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雷雨》的主要内容是:</span></p><p class="ql-block">《雷雨》是一部狗血家庭伦理话剧。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侍萍,单纯着爱与被爱的鲁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话剧(四幕剧)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雷雨》的题目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p><p class="ql-block">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萬),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p><p class="ql-block">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个人经历</p><p class="ql-block">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p><p class="ql-block">1913年,3岁即随继母看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p><p class="ql-block">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p><p class="ql-block">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二十八》,同年10月上演。</p><p class="ql-block">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p><p class="ql-block">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p><p class="ql-block">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5][4]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p><p class="ql-block">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p><p class="ql-block">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p><p class="ql-block">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完成,后易名为《胆剑篇》。</p><p class="ql-block">1978年,五幕历史剧《王昭君》发表。</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在北京医院辞世。</p><p class="ql-block">婚姻家庭</p><p class="ql-block">曹禺先后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郑秀、邓译生即方瑞、李玉茹。</p><p class="ql-block">郑秀是曹禺的第一位夫人,同时也是爱曹禺时间最长的一位痴情女子。她是曹禺清华大学的同学。1933年早春,在学校的校园戏剧活动中,曹禺让好友孙浩然出面,特别邀请郑秀出演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话剧《罪》,担任女主角,同时开始了对郑秀的热烈追求。曹禺被郑秀的美丽而打动,几次追求未果,最后在曹禺的一场大病中两人开始相恋。经过3年的爱情长跑,1936年11月26日,曹禺与郑秀于南京平仓巷德瑞奥同学会举行隆重订婚典礼。曹禺穿西式燕尾服,郑秀穿旗袍。靳以、巴金从外地赶来参加。巴金送上一个洋娃娃,郑秀非常高兴:“我捧到了一个金娃娃,家宝要没有巴金的赏识,《雷雨》不出版,还只是一个穷学生。”马彦祥、张天翼等也出席典礼。1937年春,曹禺与郑秀在长沙国立剧校举行简单婚礼,校长余上沅主婚,宾客有吴祖光等剧校师生,曹禺和郑秀正式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和郑秀婚后不久,便和方瑞有了长达十年的婚外恋情。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处于半公开状态,曹禺数次向郑秀提出离婚,此时郑秀已育有二女,坚决不离,但二人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他们一直分居到1951年。郑秀在十分孤寂和痛苦中离婚。郑秀对曹禺的同窗好友张骏祥说:“过去我爱曹禺,嫁给了他,现在我还是爱他。我同意离婚,因为我希望他幸福”。郑秀于1989年10月去世,始终未再婚。</p><p class="ql-block">1951年曹禺与方瑞正式结婚,直到文革时期。曹禺没遭到批斗,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方瑞受到惊吓身体垮掉,靠大量服食安眠药才能入睡。1974年的一天,方瑞在自家床上离开了人世,临死时床上各处都散落着大量的安眠药片。</p><p class="ql-block">方瑞去世后,郑秀及曹禺的儿女们有意两人复合。而曹禺却在1979年和李玉茹结了婚,至此开始了他的第三段婚姻生活。李玉茹陪伴曹禺走完了最后一程------直到1996年曹禺去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雷雨》中的矛盾冲突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子的矛盾冲突、母子的矛盾冲突、兄弟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冲突、封建主义文化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矛盾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冲突的体现,才得以让雷雨更加富有戏剧艺术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周朴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节选的两场戏,主要刻画了他的冷酷、虚伪、残忍与奸诈。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小姐,他和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侍萍赶出了家门,还让她抱走奄奄一息的病儿。侍萍被逼无路,跳河自杀,幸而遇救。他的冷酷于此可见一班。但是,30多年后,当侍萍再见到他时,却看到他为她保存房间旧状,他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并表示想修一修侍萍的坟墓,而且得知侍萍的身份后,他仍然反复述说自己的思念,等等。虽然这其中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侍萍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因为晚年家庭生活不如意,他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但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是他年轻时的恋人,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所以,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他的幻想一下子破灭了,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于是他发出了冷酷无情的质问。这正如叶公一样,真龙来了,躲之唯恐不及。尔后的给支票,用他的话说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实际是为了把侍萍永远打发走,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所以说,作者写他与侍萍的相逢,更多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span></p><p class="ql-block">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深刻揭露了他的残忍与好诈。对待罢工工人,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收买分化政策,开除了立场坚定的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他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唆使矿警开枪打死工人等,更突出了他的狠毒与残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鲁侍萍</span></p><p class="ql-block">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饱含怨愤生活了30年。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但面对周朴园准备用钱来赎罪的言语,她冷笑,她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撕毁5000元支票的举动,一方面表现了她的骨 气,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则表现出 她纯洁、崇高的母爱。戏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第一句话是: “你是 萍....凭 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 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 句话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 怒,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然而她已答应周朴园不当面相认,所以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 “凭一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又马上转口:“我 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鲁大海</p><p class="ql-block">明显地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p><p class="ql-block">在与周朴园的斗争中,他逐渐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 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血淋淋的发 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 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雷雨》人物语言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高度个性化</span></p><p class="ql-block">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 声音外化。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不断变 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 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恰到 好处地表现了周朴园从奇怪、猜疑到紧张,再到疑虑消除而不知所措的心理变化。在这一过程 中,面对周朴园的谎话,侍萍欲说还休,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欲言又止 的举动,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涵着30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2.丰富的潜台词</p><p class="ql-block">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义现象。“潜”,是隐藏 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周朴园“(汗涔涔地)哦。”“(抬起头来)你姓什么?”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 么清楚?又如: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 凭一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 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愤恨、痛苦、失望、悲哀, 统统包括,可谓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3.富于动作性</p><p class="ql-block">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人物的语言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 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哦。 一老爷没有事了。”(暗示)“我前几天还 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老爷, 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我倒认识一个年轻姑娘姓梅的。”(推动;几乎要明说了)鲁侍 萍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提醒、暗示。而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 中断时候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p><p class="ql-block">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1935年写出四幕剧《日出》,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上层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1936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此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民与土豪恶霸斗争的三幕剧《原野》。1938年至1940年,还创作抗战剧《黑字二十八》以及与宋之的合作的《蜕变》。1941年创作《北京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揭露封建主义衰败与新一代追求新生活的必然性。1942年将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后回到上海。编写和导演了反映国统区人民渴望光明的电影《艳阳天》。解放后担任全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1954年创作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的话剧《明朗的天》。1962年与于是之、梅阡合作,编写出优秀历史剧《胆剑篇》。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他的创作,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他的戏剧文学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不仅使中国有了长演不衰的传统保留剧目,也得到国外戏剧界的高度赞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