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更好落实初三年级教学目标,加强集体备课,加强科研导向,立足常态课堂,让教学更有实效,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使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储备一中发展长足力量,结合初三年级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关注常态课堂,聚焦实效教学”初三年级青年教师目标导向课堂教学研讨展示课活动。</p> <p class="ql-block"> 参加此次活动的领导有:</p><p class="ql-block"> 业务校长:李光耀</p><p class="ql-block"> 教导主任:王立贤</p><p class="ql-block"> 督学办公室主任:张玉峰</p><p class="ql-block"> 团委书记:崔雨威</p> <p class="ql-block"> 活动目标</p><p class="ql-block"> 1.发挥集体教研优势,促进课堂实效;</p><p class="ql-block"> 2.发挥讨论交流功能,促进成长提升;</p><p class="ql-block"> 3.发挥合作共享功能,实现优势互补;</p><p class="ql-block"> 4.深化“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学与思”为核心的课堂教学。</p> 四位青年教师授课 <p class="ql-block"> 王月老师《制取氧气》一课,侧重于体现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说课部分以核心素养为前提,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理论依据更充分。分组实验,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过氧化氢入手,为学生以后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氢气,掌握完整的制取气体的模式打下基础,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准备认真,步步深入。学生亲自动手,兴趣浓厚,最大化加深学生记忆。语言精炼流畅,具有统摄力, 授课翔实,课堂清晰明了大气。以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实验为依托,符合科学探究过程,对比部分设计非常好,中考题中涉及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物还是催化剂的问题,设计与中考方向联系密切。对于出现的突发问题,能够及时回应,处理大气成熟。课堂体现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岳留娟老师的《分子和原子》一课,侧重于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课堂预设难易适度,语言精炼,有感染力,节奏控制较好。讲解细致,以微观粒子转换模型为切入点,给学生宏观与微观建立的伊始,形象与抽象的转换自然。对于分子的性质,每条性质产生的方式都不同,用分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识应用和迁移应用精妙。同时大量列举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世界, 微观宏观的转换讲解透彻,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重难点。与学生沟通及时,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分层次进行。教师演示实验的处理恰到好处,学生有参与的兴趣。随机应变能力,掌握课堂能力强。每个知识点配备习题精当。</p> <p class="ql-block"> 杜文博老师的《氧气》一课,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环节紧凑,课堂规范严谨。流程设计合理,以实验为载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参与者,引导者作用。学生亲自操作实验,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鼓励信任学生,学生参与度较高,板书书写规范工整。</p> <p class="ql-block"> 孙楠老师的《制取氧气》一课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孙老师沉稳大气,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说课层次分明,以高锰酸钾为例,从原理入手,引出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进而讲解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找两位同学亲自操作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前指导充分,实验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严谨规范。讲解细致,学生参与度高,有充分的思维调动。实验过程设计精妙。教态具有亲和力,语言幽默有吸引力,文学底蕴深厚。幻灯片利用合理,现代武器利用较好。随机应变能力强。学生动手实验,师生配合较好,PPT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认真听课的领导,老师们</p> 领导、组里老师研讨 <p class="ql-block">课后,李光耀校长、王立贤主任以及化学组内全体教师在组长韩立忠老师的主持下,对四位青年教师分别进行点评和研讨,从备课、说课、教学设计、语言、教态、教师基本功、具备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授课中出现的优点予以肯定,不足提出建议。参与研讨的领导,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鼓励以及化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化学组的未来,一中的未来会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