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简论“知青歌”》

云鹰

<p class="ql-block">  知青回忆录《简论“知青歌”》</p><p class="ql-block"> 一段文字,可以书写历史;一幅画,可以定格瞬间;一首歌,可以诉说情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充斥着功利、冷漠、浮躁和自私。在滚滚红尘中我们风尘满面,苦涩难言。总觉得世界变得如此陌生,与逝去的青春年华相差太大。于是,在不经意之间,尘封的思绪唤醒我对过去的那段岁月无限追思,久违的陈年旧事一次又一次在眼前闪现……</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翻开抽屉中那本影集,一张张泛黄的相片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我年轻时代留下的身影,带着历史的沧桑,记载着永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当我打开心灵的闸门,不禁感慨万千。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如潮水般的涌向心扉,五年的知青生涯,恍若隔世……</p><p class="ql-block"> 对于知青那一代人来说,逝去的苦难与风流已成耐人寻味的历史。虽说后来我已经返城。但是,对曾经耕耘的红土地我仍十分眷恋,一往情深。因为,在岳阳.荆州.宏图,有我扯不断的恋情,我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广阔天地”,而当我回到城里之时,却一无所有。如果说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是一幕悲剧的话;那么,对历史来说,则是一种悲壮!</p><p class="ql-block"> 当我还是知青的时候,也是我真正年轻的时候。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蹦极,没有爱情诗,没有卡拉OK,没有MTV……没有今天的许多许多……</p><p class="ql-block"> 但是,知青却有自己的歌。在那个文化被禁锢,爱情被压抑,扭曲的年代,知青的生活是如此单调:就像生活在“文化沙漠”,没有绿色植物,只有漫天黄沙和荆棘。但是,就是在那样清贫的日子里,知青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寒风彻骨的严冬,我赤脚下到冷冰的水田中;炎热的盛夏,在铁水奔流的铸铁车间,我抬着火星飞溅的铸铁件。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仍无怨无悔,追求心中的信念。每当迷茫、彷徨的时候,我身不由己会唱起几首“知青歌”,以此倾诉心中的苦闷,述说知青的梦想,憧憬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知青歌”是我心中的“水晶姑娘”;潇潇的雨夜,“知青歌”是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寒风刺骨的冬天,“知青歌”是一堆燃烧的“篝火”;清贫的生活里,多亏有了“知青歌”,排遣了我心中的忧郁,点燃我的希望火焰,伴随我度过那一段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知青唱的歌曲包罗万象,“她”即包括了语录歌和一些中外名著,也有像京剧样板戏这样的国粹,还有知青们自己创作的知青谣。比如,《送我一枝玫瑰花》、《红莓花儿开》、《南洋姑娘》、《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河村》、《异乡寒夜曲》、《三套车》、《喀秋莎》……等等</p><p class="ql-block"> 知青歌曲,基本都是知青自编自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歌曲。“她”创作、流行于1969年至1979年之间。其代表作有:《南京知青之歌》(任毅作词)《广州知青之歌》、《重庆知青之歌》、《昆明知青之歌》、《四川知青之歌》……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歌曲大多是咏叹故乡的美丽,父母的亲情,朋友的离别情绪,青春的美好,人生的希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知青复杂的青春期感受~难以言说思念之情、惆怅之情、哀怨之情、苦中作乐的自我调侃,和清纯凄婉的情歌。</p><p class="ql-block"> 虽然知青们仍只能局限并认同那时的统治思想,无法从理性上认识到上山下乡运动的荒谬性,却由亲身经历本能地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靠劳动养不活自己,学到的知识全无用武之地。而农民在贫困中,求生存的觅食技巧表现出极端的狭隘性。m的“再教育”之说只是画饼。加之,青春期憧憬所特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使知青们的感情更加凄迷,他们的自嘲也懊丧绝望。在那些故土难舍,慈亲难离,望风怀人、伤情思念、人生无常、命运弄人的哀苦、颓废、悲观甚至消极的感喟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知青们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执着、留恋。以他们青春的证明,无意中剝落了文革意识形态的神圣油彩,发出了属于知青自己的“天问”,“她”以特殊形式蕴涵着特殊年代的人性苏醒。