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与"过寿″之别及寿文化

敦树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吾是1951年9月27日出生在原河北省获鹿县(现石家庄市鹿泉区)城关镇四街人;20Ⅱ年10月底从河北省档案局滿60周岁从岗位上退休;今年的2021年9月27日整整的七十周岁。年轻时不知道过生日,在岗位工作时忙祿顾不上过生日,从前几年开始,老伴每到国庆节前就提醒我给我过“生日”。今年,女儿、女婿说给我过七十大寿。静下心来,让我思考一个问题: 过“生日”与“过寿”有区别吗?经翻阅有关历史记载和专门书籍,不仅过“生日”与“过寿”有区别,还增长了“寿文化”的再学习,受益匪浅。</b></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刺绣并制作的“寿”字牌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生日,大凡人一出生便有个准确的出生日期,这个日期便是该人的出生“生日”。当然按贯例人们一般的生日是指阴历。过寿,可是个曲折的漫长过程,不要说过寿就是生命也要受到年龄的限制。传说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个叫麇国的小国,君主听信谗言,认为老人无用,只能给国家增加负担,浪费粮食。君主下令,凡是该国60岁以上老人统统送到遥远的“寄死窖”中,家人可送饭三天,之后不再探望,让老人自然去世。当时有一年轻的农民,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偷偷在家赡养。邻国派了一位使臣到麇国,带来他国一只壮如黄牛的“犀鼠”,要同麇国斗鼠,失败的一方如败,就向另一方称臣纳贡。麇国大臣们找来各式各样的凶猛动物都打不过犀鼠,甚至连本国的老虎都不行。麇国人民为难。当给父亲送饭的农民靣露苦涩时,老人问清事由对儿子说: 你们糊涂,老鼠最怕的就是猫。把猫养到十三斤半,放出去就能打败犀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农民告知该国的王公大臣,大臣照此一试,果断打败犀鼠,国家摆脱了成为他国附庸的命运,并得知是本国农民超六十岁的父亲告知,国王如梦方醒:老人们不仅不是拖累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下令把全国所有在“寄死窖”的老人们接回,永远废除抛弃老人的命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战国时代以后百家勃兴,寿文化兴起。尊老自此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生日年年有,人人各不同。我是通过河北赤城史少华老先生所著《萬寿集锦》一书,才对“过生日”与“过寿”有了清晰的分辨和更深的了解。书中详细地阐述在中国,不是人人在岀生的这一天妄叫“过寿”,而只能叫“过生日”。一方靣人人都惦记着自己的出生日,另一方靣过生日、过寿是长幼分开的。只有五十岁的老人叫“半百”,才堪配使用“祝寿”二字的年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长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目标。战国中后期,寿文化突出表現为帝王对长寿的渴望,对寿者的仰慕,对上天和神灵的敬畏,对不死药的痴迷。秦皇汉武求长生药就是这个时期寿文化的典型代表。孔孟之学盛行后,衍生出“节制”之学,教授人们科学养生。而且孔孟之学中尊老敬老的内容后来成为寿文化的核心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给长寿者用书写绘画和铸物的方式表达崇敬的心情,是寿文化的表現形式。寿字的发展与繁𧗠,实际上就是寿文化的书法化、艺术化的结果。郭沫若在关于古代文字发展过程的论述中说: 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文字本身艺术化或装饰化,是在春秋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譬如,我国继青铜器时代创造了大量的铭文、籀文体寿字之后,自唐代始,更多人创以“百寿”为图。如唐朝薛涛的《百寿图》,宋朝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的《百寿图》,元朝的郭守敬,明朝李益的《百寿图》及清朝李元鳳的《百寿图》等便是以“寿”字为书为图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这“长寿”寿桃丹青画是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金树林所画所作所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江西九江烟雨亭的石壁上镌刻着一个特大的“寿”字,其形体结构,玄妙怪異,令人回味不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的在瓷器上、院中影壁上雕刻“寿”字,以图以极大的吉利。象清朝康𤋮年间,曾烧制一个大型万寿瓷瓶,身髙七十七厘米,腹径三十七点五厘米,足径二十八厘米,用青花釉写满错落有致的一万个不同形体的“篆寿”,寓意“平平安安、万寿无疆”。