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歌的美篇(七)

君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七一届”初中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9月至1971年8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中学渡过了三年中学时光。对我来讲应当是四年更准确,因为1971年8月,大部分同学毕业分配陆续离校后,我们极少部分同学到1972年9月才分配去了近郊农村插队,在学校多待了一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是毕业50年的日子,“奔七”的我,回想起中学时光,即模糊又清晰,思绪、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把发展纺织工业作为重点。从1953年到1957年,在东郊朝阳门外先后建起三座大型棉纺厂(京棉一、二、三厂)和印染厂。我们的父辈就是创建者,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首都建设和国家纺织业奉献了毕生,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或1955年,我的同学们大都出生在此,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乐在厂区中”的一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在纺织厂的宿舍区,从小就接受着“爱国爱党、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红色教育。大国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父辈们“吃苦耐劳、包容大度”的传统,为我们的成长种下了良好的基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起,“停课闹革命”的风潮使我们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到校上课了。除了在家疯玩儿,也旁观着社会上“破旧立新、游行造反、串联辩论”等革命行动,产生了些许不解和茫然。直到1968年9月,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我们草草完成学业,一锅儿端的进入了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面对整个社会的动荡、浮躁,本应求学的我们,心静不下来,学到的文化知识很少。以至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我们这届初中生能参加的寥寥无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学三年虽然没能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在毛主席“五七”指示指引下,学校组织“学工、学农、拉练、挖洞、游行、阅兵”等,使成长中的我们得到了磨练,从接触社会中、从劳动和训练中,强健了身体,学到了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审阅军委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被简称为“五七”指示。信中有这样一段:“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学工”:是在京棉三厂的织布车间。难忘那宽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当我穿上白色的围裙、戴上套袖,把辫子塞在帽子中,防头发卷进机器(是有血的教训的),跟着师傅游走在一排排织布机间,观察机器上穿行的梭子是否有断线,观察织出的布匹有无不平整和瑕疵地方时,心情是即紧张害怕、又兴奋愉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害怕被转动的机器中偶尔飞出的梭子击中(确实有被打到的),愉悦也像纺织女工一样的美丽。累计干了两个月,得到了几元钱夜班费,劳动所得让人惊喜不已。“学工”更加体会到了父辈们的不容易,如今那挥之不去的机器轰鸣声尤在耳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学农”:是指每年的“三夏”时节(夏收、夏种、夏管)到近郊农村参加劳动。学校组织我们连续三年分别去过“东坝中阿友好公社康营大队、金盏公社雷庄村、通州宋庄公社”。我们住在老乡家中,劳动主要是做些麦收季节的农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幅画面一直在脑海中:夕阳西下时,迎着落日的余辉,女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打靶归来”,赤足走在田埂上,那一幕的英姿和浪漫……。参加农村劳动,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意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练”:是军队里训练士兵体质及战斗力的项目,即负重走几十公里路来磨练人的意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底,学校组织我们拉练,有心细的同学记下了行走的路线,并形象的称为“十四岁的长征”。深冬季节,从八里庄中学出发,经过朝阳区南皋村,顺义区天竺村和木林镇,密云县金叵罗村、太师屯黄各庄、北庄村和墙子路村,返回时经过密云县巨各庄,顺义区杨镇和朝阳区东坝16中学,最后回到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近半个月,大约走了300多公里,最长的一天步行约60华里。我们背着行李,住过老乡家,住在学校教室中,师生同吃同住,一路上伴着革命口号和毛主席语录歌曲声,欣赏着农村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赶走了疲劳和寒冷。拉练即练红心、练意志、练守纪,还练就了铁脚板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挖洞”:是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发生分歧,中苏之间边界冲突不断升级,毛泽东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全国进入挖防空洞、准备打仗的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学校组织我们在附近的空地上也干了起来,抡镐挥锹、运土和泥,手上磨出了茧子,胳膊酸疼。记得放学后,我们还往返10几里的路,车推肩背过砖和白灰。不记得防空演习搞过没有,但防空洞真没用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游行”: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现象。每当毛主席发表重要指示和一些重大事情发生,学校就组织游行。有两次规模较大:一是1969年3月 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造成严重流血事件。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击退苏联军队入侵,此战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珍宝岛的战役中,中国获得了胜利,而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个人也一战成名,成为了著名的英雄,他叫孙玉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为强烈抗议苏联侵犯中国领土珍宝岛,学校组织我们步行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前,高呼口号,示威游行。