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秋天的大海

<p>  2021年9月9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p><p> 上午7时,我们结伴参加了“人间仙境–蓬莱阁”一日游活动,因为景区门票免费,我们只是花了来回车费,车行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蓬莱市驻地的蓬莱阁风景区。</p> <p>  蓬莱阁位于山东烟台蓬莱市城北海边的山崖上,始建于宋朝,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楼阁。</p> <p>  素有仙境之称的蓬莱,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p> <p>  蓬莱阁是一处古建群,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蓬莱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p><p> 蓬莱阁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 、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p> <p>  贾导带你游蓬莱</p> <p>  停车后,我们进入景区。</p> <p>  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景区左边的“戚继光纪念馆”。</p> <p>  景区导游图</p> <p>  蓬莱阁主阁: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1987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纪念邮票一套,蓬莱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列为四大名楼。大家或许要问,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有范仲淹、崔颢、王勃的大手笔增色,蓬莱阁的镇楼传世之文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一代文宗苏东坡的《海市诗》,堪称蓬莱阁的点睛之笔,不比其他三位逊色。</p> <p>  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p> <p>  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侧正中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历经浩劫得以幸免,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1964年游览蓬莱阁时的题诗“来游此地恰当时,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另有叶剑英元帅1960年的题联“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p> <p>  5A级景区</p> <p>  丹崖仙境原名“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p><p> “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通过该坊即步入仙境,素有“仙境之门”之称,因此叫丹崖仙境坊。</p> <p>  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弥陀寺:弥陀寺始建于唐代。</p><p> 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鉴于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庙占耕地过多,出家当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来越多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来源,与国家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发动了禁佛运动,弥陀寺也不能幸免。</p> <p>  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的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弥陀寺,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寺庙。这里是弥陀寺前殿,东边是密迹金刚,西边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p> <p>  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p> <p>  戏楼,每年正月十六是天后宫庙会,人们在这里演戏,向海神娘娘感恩,祈祷娘娘保佑平安。戏楼上有一横额,上写“观止矣”,即“叹为观止”。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p> <p>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题写的,意为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东西两间设有天后床铺。 另外,在这个寝宫的院落里,有一个极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诗。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找看,这是清朝乾隆时登州知府陈葆光写的一首诗的前四句:“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想那古代,承建者在那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再运到这里分别砌于四处檐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独特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p> <p>  “碧海丹心”刻石:“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写的。“九·一八”事变后,冯将军曾深入到蓬莱文会中学为师生讲演,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当地群众深受鼓舞。在游览蓬莱阁时,李烈钧书就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请冯将军题写横批,冯玉祥略一思索,信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在蓬莱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p> <p>  蓬莱阁游览时,看到蓬莱阁有块石碑,碑上一字为“寿”。碑上标明:陈搏书。</p><p> 陈搏(871~989年),河南鹿邑县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陈搏书写“寿”字,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寿”字石刻:此字是一个草书“寿”字,由“富”、“弗(佛)”、“林”三个字组成,意为植好林木,富足长寿。蓬莱阁内高立陈搏书的“寿”字石碑,自然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更为蓬莱阁平添了几分神采。</p> <p>  海不扬波:“海不扬波”四个字是清朝山东巡抚托浑布书写的。大家稍有留意就可以发现,这四个字中的“不”字是经过修补的。这是有一些来历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山东巡抚托浑布来到蓬莱督办海防。当他登上蓬莱阁,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无限感慨,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境。可是五十年后的甲午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了蓬莱,日舰炮击蓬莱城,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这个“不”字,幸好是一颗哑弹没有爆炸,却穿墙而过把大半个“不”字打飞。于是 “海不扬波”就变成了“海扬波”。</p> <p>  海不扬波”左右两边的两方石刻:“碧海清风”和“寰海镜清”,分别是清代书法家鲁琪光和裕德的墨宝,都是十分珍贵的。