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为怀念小时候常到西打磨厂买文具,为记念年轻时代常在这条路上走过,今日重走西打磨厂,寻找曾经的那份美好记忆。</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西起前门大街、东至崇文门外大街,现属前门商圈。这条形成于明代的老街,因汇聚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铺而闻名。清末民初曾与西河沿、鲜鱼口、大栅栏并称为“前门外四大商业街”。百年来,数不清的会馆、旅店、饭庄、票号、邮局、药铺等相继在西打磨厂街生长与消逝,许多旧址诉说着昔日的繁盛。街边矗立的清末旅店“义诚店”旧址、瑞华染料行旧址、始建于明代的临汾会馆……依稀能看到这里往日的繁华模样。</p> <p class="ql-block"> 打磨厂有东西之分,它们横亘在前门和崇文门之间。过去讲究“门见门,三里三”,三里多长的胡同,在北京外城里是最长的。这条胡同以中间的新开路为界,以东为东打磨厂,以西为西打磨厂。过去,西打磨厂街的商铺林林总总,各式老字号在街两旁排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次来到打磨厂我是从东往西走。先是进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拍照胡同南侧的老式二层小楼。太熟悉这里了。年轻的时候家住附近的西兴隆街,常走打磨厂。这二层小楼及院落过去是同仁堂的一个制药厂,每次打这儿经过总能闻到药香味。这座小楼已进行了保护性修缮。</p> <p class="ql-block"> 我对这家同仁堂中医医院印象不错。几年前老妈咳嗽好几个月,看西医一直不见好,我就建议看看中医。老妈就选择了这家中医医院。经过中药调理,一周见效,一个多月治好了。因此,老妈只要看中医一定会找曾经给她治好咳嗽的这位大夫。</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大门东边在我的印象中过去是个粮店。</p> <p class="ql-block"> 2015年,西打磨厂街开始整治修缮,与现代设计相碰撞、与当代生活相交织,在“老胡同·新生活”的定位下,西打磨厂街“打磨”出别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整条胡同走下来给我的印象是,东打磨厂改造升级的力度不如西打磨厂升级改造的力度大,因为西边毕竟离前门大街近。</p> <p class="ql-block"> 走到90号院,一位大姐见我拍照,热情地指给我看,说这里曾经是“粤东会馆”。说完就推开大门进去了。仔细一看,可不是吗,大门挂着一个牌子“粤东会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开始往西走就是西打磨厂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临汾会馆)。临汾会馆原本分西馆和东馆,西馆在前门外廊坊三条,位于西打磨厂的是东馆。东馆也被称为临汾乡祠,曾经商贾往来,由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共同筹资兴建,服务于商业活动的同时,兼具祭神、演剧、联谊等功能。该馆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的行业商会,临汾乡祠废弃不用,此后逐渐成为居民院。2015年东城区政府对该馆进行了保护修缮,天街集团将其改建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用于展示、传承北京会馆文化。2017年8月,北京会馆文化馆正式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胡同里的爬山虎充满老北京生活气息,道路两旁还有新栽种的银杏、碧桃、白皮松等植物。还有点缀的花草和养在石槽里的金鱼。</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179号的肖公庙。始建于明初,面积约一百三十二方丈,房四十一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临江会馆管理,余屋出租。庙内法物有原籍萧公神像泥像三十五尊,铁磬一口,铁烛扦三个,铁钟一口,铁香炉四个,泥花瓶两个。现在门额上写着“霞光冷冻修理部”。</p> <p class="ql-block"> 在西打磨厂的修缮工程中,我发现有一个清末民初时期的木质结构小楼没有保护下来。记忆中的这座小楼在八九十年代曾经是北京公交总公司的培训机构。当年我们作为宣传干部还在这个小楼里学习培训过。小楼挺漂亮的,楼上有木质栏杆,楼下的地面和房间都是花砖地。</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212号,这里就是民国时期一个叫做“天福店”的旅店。中国人民银行后来将这里改建成了招待所,改建的时候,并没有将老店的招牌铲掉,而是用水泥把招牌糊在了里面,修缮后,“天福店”才得以露出真容。</p> <p class="ql-block"> 老商铺瑞华染料行的风貌。门前的圆形石刻据说是颐和园的旧物,门楣正上方的字样已经难以辨识,但两侧“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的字样尚可看清。昔日的染料坊变身为共享公寓。</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山西晋商乔家票号大德通总号所在地位于西打磨厂街213号院。其建筑具有浓郁民国风情,改造时特意保留了民国年间建成的拱门和其上精美雕花,成为西打磨厂独特一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个二层楼是空军招待所。现在已经停业,但大门上方依稀可见“空军招待所”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这里清末曾是协和医院,协和医院迁址后,则被用作苏联医院、日本医院。 改造后呈现青砖墙面+格栅+木门格局,新旧元素在这里交融。</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22号为银号旧址,共三进院,二进院内存有银库及戏台遗迹。据晚清《朝市丛载》当时打磨厂有汇号四家。</p> <p class="ql-block"> 西打磨厂街在没有改造之前是一条寻常的胡同,交通混乱、街区破败、古建变成大杂院儿。2015年启动的改造计划,赋予了老街区新生。改造后的西打磨厂街焕然一新,老胡同成了新景点。遵循“留旧如旧”原则,西打磨厂街老城更新在细节之处小心落笔、精心修缮,充分尊重了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过去西打磨厂西边入口有一个小弯。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从煤市街穿大栅栏,过马路去西打磨厂这个拐弯处的文化用品商店买处理的铅笔、橡皮、写字本。那铅笔是没有“穿衣服”的。为了给家里省钱,我用的练习本写满了字就用橡皮擦掉再用。不光是我,许多孩子都愿意光顾西打磨厂的这家文化用品商店。如今这家商店早已经不存在了,但它那时的样子,货架上摆放的文具,店里散发的墨香、书本的印刷香依然环绕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