据报道不足十天的时间里,参加示威游行的军民已达4亿人次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是1969年4月1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当时全国共有党员约2200万名。九大通过的新党章充分肯定“文化大革命”,把林彪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写入了党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手持花束高歌游行,唱着歌: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深情迎九大,我们放声来歌唱,我们放声来歌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决议》对党的九大作出了明确结论:“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使之赢得民心、江山永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阅兵”:是指1970年的国庆,我们代表首都民兵师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年的暑期,在军人的指导下,我们集合在京棉三厂的大操场上,顶着烈日练站姿、踢正步、走队型,训练中时有同学因中暑而晕倒。一个暑期下来整个人晒得脱皮儿、倍儿黑,绝对是晒黑了皮肤,练壮了身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国庆那天我们手持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英姿飒爽的正步通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那是我一生的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其中有个小插曲,我险些没能参加阅兵。经过了那么长的艰苦训练,眼看要持真枪接受检阅了,却告知我只能作为预备队员,原因是政审没通过。(我父亲的“走资派”身份还未平反)预备就预备吧,哭了一夜,早上红肿着双眼还是去了训练场。但就是这么戏剧性,因为队伍通过天安门前是踢正步,在正步起走线前要踏步等待口令。工宣队的领导找到了我,让声音好的我来率先喊出口令。老天眷顾我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敬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学三年经历了两位班主任。最初是周燕语老师,1964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八里庄中学任教。她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温婉柔和的声音,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板书,让我羡慕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是开学前的家访。那天已是傍晚时分,老师来到我家,关切的询问家中的情况,特别问到了我父亲是否天天回家。刚好那天正是母亲去接被打成“走资派”并在单位关押了半年之久的父亲还未到家,我想反正父亲就要回家了,就回答老师:天天回家。如今还望老师不要怪罪学生当时没有说出实情,谅解还是孩子的我对“文革”给予父亲不公正待遇的一种逆反和委屈的心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是1969年的一次教室外的全连活动,那时周老师已经是负责全连6个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任。在阳光的照射下,老师白里透红的脸上露着甜甜的微笑,两只水汪汪的眼睛满含着柔情,沉稳干练的身姿和气质,让我感觉那天她格外的漂亮。记不起是哪位同学悄悄告诉我:老师结婚了。老师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给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老师全家定居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到退休。20多年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担任教学生们说普通话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我们和老师重逢,如今80高龄的老师容颜未改,还是那么年轻,时常和学生们通话交谈,每天在微信群里转发新闻消息、逸闻趣事,关心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满满的正能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位是李秀芬老师。入学的第二年因周老师担任全年级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就换成了李秀芬老师。她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明亮的讲课声音,是李老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是她讲授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那堂课,令我至今不忘。由于她的细致分析和动情讲解,使我眼前展现出了雪后北国气势恢宏的壮美画面,领悟到毛主席博大的胸襟抱负及改造世界的壮志。以至于我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沁园春.雪》。</b></p> <p class="ql-block"><b> (2012年6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看望李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两位班主任和我们朝夕相处,在我们成长的关键时刻,辛勤的指导、点拨,扶送我们迈入社会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几十年过去了,还能记得老师们的容颜:教政治的李爱琴、吴孟权,教数学的孙传娣,教物理的张万福,教地理的吴桐柱,教化学的许佩瑜,教英语的李占瑞,教音乐的郝灵芝,教体育的栾凤仪,教美术的姚文,学生管理处的闻富兴,负责待分配学生管理的郝之广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说到体育老师栾凤仪,当年在他的指导下,不少纺织厂的子弟进入体育专业队,如:“杨玉忠、黄明杰、张云琪、王磊、法亮庭、高新生、邵宝林、谷大泉等”,都是活跃在足球、排球场上的健将。</b></p> <p class="ql-block"><b>(栾凤仪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郝之广老师,在我们等待分配的日子里,组织我们参加“学校教育成果展览”解说工作。为后来我在“主持、演讲、文字”方面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郝之广老师和我们</b></p><p class="ql-block"><b> 在展览现场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老师们是真不容易。那时的学生不懂事,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嬉笑打闹,甚至还有对老师不敬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真诚的感谢老师们!您们辛苦啦!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致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忘的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入学时,“老三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奔向了广阔天地,没多久六九届毕业生也整体去了生产建设兵团。