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上漆

maggie

<p class="ql-block">  关于我家祖上清朝留下的古大厝是否要上漆,要漆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业界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仿佛各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比如修旧如故,大概意思是用旧或新的(要做旧)材料来修缮,一般是用拆掉的古厝或古祠庙的构件,有旧木头,老石头的和窑烧的老砖等等,然后刷上清漆保护,看起来和旧的一样,有一种年代的沧桑感。</p><p class="ql-block"> 比如修旧如新,大概意思是保留旧的部份,需要维修的部份用新的材料,让人一眼可以看出是后期修缮的,但保留原本工艺,新的部份以上大漆和彩绘结束,旧的部份不上漆,保留原样。</p><p class="ql-block"> 比如新旧原素碰撞,这是有些年轻设计师的理念,大概意思是用现代的钢结构,或玻璃,或其它材料与旧大厝结合,以形成古代与现代美学视觉上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还有当文物来维修的,当然我家的房子不到那种级别。</p><p class="ql-block"> 我思来想去,既然是家,那就排除了新旧碰撞的艺术设计,以保持原样为准。那要修旧如故,还是要修旧如新呢?走在古街老巷,经常看到爬满绿植的残垣断埂,惊叹于那饱经沧桑的美,却也惋惜屋主后代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保留。这更显得我们家的大厝能保留至今是多么地不易与幸运。对,我要展示古厝最辉煌最灿烂时的样子,当人们走近她时,应有如穿越,身临其境地享受鸟语花香的书香门弟气息,而不是只看到洗尽铅华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黑色是清代豪门大厝的主色调,天然大漆通过熬制由生变熟,质地逐渐粘稠,颜色逐渐变深,黑色最耗时,成本也最为昂贵,而且为了达到光亮可照的效果,必须反复十几二十遍地找平,打磨,刷漆,再找平,再打磨,再刷漆... ...屋檐下的雕梁画栋,屋脊和水车堵上的灰塑都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斑斓,栩诩如生,有寓意科举成名,连中三元;有寓意吉祥如意,金玉满堂;有寓意添丁加寿,花开富贵......总之各种美好,好不喜庆热闹。</p><p class="ql-block"> 上了大漆和彩绘的房子,有些人看着不顺眼,觉得俗气,我想说若没有这些颜色,我们心中的历史将永远是黄灰色的,闻不到书香的气息,看不到士子们的意气风发,体会不到当时的繁华热闹,感受不到大厝的气势辉煌。每代人的审美都不同,若是要以当下人的审美来修厝,迎合当下人的眼光,那这房子历经民国,旧中国,新中国,现在可能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就是她原本的样子,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也将以此容颜继续流传后世,以便让后世能看到那段彩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六代庄崇斌先生题照壁</p> <p class="ql-block">庄正历史简介</p> <p class="ql-block">前埕(闽南特色红砖/白石)</p> <p class="ql-block">榉头</p> <p class="ql-block">榉头</p> <p class="ql-block">前厅</p> <p class="ql-block">三代举人匾额</p> <p class="ql-block">厅堂</p> <p class="ql-block">护厝</p> <p class="ql-block">厢房</p> <p class="ql-block">围墙(闽南出砖入石)</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