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div>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 </div>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被拍成影片。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渴》和《监狱》等片。到50年代初,他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面孔》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和《沉默》,以及《假面》、《耻辱》、《呼喊与细语》等等。 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他的作品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br> 在这之后,伯格曼进入了创作成熟期。1978年拍摄了他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1983年,自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他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 晚年的伯格曼隐居在法罗岛,纪录片《伯格曼的小岛》中曾有记述无数世界名导求见伯格曼但纷纷被拒。包括伍迪艾伦、索科洛夫和持续给伯格曼写信的拉斯冯提尔,法罗岛的居民们也心照不宣的隐藏伯格曼的住址,无数朝圣的影迷无功而返。<div><br><div>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李安、科波拉、张艺谋、北野武等名导悉数出镜,倾诉伯格曼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巨大影响。<br></div></div> 李安声称是伯格曼的《处女泉》夺走了他的“童贞”,并在多年后与伯格曼会面时情难自禁的哭倒在伯格曼怀里。李安曾说,“若是没有这些伟大的电影,我将只会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满足于让人们哭哭笑笑”,所以第一次看伯格曼就心生喜爱的观众不简单,有当大师的根骨。 伯格曼晚期作品题材由宗教渐渐转向家庭,从《芬妮与亚历山大》《卡琳的面孔》《萨拉邦德》都能看出他不再执着于追索天堂景象和善恶之道,开始留恋人间的平凡温暖,如今他已从痛苦中脱身,长眠法罗岛。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野草莓》1957</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7 IMDb 8.2</b></div></b></h1> 该片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沉重往事,开启了一段心灵救赎之旅。该片获得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br> <b>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获奖情况</b><br>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0)<br>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1958)<br>金熊奖 最佳影片 英格玛·伯格曼<br>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br>第17届金球奖 (1960)<br>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七封印》(1957)</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4 IMDb 8.2</b></div></b></h1> 《第七封印》是一部寓言式的影片,受到了评论家肯定,片中骑士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尸布的人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风格神秘诡异的影片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div><b>载入电影史的片子</b><br></div> <b>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获奖情况</b><br>第10届戛纳电影节 (1957)<br>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 英格玛·伯格曼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处女泉》1960</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乌拉·伊萨克松</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马克斯·冯·叙多夫</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5 IMDb 8.1</b></div></b></h1> 该片讲述了纯洁的女孩卡琳被歹徒玷污并杀害,伤心欲绝的陶尔为了替女儿报仇决定违背上帝的旨意亲自手刃仇人。该片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 <b>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获奖情况</b><br>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1)<br>最佳外语片 <br>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马里克·沃斯-朗德<br>第13届戛纳电影节 (1960)<br>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第18届金球奖 (1961)<br>塞缪尔·戈尔德温奖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犹在镜中》1961</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哈里特·安德森</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4 IMDb 8.1</b></div></b></h1> 该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女人卡琳和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丈夫马丁、父亲大卫、米诺斯之间的故事。 <b>犹在镜中 获奖情况</b><br>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br>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2)<br>最佳外语片 <br>第1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1962)<br>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沉默》1963</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英格丽·图林</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4 IMDb 7.9</b></div></b></h1> 该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沉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伊丝特与妹妹安娜以及安娜的儿子约翰一起坐火车回瑞典,却在一个小城宾馆因为一些事情引发重提深藏在两人心中的、夹杂着嫉恨与冲突的往事。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假面》 (1966)</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毕比·安德松 / 丽芙·乌曼</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8 IMDb 8.1</b></div></b></h1> 该片讲述了护士阿尔玛在与女演员伊丽莎白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悄然变成了对方的另一个分身的故事。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呼喊与细语》1972</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哈里特·安德森</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7 IMDb 8.1</b></div></b></h1> 该片讲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丝自知时日无多,她希望在临死之前让关系紧张的两个妹妹学会珍爱彼此的故事。<br> <b>呼喊与细语获奖情况</b><br>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4)<br>最佳影片(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最佳导演(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最佳摄影 斯文·尼科维斯特<br>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马里克·沃斯-朗德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秋日奏鸣曲》(1978)</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英格丽·褒曼 / 丽芙·乌曼</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9.0 IMDb 8.3</b></div></b></h1> 该片讲述了杰出的乐团钢琴演奏家夏洛特和她的女儿伊娃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而产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故事。 <b>秋日奏鸣曲 获奖情况</b><br>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9)<br>最佳女主角(提名) 英格丽·褒曼<br>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b></div> </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8 IMDb 8.1</b></div></b></h1> 该片讲述了芬妮与亚历山大在经历了父亲猝死、母亲改嫁、继父被烧死等事件以后,在伊萨克的帮助下重新获得自由的故事。本片获得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 <b>芬妮与亚历山大 获奖情况</b><br>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4)<br>最佳导演(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br>最佳外语片 <br>最佳摄影 斯文·尼科维斯特<br>最佳艺术指导 苏珊妮·凌海姆 / 安娜·阿斯普<br>最佳服装设计 马里克·沃斯-朗德<br>第40届威尼斯电影节 (1983)<br>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 英格玛·伯格曼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1984</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主演: 英格玛·伯格曼</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豆瓣 8.6 IMDb 7.6</b></div></b></h1> 这是一部长达110分钟的纪录片。伯格曼在拍摄代表作《芬妮和亚历山大》的同时也制作了这部《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光临西影咖啡+影屋书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