校园里只剩下“七零届”和“七一届”及后来的“七二届”学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军宣队和工宣队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实行部队的团、营、连、排、班编制序列。学校的秩序也得到了恢复。1968年首都制定了《红卫兵章程》,红卫兵组织的管理严格、规范,红卫兵袖章样式也进行了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能加入红卫兵组织可是最光荣的事情。当年,因为父亲的“走资派”身份等因素,我一直不被批准加入,直到毕业在校等待分配的日子里才实现了心愿。戴上红袖标那天,冯宝华、黄国权同学特地陪我去拍了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所在的二连四排,50多位同学大都是学校周边京棉一、二、三厂和印染、水泥砖瓦、白灰厂及二建公司等国企的职工子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最先认识的张桂荣(她和老师一起来家访)、陈金凤(是我通知她开学的时间)、郑秀英(每天老师一进教室,她喊起立、坐下)、蒋淑英(开学第一天我俩同桌,后来她去了上海),到经常一起串门玩耍的冯宝华、赵春莲、黄国权、张凤芝、杨维平,还有陈宝新、朱贵珍、刘淑珍、贾立新、徐芬娣、刘桂珍、王玉英、王素英、赵莲花、刘凤霞、段国营、李双娣、孙连芳、康云志、陈颖、孙露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想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跳皮筋,一起表演节目……那情景几十年一直留在脑海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聪明善良的冯宝华临毕业送给我一本小相册,写着美好的祝福话语。我把同学们的照片都贴在里面,保存至今 。每每翻看时心里荡起温馨的涟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豪爽直率的赵春莲,在红领巾公园参加劳动时,她“蹬着三轮车,由于失衡、车头翘起,将我们像卸白菜一样的倒在地上,座椅上的她高高腾起又重重落下,惊呆的我们瞬间又不约而同发出爆笑”的那一幕,想起来就忍俊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排左起:冯宝华、杨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排左起:赵春莲、我、黄国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美丽热心的杨维平,每次唱歌表演,她都会将她母亲的军装给我穿,又合身、又精神,圆了我当文艺兵的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插队去农村那天,学校用大轿子车送我们。张凤芝、黄国权同学搀扶着我老妈坐着运送行李的卡车一直送我到知青点儿,我永远记在心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位女同学叫桂绍枝,她不是我的同班,但我俩很要好。她家住在后河大坝铁道桥方向的小村子里,我常去串门儿。性格爽快、体格健壮的她教会了我从井里打水和用扁担挑水,我插队干农活就得益于那时的所学。毕业后再也没有见过她,挺想她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8月毕业,同学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1996年12月,在热心的关少华、王国庆、魏茂法三位男同学的策划下,分别20多年的同学终于见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分别时我们是17—18岁的稚嫩青年,再见面已进入不惑之年。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同学们在岗位上拼搏奋斗、成家立业,各自的孩子也已是中学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大家几乎每年都聚聚。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还一起郊游、打牌、喝点儿小酒儿。</b></p> <p class="ql-block"><b>(2001年游览凤凰岭)</b></p> <p class="ql-block"><b>(2009年1月孟德明同学带我们参观“中南海”——他工作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11月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我们与分别41年的周老师见面了。白发上头,皱纹增多,但在老师面前我们仍是孩子。师生见面激动不已,嘘寒问暖,回忆当年,怀念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到场的四位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以上是聚会当天</b></p><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和周老师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8月,二连六个排的同学们与老师大聚会,纪念入学四十九年,请来了9位老师。分别四十六年的师生再见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总有说不完的话!</b></p> <p class="ql-block"><b>(我们班和9位老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 2017年10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 与周老师在通州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师恩难忘,学友情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中学时有件遗憾的事情,就是没能实现当文艺兵的愿望。从小就爱文艺,特别想当文艺兵,中学期间参加过几个兵种的文工团考试,清楚的记得每次都唱《见了你们格外亲》,但基本上都因为我父亲的问题,政审通不过。最受打击的两次:一是考上了朝阳区文艺宣传队,半年多的时间常在朝阳区工人俱乐部和文化馆演出。队里的三十多个队员,都来自朝阳区的中学,都是七一届的。临近毕业分配,基本上留在了队里,(后来都在文化馆工作),只有我和另两位家庭出身不好的被退回了学校(一个出身地主、一个出身资本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大概1972年等待分配的时候,多年未招生的文艺团体恢复招生。不再抱希望的我,在工宣队领导的劝说下,(现在的形势转变了,不唯成分论)再一次参加了考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几轮筛选,我和七二届的一位女生考过并安排到宣武医院通过了体检。当时,带我们体检的同志说,回去等通知吧(好像是人艺或青艺话剧团)。几周后,七二届的那位女生等到了曲剧团的录取通知,我还是政审不过。当时想:第一关安排政审多好,也让我的心灵少受些煎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想想:没能走上从艺的道路也未必是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排中间坐着的是周颂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特别要感谢周颂老师,好像是1976年,她派学生到我家送信,介绍我到二炮文工团考试。那时我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就婉言谢绝了。