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497辑 人生中的“贵人”

灵石文史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中的“贵人”</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文纪念第37个教师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景山</b></div></h1>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历程中,难免会经历许多磨难和挫折,或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此时,如得遇“贵人”相助,便会使你于迷茫的十字路口明确前进的方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获得机遇,脱颖而出,改变命运。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正因为有幸得到了多位“贵人”的相助,才使自己的命运得到了根本转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教的领路人——王海波老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从灵石中学初中毕业后,本想升入高中,继续深造。岂料,因父亲历史问题的影响,政审不合格,而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无奈之下,只能回乡劳动(1966年初,我们全家被从县城遣返回原籍两渡公社东方红大队李家庄村)。一回到村里,年仅16岁的我便被生产队派遣到灵石县“段三公路”当了民工。当时,我们所在的两渡公社民工连驻扎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三湾口”的一排用石块垒起的十分简陋破旧的工棚里。</p><p class="ql-block"> 民工们自带行李,只能用麦秸铺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上就寝。工棚里没有一扇窗户,终日一片漆黑,因此,一天到晚,只好用自制的柴油灯来照明。那油灯冒出的滚滚浓烟,把人们熏得满脸黝黑,活像一个个从煤窑里钻出来的黑人。我们每天吃的是“反修高粱”做成的红面窝窝头,一咬一个牙印,喝的是汾河水熬成的“三鲜汤”(开水里放把盐,加入少许葱花和酱油)。大家每日黎明即起,赶往工地。把钢阡、打炮眼、推平车、倒石渣……一直干到天黑。一年四季,起早摸黑,春夏秋冬,周而复始。顶烈日,冒酷暑,战严寒,斗风雪,即使十冬腊月也从不休息。其恶劣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一言难尽,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年近腊月,民工们放假,返乡过年。年后的一天,我正收拾行李,准备返回工地。此时,生产队长吆喝我到他家,说是两渡公社联校领导派李怀珠老师来让我填表,去当民办教师。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将信将疑,根本没有当回事。心想,天上掉馅饼,哪来的好事?像我这样的“黑五类”子弟怎么可能当上民办教师呢?于是,稀里糊涂地填了那张表。</p><p class="ql-block">出乎意料的是,两渡联校领导很快就派人将“民办教师录用通知书”送到了我的手中。手捧着那份“通知书”,自己悲喜交加,激动不已,两眼早已忍不住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就这样,我于1971年3月前往两渡公社杨家垣小学当上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自己被录用为民办教师的内情,直到我上任后,才陆陆续续从时任杨家垣小学校长李怀珠老师那里得知。原来,在我的录用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地处两渡公社最偏远的杨家垣小学急需教师。当李怀珠老师(李老师的家乡与我村同属东方红大队)把我推荐到两渡联校后,遭到了体制内和社会上的种种非议和阻力。在那极左路线猖獗的“文革”时期,谁愿冒着风险启用一个“五类分子”的子弟呢?但是,联校校长王海波老师力排众议,最终才使我获得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了从教的生涯。这也成了我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p><p class="ql-block"> 走上教育岗位后,我一直受到王老师的关爱与提携。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之时,由于初涉教坛,缺乏教学经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十分着急。这一情况早在王老师的预料之中。他特意安排杨家垣中心校的李怀珠、杨保金、古子杰、董朝佐等老教师向我传授教学方法,为我指点迷津,并要求中心校不断组织公开教学、观摩教学。与此同时,联校利用开会、假期等机会,举办各种讲座、教研活动,集中培训青年教师,使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兵,逐步成长起来,成为教育战线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1977年春,灵石县召开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王老师推荐我作为两渡联校唯一的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大会,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无不倾注了王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深情关怀和悉心栽培。</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甘当伯乐,唯才是举,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在两渡联校、两渡中学担任领导期间,他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大胆启用和悉心培养了一批所谓家庭出身不好,但有真才实学,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使之成为两渡公社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正因为如此,那些年里,两渡公社的教学成绩和教育质量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堪称建国以来,两渡教育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与王海波老师素昧平生,连面都没见过几次,直到从教之后,才陆续从老师们的闲谈中得知他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王老师自幼聪颖,思维敏捷,很早就显示出其独特的组织领导能力。因此,上学期间,他积极上进,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团干部。1962年,王老师从灵石中学高中毕业。按照学习成绩,他本来可以考入大学。但是,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实行大调整、大整顿,全国很多高校被压缩下马。因此,类似王老师这样的一大批优秀的高中生便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此时,县教育局领导慧眼识珠,经过考察,直接把他选拔为小学教师。从此以后,王老师便矢志不渝,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从教后,王老师先后在马和公社东梧桐小学、马和小学任教。由于其教学成绩优异,各项工作屡创佳绩,因此,短短数年后,王老师便被提拔到教育领导岗位,并在晋中教育干部学校经过培训,担任了两渡公社联合校长。此时,他年仅二十多岁,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联合校长。</p><p class="ql-block"> 王海波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岗位上领导有方,卓有成效,而且在家庭教育和后代的培养上亦教子有方,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老人家耄耋高寿,精神矍铄,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家族有幸,子贤孙孝。其育有7子,个个品学兼优,事业有成。长子王强,毕业于山西省建筑学校,现任山西省第一建工集团分公司经理;次子王健,毕业于西安军事通讯学院,现任职灵石联通公司;三子王雄,太原理工大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太原钢铁集团;四子王伟,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山西省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五子王刚,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山西省第四建设集团分公司经理;六子王毅,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职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造船厂;七子王勇,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任职于天津铁路部门。