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敏的美篇

邓世敏

<h3><strong>小编的话:<br></br></strong></h3></br><h3>好东西又来了!</h3></br><h3>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对李祖勋老师可能不陌生了。去年他通过本公众号发表的播讲文章《花楼街忆旧》,勾起了无数老武汉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特殊记忆和情感,阅读量近8万,至今仍在被转发。</h3></br><h3>今年7月,正值高温,他又奉献一篇力作:《武汉那些年的夏天》。用上万字的篇幅,近1小时的演播,把武汉夏天的那种独特,把武汉人过夏天的别样情趣,写的是生动传神,讲的是荡气回肠!今天小编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看了一下阅读量,217112,创下新高!</h3></br><h3>看来,李祖勋老师的文章是的的确确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像李老师这样擅于讲本土故事的本土作家、爆文作者,我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不,在我们的反复约请之下,李老师又动手写下同时也开口录下了下面这篇文章:《武汉那些年的吆喝声》。</h3></br><h3>还是请大家慢慢刷、细细品吧!有一刻钟以上空闲时间的朋友,强烈建议你点击下方音频,听听李老师的播讲,一定会觉得更是那个味道!</h3></br><h3>另外小编有交代:此文我家独有,别无转载。觉得好,请多多转发。好东西分享,有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h3></br><h3><strong>李祖勋老师</strong></h3></br><h3><strong>在湖北之声</strong></h3></br><h3><strong>录音间</strong></h3></br> <h3><strong>武汉那些年的吆喝声</strong></h3></br><h3>李祖勋</h3></br><h3>“冰棒啊!美的牌的冰棒”,你家晓得这是做麽事的啊?网上经常看见那些网友发一些物件图片,比方说一个搪瓷脸盆,一个搪瓷口杯,或是大白兔奶糖,就会说晓得这些东西的人说明你老了,哈,人一老了就喜欢回忆,上次我说的那个“花楼街”和“武汉的夏天”,据公众号的小编反馈,说阅读量达20多万了,感谢关注我的朋友们,另外说明忆旧的人还是蛮多的啊!</h3></br> <h3>其实,当年在武汉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天天都是,不绝于耳,也司空见惯了,现在听听那些吆喝声还是蛮干贵的呀!我们现在说的文绉绉一点是叫“吆喝声”,是从北方官话传来的。那个《红灯记》里面的地下党员来接头的磨刀师傅,叫喊“磨剪子呐戗菜刀”,按我们武汉人说就是一个字,叫“昂”。有时候外面在叫卖,有的老人在家里耳闭,听不清楚,就会叫家里人说:强强,听哈子外面在“昂”麽事啊!我们武汉吆喝的,味道就不一样了啊!“磨剪铲刀啊”,字句精炼,干净撇脱。语音基本上是武汉周边人的,跟“冰棒,美的牌的冰棒”的纯武汉腔不一样。</h3></br> <h3>我们常说,武汉是个包容的城市,东西南北各地人士都有,贩卖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所以,吆喝的口音也不一样。卖桂花赤豆汤的,他就是这样吆喝的,“桂花赤豆汤”,这是江浙口音。不过,一大部分都是武汉周边其他地方的口音。“破铜烂铁换花生”,这个就是现在收废品的,“花生”在那个时候是很干贵的东西啊!光拿钱是买不到的,只有乡下才弄到一点,所以,一些人就用这种“干货”以广招徕,用花生换废报纸和家里用坏了的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日用品。</h3></br> <h3>跟磨剪铲刀一样,还有一种手艺人,那就是“修绷子藤床”。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没有见过,那就是睡觉的床,不是现在的席梦思。所谓“绷子藤床”就是四周是个木框子,依托木框当中用棕绳编满。一般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绳子有的断裂了,修床的就修,换上新的棕绳。如哪家绷子床坏了,听到了“修绷子藤床”的声音,马上去把他叫住,他把要修的床放在家里或外面一个空地方,就修起来,这才真是服务到家。那个时候是没有上门服务费一说,不像现在,到你家里纠个小螺丝钉就要50、100的上门费。</h3></br> <h3>上门服务还有一项行业倒是绝迹了,那就是“烧焦补锅啊”!