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60年全家福</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亲就如近现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历史一样,一生坎坷。但追求社会进步,渴望光明的理想却伴随她一生,无怨无悔。文革期间所谓的交待材料,成为述说她这一生一条线索,我愿把这根线串起,献给晚辈和后人,如对读者有点滴:益,将是我最大心愿。</p> <h3>母亲还年轻时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和少年孙伦(后改用"崙")1915年4月18日,农历3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叶县孙寨一个地主的家庭。祖上几代单传,都昐望添男丁,母亲头胎生下我这个赔钱货,在家里是抬不起头的。后来大弟.二弟们的相继出世,她的日子才比较好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初年,可能是家乡很不太平,一家人并没住在乡下孙寨,有时住在北舞渡,有时住在襄县。全家有祖父、祖母.母亲.父亲(在外上学)我和两个小弟弟,雇佣一男工,一女佣,男工跑外事,磨面,打水等重活,女佣帮着带孩子,做饭。母亲除了带孩子外,就是为家人做针线活,祖母纺些棉花,全家人没有参加田间劳动,靠地租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北平上学,逢寒暑假回家。刚五.六岁祖母就要给我缠脚,在她看来,女孩子不把脚缠小,将来是找不到好婆家的。后来她让我识字,开始念巜三字经》《百家姓》记得当时书头上印有这样的诗“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点明灯用苦心。"祖父母的封建意识,决定了这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我的性格与这个妇女受歧视的家庭格格不入,不服气。心想,我要读书,我也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后来弟弟多了,外祖母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把我接到北舞渡她的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我的两个舅舅在外做事,二舅父在外当县长,民国初年是国会议员,比我家开通些,对我影响终身的一件大事,就是把我从缠脚中解放出来。否则,我将是另外一种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家,人很多。四个舅母.表哥.表嫂及佣人,三四十口人吃饭。住着四进的宅院。第一进是客房.粮仓,第二进住的是当家,第三进是女眷,这是后宅,男客不能随便进来,女的除了送女客,谁也不能到前院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住的上房后面,有个小院了,小院里的几间房,就是表哥.表姐妹和我读书的地方。家里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我也随着在这里念书。早晨穿衣,梳洗后,就要到学屋去读《四书五经》白天除了吃饭,不准到其它地方乱跑,如有违犯,长辈要打板子。天天念“子曰.诗云"淳淳地读,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门长锁谁也不能出去,不接触大自然,"死读书,读死书"这就是我儿时最早接受的封建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大舅病故,到乡下去埋葬,我才见到一次广阔的天地,看到庄稼.田野.看到蚂蚱在草间蹦跳,很感兴趣。每天晚上,回到上房,看到外祖母念经.烧香.磕头也跟着烧香拜佛,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封建迷信,相信的是因果报应。待我认字多了后,多了一项任务,晚上给外婆念"西游记.封神榜"等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岁后,搬到乡下住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寨子。仍是不准乱走动,每天经过一个打麦场到一个地主亲戚家读私塾,稍稍可以透透空气。劳动只是在家里开饭时,帮忙抬桌子.搬櫈子.盛饭.擦桌.扫地。这样的生活和受到的教育,使我找肩不能挑,见生人不敢说话,遇到些困难,就很害怕。至于国家大事,世界大事,自己很少听过,更不用说怎么想了。我的孩时就是在这样的封建家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时期,外祖母去世,四个舅舅分家,每家分到二顷多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时代(1929一1936)1929年夏,我到开封考中学,因为没上正式小学堂,算术不行,就先进了北仓女中预课班。因为语文基础好,半年后,正式上北仓女中初中一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又办了高中,所以中学毕业后仍在原校上高中。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又在学校补习半年,这样算来在北仓女中整上了七年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学校是纯女校,学生不论是外地生还是开封市内有家的都要在校住宿搭伙。该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资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学校除星期天可以上街买东西外,平时谁也不准跨出校园一步。课程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多了一门"家事课"如缝纫.烹饪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长马戢武是个老国民党员,他是学工业的,大家评论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校,学生除了上课外,就是在学校里自己缝衣服.绣枕头。管理自己的伙食(2O个人一个伙)政治课讲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语文课除学"古文"外还讲胡适.冰心.徐志摩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文学家的文章。这阶段的学习经历,使我幼年的封建迷信思想破除了不少,接受了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学到的新文化,新知识中,知道祖国是一个历史攸久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是大而弱,正受着世界列强侵略,祖国有亡国和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危险!开始有了国家概念,有了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知道应该争取男女平等,争取妇女参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9.18事件日日侵占了东三省。