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张老照片是近半个世纪前拍摄的,照片上的人是惠民地区商业系统的前辈,也是惠民地区商业界一代领导者。前排从左到右:吴锡之,缪光华、藏恩之、李秀实。后排从左到右:(军人,姓乔)王兴芳、(军人,不祥)李健民。时光划过了四十九年,照片上除了那位年轻一点不知姓名的军人或许还活着,再就是父亲(吴锡之)依然健在,其他人则已作古,有的已去世多年。岁月可以泯灭人的生命但抹不去我们对先辈们的怀念以及对那个年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惠民地区在文革前,供销、商业是两家分开的。一九七零年七月一日根据惠民地革委关于机构调整的意见(8月3日印发)商业局、供销社于一九七零年七月一日正式合并为“惠民地革委商业局”,并开始整党建党。在这之前的六月十六日,惠民地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批准,商业局建立党的领导小组,由缪光华等六人组成,缪光华任组长。同年的十二月十五日,惠民地委决定:任命缪光华为地革委商业局局长,藏恩之、李秀实、吴锡之、王兴芳、李健民、杜仲林、任学三(女)为商业局副局长。这张照片的题字是商业局领导小组,指的就是党的领导小组。当时的书记是缪光华,副书记是藏恩之、吴锡之、李秀实。照片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军人,是因为当时主要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处于军管状态,这也是全国上下的大局势。藏恩之当时是解放军某部军医院的副团级军官,文革期间随部队来地方支左,一九七零年七月被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任命为商业局党的领导小组副组长(相当于副书记)一九七二年八月离任。这张照片是六月二十二日拍摄,一个多月以后藏恩之就离开商业局回部队了,所以我觉得这张照片也有可能是藏恩之和党小组成员们的分别留念。藏恩之文质彬彬,性情温和,举止儒雅,他不同于有些军管干部那样简单粗爆。他和商业局的领导们相处十分融洽,工作也配合的不错,比较受大家欢迎,直到他转业后在上海某区一个地方医院任副院长时还和父亲保持着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北镇还没有大型企业,商业局系统应该是北镇比较大的单位了。照片上我们的前辈个个都是年富力强,权高望众之人,且不说他们名下所管理的单位和人员之广众,几乎遍布城镇和乡村,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他们手里所掌管的巨大资源,是多少人望眼欲穿渴慕以求的。也因此,说他们是当时北镇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不为过。但前辈们没有一人动用权力去谋取私利,他们原则性极强,在自己岗位上,个个都做到了对党忠诚不二,廉洁奉公,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下属平易近人。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干部们的共同特色,是与国家局势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建国初,供销和商业就处在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状态,而且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供销社在当时家大业大,它的服务范围之辽阔,势力触角之宽广,上至中央城市下至基层农村遍布祖国大地。真可谓——供销,供销几乎无处不在。供销社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商贸支柱,也是城乡商贸的主要流通渠道。我们仅从当时北镇机关大院的布局中就能明显地看出供销社的重要地位。今天渤海七路与黄河三路的路口,既当时北镇最中心的中心。在供销社大院和地委大院的中间就是渤海七路,往南到黄河大坝,中间就是北镇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至今仍然是)供销社东边是军分区大院,而地委大院的西边则依次是行署大院、公安处大院。那是惠民地区党政军机关最高首府所在地,也是北镇的核心地带。中间只有一个供销社大院,可见供销社之重要性。而所谓大院,都是占据了整个一条街道。如地委大院是从南——黄河三路到北——黄河四路。(当时还没有黄河四路,只是一片庄稼地)行署大院,军分区大院,公安处大院,供销社大院莫不如此。尤其是供销社大院的围墙也盖得特别高大厚重,是典型的深宅大院。而其他各局各单位是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能力的。当然再往西过了渤海八路南北贯通的大院还有党校,北镇师范,供销技校(当时叫财贸干校)过了渤海九路贯通南北的大院还有北镇中学。但都已经比较远地离开了中心地带。</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当年那些布局严谨整齐划一的深宅大院早已被时代大潮冲击的七零八落荡然无存,只有供销社大院还奇迹般地在原址上坚持着,但也已经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正如依然健在的父亲,他曾陪送过惠民地区党政军多少代多少位赫赫有名的要人大员,他们均已驾鹤西去,唯有父亲还在顽强的活着。我想,他大概是要代表他们那一代人来亲身见证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目睹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p><p class="ql-block">(感谢老照片的提供者索立华)</p> <p class="ql-block">父亲吴锡之(九十四周岁)佩戴着“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勋章。但他入党时间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与共和国同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