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文字 |「誰最中國」</strong><br></br></h3></br><h3><strong>圖片 |「来自網絡」</strong></h3></br><h3>老师好!</h3></br><h3>曾经,我们一次又一次从座位上站起来鞠躬,齐声向讲台上的老师发出这句问候。<strong>现在,这种课前仪式,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网络上。</strong></h3></br><h3>每当在视频网站上,点开戴建业老师的诗歌课程,屏幕上便会飘满“老师好”的弹幕,这种氛围,瞬间就能把人拉回到曾经熟悉的课堂。戴建业老师,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了几十年古代文学课,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但是,近几年他在网上突然又多了好几百万 “云学生”,爱上了他的诗歌课程。</h3></br><h3>像戴建业老师这样,从讲台走上网络的大学教授,还有很多,从天文地理到计算机科学,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几乎涵盖了每个专业。这些老师们,为什么能在满是搞笑视频、娱乐综艺的视频网站上,占得一席之地,甚至红极一时呢?或许,在这个时代,教育和学习,正发生着某些变化。</h3></br> <h3>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高人一截,需要抬头仰望,但其实每个学生打心底里都希望能和老师平等相处。而<strong>视频这种新的媒介,虽然在现实空间中有万重阻隔,却似乎让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尤其是“别人家的老师”。</strong></h3></br><h3> “别人家的老师”</h3></br><h3>“嗨,朋友们,大家好!”这是戴建业老师的视频课程惯常的开场白。<strong>今年已经65岁的他,经常和屏幕前的学生们“称兄道友”。</strong>他虽然顶着满头白发,却始终精神抖擞、满面笑容,用带着麻城口音的普通话讲起诗词来,总是激情饱满、辛辣风趣。</h3></br><h3>诗仙李白,狂放浪漫;诗圣杜甫,沉郁顿挫。这是常人对这两位诗人一概的印象,<strong>戴老师却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strong>他说:“大家一直觉得李白狂,而杜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其实你错了,杜甫也一样狂。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原以为是他写别人的,上大学后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是在说自己。”</h3></br><h3>而狂放的李白,遭遇了戴老师的密集打击。“李白是唐朝文人中最自我感觉良好的,他好到什么程度?他认为自己身上有仙气。”结果他话锋一转,“除了坐到牢里那几天。”而且补刀道:“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政治才干,在40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召他进京。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一下就把这位“诗仙”拉下了凡间,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h3></br> 戴老师的课,总是有趣又有料,<strong>他不仅能逗你笑,还能“惹你哭”</strong>,因为他总是把自己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化入诗歌中,并把自己的感悟真诚地分享给大家,让人感动不已。他讲苏东坡的《江城子》时, 念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正难忘。”眼里泛着泪花,忍不住哽咽了起来。当时他的太太去世才三个月,他说:“最深沉的思念、最深沉的感情,你想忘也忘不了。”<br></br><h3>一年后,他讲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念到 “谁念西风独自凉”,想起了从前太太一遍遍嘱咐他:“戴建业,天气凉了,赶紧加衣服!”太太去世后,他才真正懂得“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词看似简单却力透纸背,道尽了婚姻中平凡的幸福。</h3></br><h3>这时,戴老师在镜头前不再哽咽,只是更加珍惜这些美好的感情和回忆。他说:“年轻的朋友们,你一辈子只有深沉地爱过别人,这一生才值得。……朋友们,爱吧,它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也值得为之付出。”看到一位走过大半生、历经生离死别的老师,说出如此真诚的箴言,只想郑重地说一声:“谢谢老师!”</h3></br> “抱抱老师” 也许,如此可爱的老师,还有一大把。只不过他们都在别人的课堂上,是别人的老师,高高的门槛和围墙,让人望尘莫及。如今,他们走上了网络,对很多渴望求知的人来说,是一大幸事。 <h3>相信每个人都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过,学霸也无法避免。铺满黑板的板书和老师嗡嗡似的讲解,催眠效果十级。但是,在网上看视频课程,却像打满了鸡血,听到妙处满屏的弹幕都在说:讲得太好啦!因为,<strong>这些网上的老师,总能把原本高深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再枯燥的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中也能变得有趣。</strong></h3></br><h3>高数是无数大学生的噩梦,枯燥又难懂,而山东财经大学宋浩老师的出现,拯救了陷在噩梦里的广大学子们。他讲的数学课,风趣幽默又清晰易懂,举例贴近生活,还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人一听就懂。很多人听了他的课,才知道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他2019年上传的《高等数学》课播放量已经达到了2600多万,成为无数学子日常学习和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必刷视频,还常常有人来“报喜”,说自己通过了考试,或是拿了高分。</h3></br> <h3>高数是很多人的必修课,才有这么多学生不得不去学,法律这门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却很难让人主动去了解,但<strong>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罗翔,却使得上千万人成为了他的“云学生”。</strong></h3></br><h3>他善于将刑法案例变成一则则有趣的段子,把高深严肃的法理融于故事,让听者有代入感。比如,他讲到被告方辩护律师的问题。很多律师为那些被舆论定为“罪大恶极”的人辩护,然后被人骂:“为坏人做辩护的律师都是人渣!”