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迟到的记忆,献给教师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字 蔓菁</p><p class="ql-block"> 我肚里没几滴墨,真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有,也是在六十年代初期,解放小学一,二,三年级上学时灌的那几滴墨是最浓的,成为一生中无法淡去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学前,没学过一个字。所以,走进解放小学那个大庙堂,懵懵懂懂的仰头望着那几个高香烟薰的衣服红绿斑驳的菩萨。在菩萨的注视下,在课桌前听着老师口令,起立,坐下,开始了小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p><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下的孩子们在一位穿着一深兰色列宁装,齐肩短发,矮个子的女老师的指挥下唱着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朱敏文老师在我幼小的审美观中,就两个字“不美”。眉毛浓,鼻梁高,削瘦,瘦得皮包骨,又矮小。最独特的是她的嗓音,低沉,浑厚,好像瘦小的身躯把所有的力气都推到了嗓子里,喷涌而出的是厚重的音线。我从来没听过有女人是这种浑厚的声线,而且她用汉话夹着普通话上课,念着“寒号鸟”的课文,奇特,真奇特。</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听了关牧村,德德玛的女中音的歌声,总会禁不住的想起朱老师。人说遥远的回忆是最美的,时间越久远,回忆就像深深巷子里的酒香,缓缓走近的是浓郁。其实她的声音我只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记得,可是我记住的就是那种中低音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从小个儿高,排队总是站在后头,所以每天羡慕那些站在前面的同学,朱老师用她那骨瘦如柴的手,牵着前面第一排小朋友的手,领着我们向前走。我总在想,朱老师的手心应该是温暖如春地吧。</p><p class="ql-block"> 大手握小手,拳拳一握,是柔软的,也是温暖的。是能跨过寒冬,驱赶寒冷,手牵手,走向阳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朱敏文老师的黑板字,写得方正,深厚。笔划刚劲有力,撇捺之间有如银钩划过,很有一点男子气概。不知不觉中,同学里有一些人,深受她的影响,字大而周正,钢毅,少了秀气和圆润。这一点也是我后知后觉认识到的。当小小读书孩童,第一次从黑板上看到的“人,口,手”,三个粉笔写的大字的觉视冲击力,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真像应了,杜甫的诗句所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入声”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小学是要上写字课的,是用毛笔沾着砚台里的墨汁在米字格子里写字,从点横,坚直,撇捺,到一个个的字,从坐姿到握笔,悬腕到磨墨,每一个细节,朱老师都教得很耐心。</p><p class="ql-block"> 我每一次写毛笔字,都弄得满手是墨迹,临帖本上也会不小心滴上墨团。但每一次朱老师都会在我写的字中挑选出写得好的字,那怕仅写好的一笔撇捺,都会用红笔打上一个圈,以示鼓励和肯定。这些红圈圈会让我高兴好久,骄傲的向人炫耀。</p><p class="ql-block"> 从一颗种子到一颗苗,再长成参天大树,要浇多少水?朱敏文老师是在用心将知识之水,浇灌一颗颗种子。</p><p class="ql-block"> 讲解老猫和小猫一块儿在河边钓鱼的故事,我知道了什么叫一心一意专注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白头翁直到白了头发,它也没学到不平凡的本领,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老师她: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再垒窝。那低沉的朗读声,让一教室的孩子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匆匆而过的时光中,伴随着清风,门外的蝉叫一声高过一声,大槐树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与当头灼烈的阳光混合在一起,让初夏变得更多彩。</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这初夏的时光中,我蹲在地上,用一个小瓶子装一半瓶水,一粒一粒往里扔石头,直到水从瓶口溢出来,心里充满了小乌鸦喝到水的快</p><p class="ql-block">乐。</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下过雨后的天空,一下午天阴着,梅雨天的潮湿落下,让青石板路浸出了水渍。傍晚,天放晴,日头躲在云层里露一个脸,又急火火的转身,只留一片浅紫的云。嬉戏打闹的孩子们从校门口象鱼儿撒欢,一下涌入街道,不一会儿就笑声渐远。</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拿着书本下班回家,走在小街上,背后有尾随的孩子,向她吐口水,骂她“地主婆”,还有我不敢听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头也不回,背挺得笔直的向前走。我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的悄悄跟上去。如果记忆没错,朱老师好像住在这条小街东头靠西的一间厢房里,房间很小,木板隔墙,泥巴地。我偷偷朝里瞧,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一个木架上有洗脸盆。我想看清楚朱老师的脸,她是否脸上挂满委屈和苦唏唏的泪珠。我没看见,只看见她背对着门,用脸盆里的水静静地洗脸,洗手。</p><p class="ql-block"> 我素来胆小,不敢再看下去。蹑手蹑脚,悄悄走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早,教室里仍然是朱老师在上语文课,我抬头看她的眼睛,如宁静流淌的溪水,清澈而从容。</p><p class="ql-block"> 一天早晨,班主任马老师说,朱老师生病住院了。我七转弯八打听,才知道朱老师一身疾病,这次是肺结核吐血,发病凶险,吐了很多很多血。半夜三更,是马老师把她送去医院的。</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朱老师调到乡下教书去了。这一别,五十多年未见。</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春节后,在老同学们的安排下,与朱敏文老师有了一次视频通话。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朱老师靠在床上,捂在被子里,拿着手机,朗声说:“我还记得你。”一语冲破了几十年的屏幛,好像回到小时候。</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赵津立同学告诉我,朱敏文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宋庆龄先生创办的中华女子师范学院。我查了一下资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培养一批有先进文化,有进步思想的女教师。当时这所学校,成为重庆抗战宣传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朱敏文老师曾担任过鄂州东方红小学校长。终生未嫁,一辈子投身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朱敏文老师逝世,享年九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落红不是无情物,</p><p class="ql-block"> 化作春泥更护花。</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朱老师永远是挺直脊梁,走在那美丽的时光里,好像夜空,穿过云层,闪烁的一颗星星。</p><p class="ql-block"> 时光中,会一次,又一次传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歌声。</p><p class="ql-block">2O21年9月9日武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