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在贵州省中部重安江一带,居住着一个人数很少的族群。 </h5><h5>这个族群叫“亻革(gě)家人”(左边单人旁,右边革,电脑无此字),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见不到这个族,其实他们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哥摩”,过去汉人及苗人曾称他们为“疙蔸”、“犵兜”、“獠”、“僚”,因他们长期被迫生活在密林中,曾视他们为兽类。解放时,他们在全国仅有3581人。解放后称“亻革人”,现在已发展到约五、六万人。</h5><h5> 他们自认为祖先是曾射落六个太阳的武丁的后代,后因得罪朝庭被追杀,为避战逐渐南迁,约1000至1800年前,陆续进入川、渝和贵州深山老林里,过着“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罗雀”以狩猎为主的丛林生活。1958民族划分时,把他们划归苗族。但他们从不承认,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反映,拒不归苗。在换第二代身份证时,公安部与有关方面商议,正式发文,他们民族一栏填写为“亻革家人”。</h5><h5> 当前,国内外研究革家人的报道虽不少,但其民族溯源目前尚无定论,有待民族学者去进一步探索。</h5><h5> 本文要介绍的是当今亻革家人除有着村,寨的党、政组织外,在族氏内部,现仍较完整保持着原始的氏族制度。氏族之间,以“鼓” 划分,一鼓实为一个宗族,供奉的是同一祖鼓。大多一寨一鼓,也有一寨几鼓和几寨一鼓的。以被称为天下第一亻革寨的枫香寨为例,这个寨共有700余户,3500多人,除有30多户汪姓外,均系廖姓。供奉同一祖宗,系从明代以来,经400多年的繁衍不断扩建而成。为聚居一起的庞大家族。</h5><h5> 为什么以“鼓”划分氏族,原来亻革家人不信佛道,他们崇信万物有灵,而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他们的祖先,而他们祖先的灵魂就在特制的“祖鼓”中。</h5><p class="ql-block"><br></p> <h5>这就是他们的“祖鼓”。</h5><h5> 亻革家人每家每户堂屋进门的左侧墙上,都留有一园孔, 称为“祖鼔窗”,作为供奉“祖鼓”之用。“祖鼓”插入孔内,朝堂屋面为祖公,朝密室面为祖婆。</h5><h5>祖鼓在那家供奉,一般看那家有难以解决的要事,需供奉“祖鼓”到家庇护;也有家中有大喜事,邀祖先共享的都可提出申请。由阴族首领们用“蛋卜”来表达。能供奉祖鼓这是莫大荣誉。</h5><p class="ql-block"><br></p> <h5>氏族内分阴、阳两系,分别由阴、阳两系族长统领。其主要的首领人物有:</h5><h5> 阳族长--由各支系房长民主选出, 下面组织体系还有喳季喳甲(大房长,二房长,小房长),层层管理,主要负责制定并维护族规寨约,以及生产,生活,治安等日常事务.这是09年时的阳族长夫妇。</h5><p class="ql-block"><br></p> <h5>盎嘠(阴族长)-- 是通过“蛋卜”由祖先在“毕摩”或芦笙“大学匠”中择定产生,必须是通晓族史的德高望重者,负责主管祭祀,传授芦笙、族史等活动。</h5><p class="ql-block"><br></p> <h5>爷哈爷醒(祭祖师) -- 一般为熟习典仪,能通天,通祖,通阴,通阳的“毕摩”担任。祭祀核心人物。平时里给人治病,消灾祈福,威望极高。</h5> <h5>另外还有“查盎”、“常典”、“把登”、“把甲头”等成员,协助阴族长开展阴系各项事务活动。</h5> <h5> 供奉“祖鼓”家的家长称为遮阿兄(鼓主)。每天中歺,晚歺都要向祖鼓敬酒,敬菜,敬飯,极其虔诚。如转换到别家,由阴族人员共同“‘蛋卜'决定”后,择日搬迁时要举行隆重仪式。</h5><h5> 族里有不能排解的纠纷,双方在祖鼔前表明了自已理由,即算解决,以后不再提及,双方重归于好。对违犯规约等不良行为,得从“祖鼓”下钻过,以示惩罚,脸上无光。对于严重违法违规者,可以开除鼓藉。</h5><h5><br></h5><p class="ql-block"><br></p> <h5> 盎更--芦笙师里总学匠,在具有大学匠资格的人里选出,也是族里最受尊敬的人物, 芦笙在这里不仅是乐器,更主要还是传承族史的载体,</h5><p class="ql-block"><br></p> <h5> 大学匠--能吹奏《族史》、《迁徙史》《武丁射日》等上千首曲目。