</p><p class="ql-block"> 这类歌词虽较少文彩,却苍凉真挚、哀婉动人。一般是套用现成的曲调,改填歌词,旧瓶装新酒,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心愁;也有少数知青自己作词谱曲的原创作品。作者多是“老三届”毕业的,因为他们所受教育主要在文革前,较为正规,充分表达感受能力也比其后的“新三届”知青和“后三届”知青要强。时间则集中在1969年~1970年间。但是,老三届中许多人从1971年开始的招工、升学返城。因而,唱的更多的倒是从1972年开始下乡的“新三届”知青以及“后三届”知青。其传播途径基本上为口头传唱,有赖于一对一的直接交流,故有较强的地域性;各地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知青歌。</p><p class="ql-block"> 虽然“知青歌”基本上是哀而不怨,但“她”表达的思想情绪游离于时代主旋律之外,仅在民间传唱,不能也不允许在正式场合出现。但由于知识青年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病,即使半公开的唱也没有人干涉,“她”便具有了宣泄囗,安全阀的类似功能。于是,非主流、反社会、具有离心倾向的亚文化~“知青歌”竟意外的有了亲社会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一些契合知青心情的中外抒情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深的海洋》、《小路》、《梅娘》、《异乡寒夜曲》、《小夜曲》、《红河谷》……等歌曲也在知青中流行,因而它们也称作“知青歌”。</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洪桥大队(后与天龙大队合并改名宏图大队)一位名叫张矛的知青,歌唱的比较好,闻名世界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从他略带沙哑的磁性声音中演绎出来,不仅唱出了我们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也撩起了知青对家乡无限思念,深感命运的苍凉之情。</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已经好久没听过这样浅显通俗,饶有意趣的歌词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这喧嚣纷扰的音像时代,我们似乎并不缺音乐呀!可我为何却偏偏留恋那些久违的知青歌呢?而如今,占据现今歌坛那些在街头巷尾泛滥的歌词,却日复一日地聒噪着,比如说像《你是风儿我是沙》、《老鼠爱大米》、《我是你老公》、《脚踏两只船》、《狼爱上羊》……等一些内容空洞、矫情做作、语无伦次、废话连篇的低俗歌曲,占据了我们歌坛。我总认为这些低俗歌曲是对音乐、对人类的一种亵渎和糟蹋。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听那些语言通俗、哀怨处能深入听者的肺腑,潇洒时又教人荡气回肠的好歌呢?</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我们荡起双桨》、《军垦战歌》、《我的祖国》、《怀念战友》等经典老歌曾伴随着我们那一代成长。</p><p class="ql-block"> 1969年在一位南京知青小茅屋里,一首由知青创作的《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诞生了,它一经面世,就迅速在知青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该歌词的作者是南京市一位下放知青,原南京市五中六六届高中毕业生。这首歌表达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诉说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的强烈失落感。应而就是到今天,每当听到这首歌还会打动那些知青们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的命运也是很奇特的,当时,它曾一度被当局严厉禁止的“黑歌”,虽说从来没有人在公开场合唱过它。但是,其流传的范围极其广泛,无论是在延安的窑洞,西双版纳的橡胶园,还是新疆、黑龙江的建设兵团,或是洞庭湖畔插队知青小屋,南国的香蕉园,全国各地的知青都唱过它。而且,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很独特的,不是通过收音机,而是在民间秘密传播,秘密传唱。能达到如此普及程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作为这首歌的作者,其命运却极为坎坷。当年,仅仅为这首歌,他就被抓起来,还差一点被“四人帮”判了死刑。从此,他就销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它是众多的知青之歌流传最广的一首。记得每逢我们知青忧郁的时候,都会身不由己唱起这首旋律低沉、缓慢、忧伤的歌曲。当《知青之歌》那隽永、忧悒的歌词,伴随凄美、浓浓、深沉的旋律充满胸腔的时候,许多知青的眼中就噙满了泪花,不知不觉中接纳了那种淡淡的愁绪和伤感的情怀,而这种忧郁的美就纵横在我们心灵的空间。因而,直到五十多年以后,每当有人唱起这首忧郁、沉缓旋律的《南京知青之歌》,仍会在知青们心灵深处荡起大的波澜……</p><p class="ql-block"> 云鹰</p><p class="ql-block"> 2021.9.8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