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师赞》<br> 楼上栏杆横斗柄,正人间,鼻息鸣,万籁俱寂,伊自伴孤灯。许身孺子呕心血,振笔书,目炯炯。<br> 九死不悔继初衷,鬓霜浓,愈劲挺,雕琢良材,他日大厦擎。百年树人汗滴尽,苦其中,乐其中。 这首词是第一个教师节时我母亲所作,词中场景并非凭空杜撰,皆是我亲睹亲历。<br> 我的父母是老师,我的上一辈的亲属几乎全是老师,用现在话说是研究国学的。自幼在高校大院长大,对老师这个行业从心底尊敬和认同。 从小学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不但革了文*化*的命,也革了文化的传播者 — 老师们的命,彻底颠覆了为人师表的尊严。那时节动辄填表要写上家庭出身,小伙伴们填上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都自豪,唯独不能填写教师。因为社会根本不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只好追溯到再上一代的成份,而文革前能大学毕业当教师甚至当教授的,大部分家里不贫寒。在那越穷越光荣,越无知越有理的年代,由此类推教师几乎是地富反坏的代名词,填表时总是灰溜溜的。更不用说目睹父辈教授们戴高帽游街批斗、抄家、跳楼、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种种心灵上的摧残。<div> 文革中随着母亲的学院滚出北京,来到塞外的洋河滩上劳改农场,“老九”的体会更是根深蒂固,“……八娼、九儒、十丐”,比娼妓次之,比要饭的强不了多少,那时节绝对无人愿意当老师。<br></div> 我中学毕业因为没有别的就业渠道,只好不情愿地进学院当了老师(实验员,学生称为老师)。十七八岁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时期,遇到几位对我后来人生道路影响极大的老师。他们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们广博的知识结构,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后来从事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他们给我义务授课,授业,教我英语,日语,带我走进浩瀚的科学知识海洋,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我真正的导师,也让我洞彻灵魂工程师的含义。<div><br></div> 尽管我后来考大学换了环境,离开了老师的队伍,恩师们的烙印在我身上乃至心中几十年来挥之不去,教师一直是我心中神圣崇高的职业。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于今教师的地位、收入在社会上高得多了,高等学府连博士都不容易挤得进去。我们家族自我这一代诸多子弟都考上大学,可是竟没有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更少有人选择学文科,不能不说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深远影响。 <div> </div><div><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