山西祁县乔家堡有个乔家大院,迎门隔路的砖雕影壁正中,雕着一幅《百寿图》,其形势落落大方,赏心悦目,足以美化宅弟,且取福寿临门之意。</b></p> <p class="ql-block">该丹青画是恩师原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军武警学院教授、督导王青纪所画所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國,尊老的孝道向来是传统美德,祝寿的文化习俗也一样被传承至今。而用来表示祝寿的叫法,也是多种多样,如60岁叫“花甲寿”、“满寿、“下寿”;70岁叫“古稀寿”、“高寿”;80岁叫“大寿”、“中寿”;100岁叫“上寿”。还有“喜寿”、“伞寿”、“米寿”、“白寿”、“茶寿”,分别是指多少岁呢?其实,这是祝寿文化中的奥妙学问。</b></p> <p class="ql-block">该嵌字藏头诗是山西大学中文系同学、山西省社会科学界专家杜晓云精心倾献,全国书法家张禄云挥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就我国的汉语言文化来说,在巧妙运用浯言和文字时,大多是利用汉字的音、形、意等来充分发挥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的,比如用同音字、谐音、字形、拆合字、引申意、暗喻、借代等手法和手段,从而达到类似于文字游戏一样的学问和讲究,借以充分展示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和文化艺术。而祝寿文化中的这几个“寿”,就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字型特征、书写方式和结构组成,非常巧妙地运用在了人的岁数的表达上,从而表现出很有意思的说法和叫法。</b></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西大学中文系同学、平陆县畜牧局长牛引存从山西寄来的花生、红枣和今年的新核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通常我们把“喜寿”代表77岁,“伞寿”代表80岁,“米寿”代表88岁,“白寿”代表99岁,“茶寿”代表108岁。这些岁数看起来与寿字无关,却能用来代表祝寿的岁数呢?喜寿代表77岁,把“喜寿”作为77岁的雅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是因为在传统的书法中,喜字的草书字型看上去就非常象竖着写的“七十七”。所以人们就用“喜寿”来代表岁数77岁。“伞寿”代表80岁,把八十大寿称之为“伞寿”,也与伞字的字形相关。因为“伞”字的形状就特别象是“八十”,所以称之为“伞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米寿”代表88岁,之所以把88岁叫作“米寿”,完全是因为拆字的原因。我们把“米”字拆开,上边和下边正是两个“八”,而中间是个“十”,合起来就正好是“八十八”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白寿”代表99岁,把白寿作为“99岁”的雅称,也是拆字形成的。因此,把“百”字上靣的“一”横去掉,就是“白”字,而“百”去掉“一”就是99了,故而把99岁称之为“白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茶寿”代表108岁,这个雅称的拆字就复杂一点。“茶”字草字头“艹”,是两个“十”,即二十。中间“人”字分开就是“八”,底下的“木”字即“十”和“八”。中部和底部连在一起是“八十八”,再加上草字头“艹”的二十,合计总共就是108,所以就把108岁称为“茶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还有把21一30岁的称之为“短寿,31一40岁的称之为“强寿”,41一50岁的称之为“艾寿”,51一60岁的称之为“周寿”,61一70岁的称之为“稀寿”,71一80岁的称之为“耄寿”,81一90岁的称之为“耋寿”,91一100岁的称之为“期颐”之说,不一而足。</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各种表格和档案里记载的是1951年9月27月,是我的出生日。唯一的居民身份证也是这个日期。但是,过去的出生日都是阴历。我再翻阅了一下今年的日历表,如果按阴历九月廾七日是我的出生日,那应该是阳历的11月1日。按老的传统说法: 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俗称“整寿”,那也实事求是讲这次过寿也没有越过这一说法。今日今时就是吾的“七十整寿”。至此,暮然想起一句顺口溜: 花甲年华福而康,红光焕发健步杨,儿孙滿堂天倫乐,衣食无忧寿绵长。</p><p class="ql-block"> 七十,古人都会写诗感叹,象杜甫在《曲江二首》里就吟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读罢杜诗未免觉得有些苍凉,我更赞诚2021年的新观念: 七十古稀今不稀,八十才是中年期,九十出头可称老,活足百岁才稀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