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人民至上初心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老区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毛 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寻革命足迹 回望峥嵘岁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 鹏</p><p class="ql-block">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p><p class="ql-block"> 这是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亲临江西省铜鼓县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下榻铜鼓县萧家祠,当晚,奋笔疾书写下的《西江月·秋收暴动》。</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看起来没用什么修饰手法,但却非常清晰地点明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就以他超凡的远见卓识,解决了举什么旗帜、走哪条道路、建立什么样的军队三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正是在秋收起义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也就此发轫。</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欣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重温</span>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心潮澎湃。突发了一个念头,走进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老区铜鼓县,探寻那军旗猎猎,红旗飘飘的烽火年代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光辉足迹。</p><p class="ql-block"> 铜鼓县地处罗霄山脉北端东部地域,是国家级的一类革命老区。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指挥部、湘鄂赣边界苏维埃省委、省政府和军区就曾设驻在这里。这里曾也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和中心区域,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罗荣桓、宋任穷、陈伯钧、钟期光、许启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过去也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孕育形成了厚重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颂着许多经典的革命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作答,脚踏两省定乾坤</b></p><p class="ql-block"> 湘赣边界山区,雨后的天气特别晴朗,空气也很新鲜。清晨,我约好了一位朋友开车,把我送到了靠近湖南浏阳边界,距离铜鼓县城30余公里,一个名叫“月形湾”的小山村。山村环境幽静,森林茂密、峻岭连绵。一个原本很少有人知晓的小村庄,因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此机智脱险的传奇故事,而被人们誉为“毛泽东化险福地”。</p><p class="ql-block"> 1927年,毛泽东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在湘赣边界组织发动秋收起义,起义计划在9月9日举行。</p><p class="ql-block"> 9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安源的张家坊召开军事会议后,便由时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护送,日夜兼程,直奔铜鼓县城。行进途中,毛泽东同志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p><p class="ql-block"> 在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进入到湖南省浏阳县和江西省铜鼓县交界的山区,遇到了几个团丁的盘问,毛泽东同志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从安源来的采购员,到万载县去买夏布,到铜鼓县去买茶叶的。”可是团丁怀疑毛泽东同志的相貌和口音,要把毛泽东同志等人带到附近的团防局“说清楚”,走一趟。</p><p class="ql-block"> 当走到一个小山村的岔道口,毛泽东同志急中生智,从衣服口袋猛然抓出一把银元往路边一甩,自己便急忙往路旁一拐,迅速朝山上跑去。团丁以为毛泽东同志使用暗器,等回过神来发现是银元洒地,忙跑上去捡。直到发现毛泽东同志往山上跑,才大声叫喊:“站住!”并紧紧追赶。毛泽东同志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了路边的一个水潭里,借着水潭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体躺在水潭里,几次险被刺刀戳中,最终躲过了团丁的追捕。等到天黑,毛泽东同志已是身体疲惫、肚胀饥饿、脚碰伤得厉害,正巧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农民相助。当晚,在这个农民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赶路,便安全抵达了铜鼓县城萧家祠。</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扣留遇险。从此,毛泽东同志“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故事在铜鼓县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听讲解员说:上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还曾派人来找过当年帮助过他脱险的这位农民,并给这位农民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p><p class="ql-block">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也谈过他的这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2007年,毛泽东同志的嫡孙毛新宇专程到过月形湾寻访。毛新宇说到:“铜鼓是爷爷一生中唯一一次遇险而又安然化除的地方,这也是他灵活机动的策略,假如那次不能化险,以后的秋收起义,中国的历史都将可能改写。”</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这次机智化险,随后,组织发动了霹雳撕天的秋收起义,才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伟大的转折。从此,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百炼成钢,工农联盟铸军魂</b></p><p class="ql-block">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这是悬挂在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大门前左右两侧的长条巨幅标语。