有传授,考核芦笙师的责任。</h5> <h5> 部份芦笙“二学匠”、“三学匠”们</h5> <h5> “裳颇”两人,-- 分别为“阿爷裳颇”和“阿报裳颇”,在祭祀节中由阴、阳两系共同选举而定。“阿爷裳颇” 和“阿报裳颇”,是列祖列宗的化身,也是祖鼓的护法者,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穿上这身代表祖宗的衣服后,在“哈戎” 祭祀大典中,他们作为神像供奉。大家亲眼看到他两三天三夜身不离祖鼓坐在鼓前,因是神像,绝对不能打瞌睡(他们说打瞌睡头向那方,那方要死人的)。令人惊叹而费解。其虔诚之心,可想而知。</h5> <h5> 修隆--即阴阳两族联席会议,重大事件则由“修隆”决定。</h5> <h5> 阴,阳两族长沒有薪金补助, 也沒有特权,他们却是氏族中威望最高者。两系组织体系平衡,独立执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br> 亻革家人最盛大的节日为几十年一次的“哈戎节”,节日重点为祭先祖。节期时间不定,但每个甲子至少有一次,一旦“修隆”会议决定,即开始三年的筹备期,节日中是时全国的本氏族人员及亲友都要赶回参加,过去会期为13天,近代改为7天。其仪典百余项,其规模之大,仪式之古朴隆重,群体之虔诚,实为世所罕见。<br><div> <br></div></h5> <h5> 下面,简要介绍下这个族群吧 :<br> 这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又很重情义的族群,他们曾是稻耕民族的先驱,历史上屡受强势民族的驱赶,压迫,以至曾携弓弩生存于森林之中,甚至被视为兽类。解放后,他们重新过着男耕女织的普通百姓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h5> <h5>这里妇女们都会蜡染和编织。</h5> <h5>从小就受到挑花、制衣的训练。</h5> <h5>多少年来,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间非常和睦,普遍尊老爱幼,日子过的安稳祥和</h5> <h5> 这里要说他们的服装很有特色,尤其是女性服装:太阳帽,绣花加腊染衣裙,红绑腿,外披盔甲,一付英姿飒爽的巾国女将形象,如果他们说的先祖真是如他们口述,是历史上那个武丁的话。真是其妻妇好的形象了。</h5> <h5>女性的帽子是有讲究的,左上为儿童戴百佛帽;右上是太阳帽,头顶一个太阳,周围是光芒,一杆银箭射入其中为少女专用;左下月亮帽,表明为己婚妇女;右下月亮帽加头巾为中老年妇女便装。</h5><p class="ql-block"><br></p> <h5>这里不论老少,男吹芦笙女唱歌,工余时间,青少年喜欢芦笙伴舞,</h5><p class="ql-block"><br></p> <h5>常跳至余晖方归</h5> <h5> 这里女性特爱唱歌,住在那里入夜还经常飘来她们歌声。<br> 图中几位青年女性,饭席间提出要与这两位老年妇女对歌,结果输了,自觉罚酒三杯。</h5> <h5> 亻革家人虽然人数很少,但他们仍顽强的保持着自已特有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近代借用汉文)他们记述的方式有三种,语言、芦笙和刺绣 。他们的庞大的《族史》《迁徙史》和《武丁射日》就是用这三种方式传承的。语言(包括歌词)大家都明白,而芦笙就奇怪了,</h5> <h5> 下图是有学者翻译的芦笙叙事一页,上一行为芦笙发音,二行为用汉字标的发音,三行为汉字译意</h5><p class="ql-block"><br></p> <h5> 图为一块刺绣,我看了半天以为是展示刺绣功夫,不一会又来了两位中年妇女,竞指着刺绣讲出一个个故事来,奇不奇?不过现在年青人多能讲汉语。</h5><p class="ql-block"><br></p> <h5> 09年,我离开那里时,发现了一位新娘在操作电脑,这些年社会进步很快,想来在这个寨里也应普及了吧?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祖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流中是应该共同前进的,未来将更加美好。</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