其膝下已有10个孙子、1个玄孙,天资聪颖,好学上进。</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5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王老师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寿诞。子女儿孙和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灵石县城华夏宏源酒店,为老寿星祝寿。</p><p class="ql-block"> 宴会厅里张灯结彩,音乐悠扬,高朋满座,欢天喜地。王老师的老友、曾任县公安局局长的老干部、82岁高龄的赵忠老先生即席致辞祝贺;王老师的弟子、红杏煤业公司董事、企业家秦能永敬赠一幅“百福图”;王老师的好友、灵石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书法家杨金丽贺赠一幅“大寿无涯”的墨宝;王老师的内弟张福拉敬献一组巨幅“寿”字书法作品;王老师当年的属下、弟子、好友曹廷志、银兰、张平等纷纷发来贺信、贺词…….我作为王老师当年的麾下爱将,即兴赋诗《贺王老师八十寿诞》:“碧海杨波风正帆,叱咤杏坛数十年。耄耋之岁人未老,桑榆非晚霞满天。”聊以饮水思源,感恩荷德。</p><p class="ql-block"> 在欢快动听的《祝寿歌》乐曲声中,王老师的儿女晚辈和亲朋好友们依次向老寿星拜寿祝福:愿老寿星福寿双全,松鹤长春,天伦尽享,颐养仙年,花甲重开,古稀双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1年7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转折的“伯乐”——孟陆定老师</b></h1><br> 1972年间,王海波老师调任县办两渡中学校长,孟陆定老师接任了两渡公社联合校校长。他刚上任不久,便亲自深入到杨家垣小学检查指导教学工作。<br> 杨家垣小学是两渡公社最偏远、最落后的学校之一。多年来,上级领导很少光顾这里。此次,孟老师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只身步行几十里来到杨家垣学校,可见其对偏远山区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和关怀。对此,大家既深感荣幸,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据说这位新来的联校领导,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下属铁面无私,十分严厉。因此,人们心里不免对孟老师产生了几分敬畏。当时,我还只是一名试用期的民办教师,因此,对于这次检查便显得特别在意。于是,自己捷足先登,连夜精心备课,做好了领导听课、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br> 但是,出乎大家的预料,孟老师并未听取老师们预先准备好的课程,而是叫大家把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悉数拿到办公室进行认真检查。对于孟老师的这一招,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真不知检查的结果如何?经过整整一天的检查,孟老师特意抽出了我所带的五年级毕业班的一个学生李好秀的作文本进行点评。他发现,这个学生所写的作文,字迹工整,内容充实生动,篇篇堪称佳作。特别是其老师,在写作指导上,因材施教,别具一格;在作文批改上,眉批、总批详略得当,相得益彰,重点突出,画龙点睛。对此,孟老师带着几分疑惑,让我把李好秀同学叫来,当场出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让其在办公室现场限时写作。好秀同学不负所望,果然写出了令大家认可的作文……<br> 在这次检查中,孟老师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此后,孟老师便把我作为青年教师中的重点培养对象,指派那些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帮助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同时,为我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安排我外出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观摩教学。领导的重视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指导,使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兵,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br> 1972年,邓小平复出后,对教育战线开始了整顿,将原先单纯靠群众推荐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政策,改革为“群众推荐和文化课考试相结合”的招生政策。当年,我并未被自己所属的两渡公社东方红大队列为推荐对象。而杨家垣大队却没有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鉴于我的教学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于是,杨家垣大队便把我推荐到了两渡公社。说心里话,对此,我并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像自己这样一个父亲有历史问题的青年,即便推荐上去,政审这一关也很难通过。果不其然,有关我的政审问题,在两渡公社研究的会议上,出现了很大的争议。值此关键时刻,孟老师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最终,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王海亮同志根据群众公认,本人表现突出的党的“可教育子女”政策,一锤定音,才使我得以政审过关。就这样,我先后通过群众推荐、政治审核、文化课考试、学校面试、身体检查等环节,“过五关”,“斩六将”,于1973年9月跨入了太谷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实现了人生历程的第二次转折。<br> 1975年7月,太谷师范毕业后,我回到两渡中学(镇办初中),带了初中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br> 1977年,两渡中学改为两渡九年制学校,增设了一个高中班。在选拔高中带课教师时,公社和联校领导十分慎重,颇费了一番心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孟老师竟然推荐我作为高中语文课兼班主任的首选教师。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莫大的殊荣,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我深知,两渡公社教师队伍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而自己学历不高,从教经历不长,教学经验不足,怎堪当此大任?但是,孟老师打破常规,唯才是举。就这样,我成为了当时全公社最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br>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本来,按照原先的招生政策,我们这些已经具有国家公办教师身份的青年并不在报考之列。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全国的各类师资青黄不接,难以为继。于是,中央特意出台了师范院校扩大招生的政策,允许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参加“高考”,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肩负高中班的重任,并不打算报考。但是,孟老师深谋远虑,为了两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竭力动员和热情鼓励我去报考师范院校,并积极斡旋,获得了县教育局的批准。最终,我如愿考取了晋中师专,成为一名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br>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多年来,正是因为有孟老师这样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独具慧眼,唯才是举的“伯乐”,无数个类似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才得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为全县教育战线上的中坚与骨干,实现了人生历程中的重大飞跃。 <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div> 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