周颂老师的声音像歌唱家韩之萍 ,当年她演唱的“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至今余音绕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8至1972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之,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据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一千六百多万,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一百亿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11月,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刚入学,正是在校的老三届学长们离校。学校在京棉三厂大礼堂组织欢送会,负责人知道我在小学时主持过联欢会,就把主持节目的重任交给了我。其实也很简单,报幕词基本上就是:请大家欣赏xxx,请下一个节目xxx做准备。记得报幕时我把下一个节目“笛子独奏”说成了“独子独奏”做准备,台下一片笑声,我还不知道是为什么。最后,表演笛子独奏的男同学,笛膜破了几次未能完成表演,不知是否和我的报幕有关,感觉很对不住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我国自行设计的长江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这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当时唱的一首歌是:中国工人有骨气,哎嗨,中国工人有骨气。架桥完全靠自己,一拳打倒洋奴才啊洋奴才,敢想敢干创奇迹,唉嗨唉嗨中国工人有骨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之战”和“党的九大”召开之事,前面已叙述过,此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卫星绕地球时播放着《东方红》乐曲,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发射成功那天夜里,有人喊着发“号外”的声音好像还是昨天发生的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兴建“葛洲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葛洲坝水利枢纽,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大坝于1970年12月30日开工兴建,1988年12月竣工,具有发电、改善航道等综合效益,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葛洲坝”从根本解决了洪水威胁,实现了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理想,造福于民。我曾两次走过三峡,过大坝观其宏伟,叹其精典。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大坝建设而移民,作出了巨大奉献的三峡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林彪叛逃: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刺杀毛泽东阴谋败露,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仓皇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林彪集团的余党或自杀毙命,或束手就擒。一场反革命武装政变被彻底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灭亡,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事震惊国人,让人不寒而栗。当时让人不解: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接班人也会谋杀毛主席,太可怕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六、尼克松访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2月21日-28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此前,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于1971年4月应邀访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分别于1971年7月和10月两次访华。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尼克松游览长城时,由于天降大雪,为了圆尼克松的长城梦,周总理动员八十万群众连夜奋战,扫雪开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尼克松很激动,感慨说道:“中国人民硬是靠双手扫出了一条通往长城的路。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动员那么多人。中国人的整体观念、纪律、献身精神和巨大的潜力,这是绝不能低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楚的记得,见到报纸上尼克松的照片时,我还想:看上去也是个和蔼的老人,和美帝国主义战争狂魔相差甚远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学校也组织我们在朝阳路上清除厚厚的积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了大事情,我感觉这段话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时代的印记,每个人都是时代塑造的结果,有时候时代对人的影响超过家庭与个人的努力,所以记录个人也是记录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和时代同行,时代给了我们生存的自尊。您同意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学生活有欢乐有痛苦,有付出有收获。感谢经历过的岁月和事情,那些“学习劳动、风波苦难、人情冷暖”丰富了我、锻炼了我、成就了我,毕竟阅历也是最好的老师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望初中时光,那是我们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节点,回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们“七一”届都是“奔七”的人了,在祖国繁荣昌盛的怀抱里,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快乐,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愿我的老师和同学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阖家欢乐、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本文参考借鉴了“书生”写的《纪念七一届毕业50年》,文中照片部分来自网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周燕语老师、郝之广老师、屈凤芝老师和陈保新、关少华、沙家平、马元英、杨熙清、晏瑞京等同学提供帮助和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也谢谢您耐心阅读、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9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