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铁锅还是蛮久远的东西,一口铁锅有的家里硬是用了几代人,锅用坏了或是不小心搞破了,都不愿意买新锅,一个是嫌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锅用久了除了顺手好用外,老锅光滑,就跟我们武汉煨汤的“吊子”一样,做出来的东西好吃。</h3></br> <h3>不是现在要买新铁锅都有一个告诉你如何养锅,要把猪肉皮先搽新锅的“养锅”一说吗?那时候,家里锅破了的人,只要听到“烧焦补锅” 叫喊,就会把破锅拿出来。补锅的师傅一般挑的担子还是蛮重的,起码在农村是个强劳力,他挑的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烧铁水的小炉子。中国著名的歌唱家李谷一年轻时候,就唱过湖南花鼓戏《补锅》,她那拉风箱的舞蹈表演得惟妙惟肖,源于生活。</h3></br> <h3>风箱有一个管子链接小火炉,铁水就靠鼓风炉子化铁水,破锅就放在地上,师傅把一坨铁水放在破损处,用一个长筒筒按住,锅的反面用一块厚棉布兜着,直到凝固。没有考证,那块棉布里面包的什么,那个连铁水都不怕的东西。再接着重复操作,直到补完成。</h3></br> <h3>不知道现在这项技术申请了“非遗”的项目没有?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项智慧的发明啊!估计会这行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已经淘汰了,估计将来“烧焦补锅啊”这句吆喝也慢慢地无人知晓了。各位不知注意了没有,这个吆喝的声音和其他吆喝的语音不大一样,地域方言特强,烧焦补锅啊! 这是荆沙地区的。</h3></br><h3>过去武汉的街头有一个江浙口音的人,他卖的货很简单,端一个小盒子,说起来那时候的武汉人都知道他,他吆喝的声音是这样的:“卖印色油呐”。此人个子高高的,三七分的头发油油的,清瘦的脸型,走路很慢,人很和气,服务态度非常好。现在的人肯定不是很理解,卖印色油是做麽事的呀?</h3></br><h3>过去,单位公家有印章,那圆的方的都是有讲究有说头的呀。除此,私人都是有印章的啊!每个月领工资都要盖章子的,领粮票、肉票、鱼票、烟票等等也要盖章的,不像现在都可以刷脸解决了。要盖章就印色油,一般老百姓过生活嘛,只要便宜一点就行了,恰恰这位卖印色油卖的是散装,多少不限,所以,他有巨大的市场,游街串巷,乐此不疲。</h3></br><h3>不然在武汉提起这个人只要是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怎么都会知道他呢?也就是说他在武汉呆的时间很长,那还不是一两年的事,另外由于他的为人处事,也使人记忆深刻。可能在给顾客销售印色油的过程中,手上沾满了红印色,无形之中也摸到了自己的脸上,就像化了妆似的。不像现在,那个时候女人都没有谁化妆啊,纹眉啊,擦口红啊!</h3></br><h3>你一大男将,每天脸上红红的,走路有时还迈着花旦的小碎步,特别是他那边膛音交替使用的叫声:“卖印色油啊!” 更加使人觉得此人的性格有些变异。所以过去武汉人把那些偏女性化的男将都归一个词,卖印色油的。比如,有的男将走路有点扭屁股,或者有些其他女性的动作,背后就有人说,哟,象个卖印色油的。最后“卖印色油的”就成了对这类人的代名词。</h3></br> <h3>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社会的宽容程度和过去不一样了,更尊重人。当年的卖印色油的,拿到现在,就见怪不怪了,我想也不会把他作为一个代名词,至今还念念不忘。过去的人们还应该感谢“卖印色油的”,他在那些年精神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给武汉人民提供了生活的必需,他以他的方式娱乐了自己,也娱乐了武汉人民。难得我们今天还提起他,记得他。</h3></br><h3>在众多的吆喝声中,我比较喜欢这一句:“真丝的网子牙膏牙刷”,这是走街串巷卖梳洗打扮小日用品的,这也是很受欢迎的行业。真丝的网子,说明那个时候还是有假货卖的,不然怎么会这么重点地强调呢?那个时候讲究的女人在梳洗打扮的时候,会把头发网起来,方便些。有的朋友会问,这些东西那是麽样拿的呢?现在还真没有看见这个装货的袋子了。北方人叫“褡裢” ,看起来是一条很长的白布袋,两头是口袋,装的是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中间就用肩挑起了,走路呢也方便些,边走就边叫唤:“真丝的网子牙膏牙刷” 。</h3></br> <h3>前面说我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因为这其中还有一份亲情在里面。我有个伯伯是做这行的,晚年了,还在外面叫唤,为了生存,养活一家老小,不分热冷四季,风雨兼程,满街地叫唤:“真丝的网子啊牙膏牙刷”。