但:“如果有一天,你也成为了被告人,你是否希望律师为你做辩护?”你说自己是清白的,没人相信。这种时候,你怎么办?你需要一个律师,捍卫你作为当事人的权益……</h3></br><h3>法律的公正,适用于每个公民。不懂法的大众总是把愤怒施加在犯罪嫌疑人身上,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和道德感,去评论司法甚至攻击法务人员。<strong>这些非常“毁三观”的言论,经常出现在罗翔老师的课上,打破人们的成见,正是他要普法的目的所在,</strong>他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法治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而他“单口相声”似的普法,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普通人和法律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h3></br> <h3>很多在学术堡垒和象牙塔里的知识,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传播,深入人心。对于听者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知识的新大门,视野里出现了更多专业之外的学问。<strong>离开了那套“学习-考试-学习” 的系统,越来越多的人乐意花时间去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strong></h3></br><h3>“学中文有什么用”这个话题曾上了热搜,而它源自杨宁老师的视频课。对于文科的鄙视链一直存在,“有什么用?不好找工作、工资还低。”但是杨宁老师说:<strong>“文史</strong><strong>哲、艺术类专业,是“敢宣称自己没用的”,而人生就是在这些没用的事物上建立起来的。</strong><strong>”</strong>它们探寻的是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学习这些知识的人,人生境界也会不一样。</h3></br> b站上满屏的致谢弹幕<h3><strong>如今,许许多多“没用”的课程,在网络上受到了追捧。</strong>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在网上有两百多万的播放量,王德峰老师的哲学课、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解析课程,更是因为其独到的观点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在网上被自发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原来,在课堂之外,还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些专业知识感兴趣。</h3></br> <h3>困惑,总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何况,在这个变化剧烈、亟待转型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就像“远水解不了近渴”,课堂上的知识也难以解决当下的困惑。而<strong>有一些老师从校园里走向网络,就是希望与当下发生连接,与不同的人的困惑产生交流,带着一种更主动的姿态,分享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与研究,回应我们当下的现实问题。</strong></h3></br><h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脱单那么难?” “为什么相爱越来越难了?”“年轻人该不该尽早买房?为了买房你准备放弃多少可能性?”<strong>这些年轻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关注的问题</strong>,他在网络上发布视频,专和年轻人分享自己对当下年轻人爱情和生活的理解。</h3></br> <h3>出乎意料,这位50后的老师,却是最懂90后、00后一个人。谈到家长催婚的问题,他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他还说:“婚姻这个事情,是全世界人类生活里面最不能催的问题,水果还可以催一催,你催熟的芒果比树上熟的难吃,没幸福,不香甜……”年轻人纷纷评论:“老师讲得太好了!”“谢谢老师,转发给父母了。”</h3></br><h3>虽然时代在变,但是,爱情的本质是始终没有变。梁永安老师说:“两个人相爱,激发出灵性,生命就活了。”他既能从时代变化的背景来解释年轻人的困境,又能从共通的情感追求来理解年轻人,从不说教,却深入人心。</h3></br> <h3>校园里的课堂,和实际生活总是有一定隔阂。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传授知识的角色。在网络上,也许反而可以更开放平等地和年轻人交流。<br></br></h3></br><h3>为了“有趣的相遇”,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今年6月11日,在B站上开通了“戴锦华讲电影”账号,除了分享电影与电影艺术,她最期待的是和网友们讨论当下的问题,比如,“大数据时代,是否应该警惕个性化推荐‘居心不良’?”、“短视频会杀死电影吗?”、“为什么影视作品越来越懂得取悦女性了?”这些一针见血的问题大多来自于网友,戴老师回答时更多的不是给予一个答案,而是引导人深入去思考,大家在提问、思考、再提问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惊喜。</h3></br> <p class="ql-block">这样有趣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其实,他们原本在学校里就有超高的人气,各自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为什么还要走出校园,走上网络?戴老师所说的,<b>“有趣的相遇”,是最好的解释。</b>她坚信教育不应该是精英专享,“互联网从技术上让知识平等成为可能……在知识普及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分享问题、分享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千百年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未曾改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是教育的媒介和方式。</b>新的网络媒介,让更多有趣又优秀的老师,走向大众。在课堂之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在网络上学习。对很多人来说,这些网络上的老师,传授的知识、带来的启发,不亚于曾经在课堂上耳提面命的老师。他们同样令人尊敬,值得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教师节,祝福这些特别的老师们,也祝福天下所有的老师们,<b>节日快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