</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高高的门顶上方“秋收起义纪念馆”熠熠生辉七个大字,是开国元勋宋任穷同志提写。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秋收起义的专题陈列馆也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馆藏文物有23590余件,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采用现代先进的声、光、电等场景和写实雕塑,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铜鼓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恢弘历史,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人员每天已是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先后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点”、“国家三级博物馆”、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等。</p><p class="ql-block"> 目前,展出的主要内容为:谋划起义;举旗暴动;转兵南移;红旗飘扬四个部分。随着前来参观学习人流挪动,我来到了红旗飘扬展厅,目睹展柜里摆放着一枚驻港部队送给铜鼓人民的硕大军徽,直立在一个两层连体的底座上。军徽橄榄绿底色,成盾牌形状,制作特别精致,上面镶嵌有金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识、红色八一金边五角星、金色紫金花、金色麦穗等,下面还镶嵌有半包围状飘逸的红黄蓝相间的彩带,她的来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靠近讲解员询问,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当了解到这枚军徽并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礼物,她的历史渊源及其含义让我肃然起敬,我不禁从肺腑发出心声:“归来兮,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的这句话,顿时,在我心里的感悟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升华。据统计,在革命斗争年代中,铜鼓县有2万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1990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 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派出的驻港陆军部队,就是过去毛泽东同志从铜鼓县秋收起义亲自率领培养起来的“红一团”,这支部队跟随毛泽东同志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的战役战斗,他们具有久远的光荣传统和历史荣誉。共和国的元帅罗荣桓、大将粟裕、上将杨得志等都曾在这支部队工作和战斗过。</p><p class="ql-block"> “红一团”一直保留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铜鼓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的血脉,并逐渐发展壮大,部队身经百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为党和人民立下过卓越的功勋。在党和人民的心目中树立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光辉形象,被誉为是我国捍卫和平,抵御外来侵略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铸就了我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钢铁长城和人民军队的强军之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代传承,守护标语传佳话</b></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正党;我们要谋解放,只有加入共产党;我们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工农兵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是当年红军驻扎在铜鼓县永宁镇丰田村罗湾老屋,为了宣传红军的革命纲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留下的红色宣传标语。</p><p class="ql-block"> 历经岁月沧桑,老屋有些破旧,墙壁已泛黄,但是红军刷写在墙面上近百年的红色宣传标语仍清晰可辨,保存完好。这得益于老屋屋主对共产党、对红军的拥戴和敬仰,冒着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命危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当年红军写在墙上的标语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老屋现在的主人名叫邱炎林,1938年出生,今年83岁高龄。父亲名叫邱举贤,1898年生,1950年已去世。听邱炎林介绍,父亲邱举贤在世时,红十六军七师一团就驻扎在这栋老屋里,老屋的内墙、外墙,包括房楼上的木隔板等,都留有红军当年写下的红色宣传标语。</p><p class="ql-block"> 红军转移后,邱举贤为了保护好这些红色宣传标语,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邱举贤只好忍痛将自己仅有的祖传族谱,一张一张撕下,贴在红色宣传标语上,族谱纸用完就用墨水涂盖。就这样红色宣传标语才被永久保存了下来。邱举贤老人临终时将保护红色宣传标语的重任交给了儿子邱炎林,嘱托他:“一定要把当年红军写下的这些标语保护好,不要毁坏了。”邱炎林谨记父亲的嘱托,70余年如一日,始终守护着这充满红色记忆的老屋,义务保护着红军留下的这些“墨宝”。为维护好老屋与红色宣传标语的历史原貌,邱炎林拒绝了村里给他安排的舒适安置房及配用的家电等物品。屋顶坏了,邱炎林自己及时拿出钱维修,防止雨水侵蚀标语,多次粉刷墙体加固墙面,并给老屋墙壁上的红色宣传标语,逐一安装上了玻璃保护罩。</p><p class="ql-block"> 罗湾老屋距离县城中心地带大约8~9公里,我是试着用手机导航来到这里。屋主邱炎林热情接待了我的到访,搬出木椅请我坐,给我沏茶。领我逐一看他老屋墙上的红色宣传标语,同时介绍他与父亲保护标语采取的一些办法和措施。当他示意让我用一个长长的木梯爬上一间小木楼房时,我惊叹楼上竟然也有一个像井冈山毛泽东同志八角楼旧居一样的八角天窗,房内墙壁及木隔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红色宣传标语。此时,我突然兴奋起来,这不正是我想要寻找 的红色基因原代码吗?她给我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近百年的历史,两代人的守护,如今,新时代让罗湾老屋的红色宣传标语“活化”了起来,成了当地亮眼的红色文化景点。听邱炎林介绍:前不久,经当地省相关单位和文物专家的评审鉴定,罗湾老屋荣获了“江西省十大红色标语示范展示点”、邱炎林本人也荣获了“江西省十大红色标语守护人”称号,屋内不少标语被定级为一、二类红色标语。获悉这一消息,听屋主老伴说:邱炎林激动得像个孩子哭了。邱炎林表示说:两代人的传承,自己一辈的坚守,非常值得!等待自己哪天走了,还要嘱托自己的儿孙继续保护好这批红军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红色宝贵遗产。邱炎林的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区人民是在用他们淳厚质朴的真情守护着他们心中的敬仰和坚定的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