有一天,他严重的哮喘病发了,还在外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叫唤。路过我们家门的时候,他进来的时候气踹得很厉害,喝了一杯热茶,没有坐一会,急忙要走,拦也拦不住。此时外面已经是结冰的气候了,走时丢下了一句话:“不出去怎么办,今天还冇赚到钱”,出门消失在凌冽的寒风中。至今叫唤着这吆喝声,就想起了他临走的那一幕!</h3></br><h3>在武汉还有个叫卖声也是蛮有味道的,那就是卖油条和卖发糕的。他们都是手挽着比平时大一倍的竹篮子,里面装满了油条、包子或发糕,上面铺一层非常干净的白布,走在大街上就叫唤:“热油果回火油果醒笼包子热油果”,那一边叫:“洋糖发糕,洋糖发糕”。</h3></br> <h3>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手艺可能好多都失传了,但那童年的记忆恐怕这辈子也难以磨灭。过去是街头巷尾听的吆喝声,现在连街头巷尾都没有了,更没有了以往的吆喝声,但经常在小区的附近会看见骑电动车的,车上挂个小喇叭,反复播放带家乡土音的普通话:“收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笔记本,旧冰箱,旧空调”,“修纱窗,洗抽油烟机”。还是过去的吆喝声好听些:</h3></br><h3>冰棒,美的牌的冰棒!</h3></br><h3>修绷子滕床!</h3></br><h3>破铜烂铁换花生!</h3></br><h3>洋糖发糕!</h3></br><h3>热油果回火油果醒笼包子热油果!</h3></br><h3>磨剪铲刀哇!</h3></br><h3>烧焦补锅啊!</h3></br><h3>卖印色油啊!</h3></br><h3>真丝的网子牙膏牙刷!</h3></br><h3>桂花赤豆汤!</h3></br><h3>米泡响了啊,噗!</h3></br><h3>1</h3></br><h3><strong>END</strong></h3></br><h3>1</h3></br> <h3>本期微信:<br></br></h3></br><h3>撰写、播讲:李祖勋</h3></br><h3>录音:李燕</h3></br><h3>排版:胡云杰</h3></br><h3>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br></br></h3></br><h3><strong>往期回顾</strong></h3></br><h3>丨<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zU5MTU0NA==&amp;mid=2247486864&amp;idx=1&amp;sn=663fc590e6baecaa17f23755f633946e&amp;chksm=eb891b87dcfe92918e5f4d8a5ac34ccdc328a58e53a21b76728c6ceea9f1d887c8716a29b82f&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楚剧大师故事汇》第一集</a></h3></br><h3>丨<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zU5MTU0NA==&amp;mid=2247486845&amp;idx=1&amp;sn=d5ef40a26c2b7841629d77520f76c74d&amp;chksm=eb891b6adcfe927cacca8ef3f9e13dc2bca7a08c6baebabbf2417809d74c652b8eafd8da1130&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这个秋天,让你爱上楚剧,耳朵听到怀孕!</a><br></br></h3></br><h3>丨<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zU5MTU0NA==&amp;mid=2247486517&amp;idx=1&amp;sn=eab716fa3dc7c14980752f2f565ef420&amp;chksm=eb891a22dcfe9334234854058d91025164c82a57181c3e709e72c7ff3a474860553c40d494d2&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武汉人必看!恐怕再没有人能把武汉的夏天讲得如此荡气回肠!</a></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EgCBPsCNN9QmjI4I8Fhv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