</p> <p>  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风竹图”等图案。四周摆放八仙桌、八仙椅,渲染了神仙文化的氛围,使游人感受神仙文化的意韵。1984年,越南友人黄文欢游览蓬莱阁,题联于阁上,“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p> <p>  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p> <p>  卧碑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碑的背面刻的是苏轼的楷书《海市诗》,正面是行草《书吴道子画后》。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p> <p>  苏公祠:这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苏东坡而建的祠宇,大家知道苏东坡不仅是一代文豪,而且更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难得的为百姓做事,勤政爱民的好官。他的一生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屡受磨难。曾在这里有二十天左右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几件大好事,并且留下了十多篇诗文佳作,其中《海市诗》堪称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为蓬莱仙境增添了迷人的光彩。</p><p> 史籍记载,苏轼回京后立即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一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二是《乞罢登莱榷盐状》,这两个奏折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更表现出一代名臣关注民生、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之心。</p> <p>  仙阁凌空: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粱,直欲乘风飞去。</p> <p>  避风亭</p> <p>  海天一色</p> <p>  简直就是一副美妙的风景画</p> <p>  景区古建筑群出口</p> <p>  索道每人50元,为了锻炼身体,我们步行到田横山。</p><p> 1993年,田横山与丹崖山之间架起了一条跨海索道,这里成为蓬莱阁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跨海索道上乘坐缆车,仰望前后两侧的仙山琼阁,俯瞰大海的万里澄波,联想三神山的迷人神话,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跨海索道全长481米,高点海拔50.7米,相对落差26.3米,采用单循环半包吊椅式结构,共设缆座54个,日可载客5340人次,是山东省第一条海上索道。它区别于其它索道的地方就是可以搭乘缆车领略海上风光,在感受上是别有情趣的。</p> <p>  路过……</p> <p>  田横山又名老北山。公元前202年,齐王田横因逃避汉将韩信的追杀,率五百壮士东赴胶东在此山筑寨为营。后来田横不愿事臣刘邦,自刎身亡。在田横山踞守的五百壮士忽闻田横死讯,高唱葬歌,歌罢相继自尽尽忠。威武不屈,气高节烈,惊天地动鬼神的田横与五百壮士壮举,后人因之命此山为田横山。</p> <p>  幸福园……一个新婚夫妇拍照的景点。</p> <p>  山上建有灯塔,它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海拔72米,东南与丹崖山相联,岩石亦呈赭红,属震旦纪含铁石英岩。远观,同样具有“水碧山红”的丹崖景致特点。东、北、西面悬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山阴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鳞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有八仙石、卧牛石等石景,于山巅海阔天高阁览胜,海天辽阔,天风浩荡,尽收山海之胜。凭栏伫立,观海听涛,思古抚今,别有一番情趣。</p> <p>  合海亭</p> <p>  合海钟</p> <p>  俯瞰大海,神旷神怡。</p> <p>  田横栈道</p> <p>  八仙礁</p> <p>  金龟探海</p> <p>  黄渤海分界线……泾渭分明</p> <p>  仔细看看,黄海的水是蓝色的,渤海的水是黄色的,黄色的原因是因为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的渤海湾。</p> <p>  1……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p><p> 2……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一说北纬32度,东海和南海是台湾海峡中线)。</p><p> 3……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p><p> 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p><p>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连线为界。</p><p>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为界。</p><p>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台湾岛南端和闽粤两省交界处的连线为界。</p><p><br></p> <p>  眺望客运码头和渔船码头</p> <p>  一个军事管理区</p> <p>  中午12点30分,品尝当地美食……蓬莱小面。</p><p> 蓬莱小面是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的地方传统名吃,蓬莱小面是在福山拉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风味面食。民国时期,传人衣福堂制做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俗称“衣福堂小面”)。</p> <p>  饭后,参观了登州博物馆。</p> <p>  貌似把“田家用”的瓷器搬来了?</p> <p>  作者的名字就写在左下角的落款里,上面写道:“祝三宋庆书于旅顺防次。”右上角的时间,是“光绪乙丑孟冬”。</p><p> 落款里的“祝三宋庆”,就是晚晴登州府名人宋庆,祝三是他的字,因为长期统兵且身居要职,民间一般称之为“宋大帅”。</p><p> 这位宋大帅,籍贯为登州府蓬莱县泊子宋家村。但不知为何,《清史稿》在“宋庆传”中却说:“宋庆,字祝三,山东莱州人。”或许对于外地的主笔者来说,登莱容易混淆吧。</p><p> 宋姓为胶东大姓,广布于登莱境内诸县。在不同时期,各县宋姓的知名度也有所不同。元代时,文登宋姓出名(始祖宋信定居地);明清之际,莱阳宋姓开始崭露头角;而到了清末民初,蓬莱宋姓成为显族。在民国初年,胶东宋姓联宗修谱,将他们都记载在其中。</p><p>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宋庆刚出生的时候,其家族条件并不理想,史称“(宋庆)家贫落魄,闻同里宫国勋知亳州,往依为奴。”</p><p> 后来经过在行伍中的打拼,宋庆的军职越升越高,同治年间,就已经授湖南提督,而提督就已经是从一品的高级武官了。</p><p> 到了光绪六年,宋庆率部(毅军)徙防到与蓬莱隔海相望的旅顺,驻扎十余年,“军容称盛”。光绪十二年,醇亲王巡阅旅顺,宋庆得到嘉奖,朝廷下令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尚书衔,这个时候,当年家贫落魄宋庆就成了“宋少保”,成为蓬莱名声在外的“大人物”。</p><p> 从蓬莱当地人的角度出发,能有在外的名人给家乡题词,当然是一件好事;而从宋庆的角度出发,功成名就自然也希望能“衣锦还乡”。于是,在这种皆大欢喜的背景下,宋大帅就写下了这一个“篪”字,被故乡人刻石立在蓬莱阁上。(光绪乙丑孟冬为光绪十五年,这个时候宋庆已经官居太子少保)</p><p>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何宋大帅不多写几句?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宋庆为行伍出身,文章不是强项;其二,根据《蓬莱地名故事》书中记载,宋庆在五十开外,曾生有一子,起名为“篪”。可惜的是,这个孩子不幸夭折,宋庆悲伤不已,常书写“篪”字作为纪念,久而久之,练成书法,被外界称作“一笔篪”。这就是蓬莱阁景区这块“篪”字石刻的来历。</p> <p>  从登州博物馆向南,再向东,到达南门。</p> <p>  在南门拍照留念</p> <p>  下午三点,我们准时集合乘车,五时半顺利返回幸福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