练习册,基本没教辅资料,岁数大有经验的按步就班,年轻的边摸索边教学。课外学习全靠老师到处搜罗试题,刻了蜡版油印给学生,做完一张试卷,手是黑的,脸是花的。考试前废弃的蜡版纸和扔掉的试卷,是有些学生挖空心思都要搞到的东西。有经验的学生拿两张空白纸分别放到蜡版纸两面,用手或直尺抹平,就能提前拿到考题。期末考试没有空余教室,要么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同位,要么一半的学生搬着凳子到院子里,试卷放在高凳子上,找个砖头垫在屁股下面坐着写,也没人跟在教室考试的攀比公平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上课很轻松,老师的任务是抓上课讲话、睡觉的孩子。有位老师,为防止学生打瞌睡,上课前先点几个学生唱歌,除了红歌外,最常听的就是《小草》《妈妈的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偶有同学唱《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绝对是非常提神的。五年级,分配来一位新老师,不知道从哪里鼓捣了一台脚踏琴,学生们才知道还能伴着琴声上音乐课。</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义务教育没普及,辍学的学生多,上到五、六年级,几个村子的学生才能凑够一个30人左右的班,乡级中学一个年级三个班,一百四五十个学生,临近毕业时剩下一半左右,学校都是想方设法留住学生。对到外村上学的学生来说,做到风雨无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学生们起早贪黑,个子矮的骑个大自行车够不着脚踏板,赶上刮风、落雾、雨雪等极端天气,摔跤是经常的事,实在骑不动就把沾满泥的自行车扔到路上步行回家,家长再跑上几里路推回来。没有人想到要去接送孩子,孩子也不喜欢被接送。这种条件下,辍学被认为是正常的。六年级时一位常考第一的女生辍学,其他女生哭了好几天。不知道后来那位女生怎样,但当时坚持下来的几个同学,如今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农村小学的教室大都比较破旧,停电是常态,有电是特殊,路上常见手里端着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灯上学的孩子。煤油也经常短缺,所以灯光常常被调到最小,还要同桌俩人合用。老师们为了替学生节省,最后一节课安排背诵,把学生们撒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趁着夕阳余辉去背书。背诵是一场无形的比赛,老师搬把凳子坐在门口,把背过课文的放进教室写作业。虽然进教室要点灯,好处是写完作业能早放学。放学后,女生聚到一起去小卖部买明信片,也有的结伴去同学家串门或到大队部看彩电;男生则直奔砖垒的乒乓球台,早下课的能抢到台子,晚到的只好拿个球拍或硬纸板模拟练习,没有谁想到找老师补课。</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报纸、杂志一般人看不到,明星只是电视里的角色,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的,除了家长,就是老师。初二时,学校分来一位中等师范毕业的语文老师,是当时整个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第一堂课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刘禹锡先生的《陋室铭》”,满堂哗然,那场景、那声调以及“先生”的称呼,还有自习课上教我们背诵汪国真《热爱生命》的样子,三十年后仍历历在目。初三语文学语法、句法,有位作文很好的女生烦恼于给她写情书的男生,顺手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下一串类似不要干扰她学习的句子,被老师拿来让学生们分析句子层次以及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后来这位老师当班主任带的一届学生,三十个里有十来个上了重点高中,还出了一个县高考状元,可谓史无前例。我高中同桌,字写得漂亮,据说她的一位小学老师爱好书法,每天手写钢笔字帖让学生照着练。</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大多是代课老师,家住在附近村里,课要上,地里的农活也要干。老师们往往一下班就直奔自家的承包地,车把上挂着的学生作业,要等到晚饭后做完家务才能批阅。既使这样,下一堂课之前,交作业的学生都能拿到老师批阅的作业本,醒目的大红叉叉,以及手改的正确答案,至今做梦还能梦到。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好帮手,割麦子、掰棒子、打豆子、拾棉花,凡是抢收的活,老师赶周末叫上十几二十个半大孩子,几亩地也就半天的事,饭都不用管。当然也有例外,有位老师盖房填地基,借了几辆拖拉机,拉上几个身强力壮的初中男生装土,中午管上好饭,吃饱喝足继续干。给老师帮忙,家长都没意见,四乡八邻的,彼此知根知底,见面不太聊学习,更希望学校把孩子管教成人。学校请家长,在当时是没有的,不服管教、作业没完成,打手板、踹几脚、罚站,学生和家长都当作正常教育。</p><p class="ql-block"> 女孩子天生爱八卦。爱好音乐的那位男老师,谈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朋友,有一次从外地来学校看他,骑了一辆崭新的二八自行车,两人坐在办公室里说话。门外趴了全班的女生,男生则围着自行车看稀奇,调皮的骑上转两圈,一个趔趄引起哄堂大笑。男老师拉着女朋友,大大方方地介绍,围观的孩子一哄而散,远远地望着抿嘴乐。</p><p class="ql-block"> 一对老师是夫妻,带个奶娃娃住学校办公室,经常因琐事吵架。自习课到院子里背书时,女生爱选他家的后窗跟,呼朋引伴听墙脚,有一次正听到热闹处有位中年女老师来劝解,其中谈到夫妻吵架,一个起火,另一个就要降火,两人都上火,就不得清静。现在回想,的确是充满人生智慧的经验之谈,可惜那位老师英年早逝。还是这对夫妻,有次晚上宴请几位老师,放学后找了女同学包水饺,饺子皮擀的有方形、有三角、有多边,就是没有圆,饺子包的大小不一,最大的能装下三个最小的,味道不知道什么样,就看到老师们吃得高高兴兴。</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十年,现在初中的孩子去了七八公里外的镇上中学寄宿,原来的初中校舍翻新成了小学,小学盖上了村民的小洋楼。上学放学的时间点,校门口全是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再不复原来满马路的学生车铃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