这个事件让原来跟社会隔绝的校园振动了,国土沦丧,同学们都觉得是奇耻大辱,爱国心被激起,驱逐日冦,收复失地是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中国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激厉着同学们,女孩子从此自觉跑步锻炼身体,幻想投笔从戎打日本。当时不知道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错恨张学良丢了东北。听到那里抗击日寇的消息就非常振奋,如东北的马占山和上海的十九路军,对抗战将士无比崇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蒋.冯.阎南北战争后,河南即在国民党刘峙的统治,宣传上对蒋介石的卖国阴谋是不讲的,报上登的都是对共产党的污蔑之词。由于报纸的反动宣传,学生虽然爱国,但对抗战缺乏正确认识和引导,缺少组织和领导,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被毕业会考.分数.及繁重的作业压下去。高中其间,学校有几位思想进步的老师,他们鼓励学生要走出家庭投身到社会中去。这段时间,我在课外读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书,初步了解认识了苏联。也看了《莫索里尼传》及苏联小说《铁流》《毁灭》等战争体裁小说。高中毕业时,我已经21岁。但不愿回家,怕家人让我找婆家嫁人而失去人身自由,北仓女中的七年学习生活让我开阔了眼界,我想继续求学,今后能独立走上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学一年(1936一1937)高中毕业时,我下边有五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不同意我继续读书,我是硬着头皮去北平。目标是北师大。其一原因是公费,不用交学费,二是大表姐已经在该校英语系读书,遗憾的是没有考上,考上了北平大学经济系。外婆支持我,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供我读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的北平,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撤出河北省,河北省在二十九路军宋哲元的控制下,日本人推行华北自治,民族危机迫在眉睫。若大的北平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一二九之后,爱国青年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成立了"北平学生联合会"唤起民众,宣传抗日救亡。命运的安排,我在这个时候来到北平,投身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再正常不过。我上的经济系,全班四十人中都是男生只有我一个女生,男同学都很好,可是我头脑封建,半年都没和男生说过话,上课来,下课走,只和女同学来往。可全校的女学生也就十几个。一块住的女同学都比较进步,她们没有欺负我这个土包子,很关心我,带我搭伙,带我去参加自己的歌咏队,(唱的是抗日救亡歌曲)参加时事报告会,后来推选我代表法商学院女生参加北平学联,这些活动都是"民先“搞的,而"民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此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就是我们经济系的系主任,我有幸亲身临听他的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期间我和同学们走上街头,为坚持绥远抗战的将士募捐。芦沟桥事变后,学生们都行动起来,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为二十九路募捐,慰问伤兵和抗日将士,可是半月之后二十九军悄悄撤走了,北平落入日寇铁啼下,汉奸政府成立,抗日学生身陷危险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的占领中断了京汉铁路,从陆路返回河南已不可能。(听母亲说过,她的北仓女中同学陈淑宜当时在北京陪读,已经怀孕,而丈夫李伯伯不在北京,战乱中护送陈姨回河南的重任就落到母亲身上。我也曾听陈姨说:当时你母亲参加学运,已到了废寝忘食,食不甘味的地步。陈姨在京陪读,租有房子,有时间做饭,我母亲是食客。)北平沦陷,学生纷纷逃难天津,一个穷学生没什么值钱的行李,淑宜新婚不久有些值钱的东西。我就带着淑宜逃天津,想从海路返乡。那时中国的船都被日本人扣了。外国的船还可以开,但战乱一起,人心惶惶逃难的人多,真是一票难求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平津学生的无私的援助下购得船票,登上返乡的轮船。船行至山东烟台上岸,从日本占领区逃出,有一种重返祖国的感觉。给开封淑宜家人发报,待家人来烟台把淑宜接回后,我是决心留下抗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弃学抗战(1937一1943)原计划乘轮船到青岛,再坐胶济火车去济南,船到烟台不再往前开了,听说上海那边8.13也开战,日本人从海上封锁了青岛。只好从烟台登岸。和北平.天津流亡学生沿烟淮公路去济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面抗战开始了,山东就是国防前线。“平津流亡同学会"号召大家留在山东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大家就留下来住在济南师范,平津流亡同学会里。以后流亡过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同学会动员大家参加山东三路军政训处训练班学习,学习以后,取得合法身份,可以派到各专区去作救亡工作,我和法商学院一名女同学初岫兰还有很多平津学生都加入学习,先在辛庄,后搬千佛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东这时在军阀韩复渠的统治下,他是冯玉祥的老部下,属西北军系统,他听冯玉祥不听蒋介石的,这时他把平津学生都收留下来,经过三路军政训处学习,一批批分发出去,最早分出去到鲁北聊城专区,这时日军已入侵鲁北,聊城专员范筑先本来准备撤退,在平津学生热情鼓舞下,他坚持下来,开展聊城的游击战。能力强的人,一批批分出去了,有分到胶东的,我是属于能力差的,所以分的最晚,直到冬天,韩复渠炸断济南黄河大铁桥时,才分到济宁专区。没过多久韩复渠和四川军阀刘湘勾结,想把军队撤到四川去,被蒋介石以招开军事会议为名,招到开封扣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已经是37年底,山东省政府跨了,三路军政训处跨了,日军已打到泰安,我们离开济宁,1937年除夕夜里乘着没有窗玻璃的津浦线火车,离山东,1938年元旦到了徐州。到了徐州,在火车站看看先过来的同学有没有留下字,遇到从山东过来的学生近30人,我们原来准备去临汾,他们说李宗仁接任五战区司今长官,现在就住在徐州,也在收容青年学生,先过来的人已留在这里了,我们也去看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我们从山东出来的队长叫左岫泉。此人是去济南后认识的,后来我们都留在徐州,住在一个中学里,李宗仁和他的卫队也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此时徐州形势非常严峻,北面山东丢了,日军正节节逼近兖州,南面南京沦陷,日军打到芜湖向皖南.皖北进攻,街上做买卖的人很少,除了瘦小的广西兵,就是从北南东逃过来的难民群,经徐州乘陇海线火车向西逃难。白天有空袭,我们在中学住了一段时间,左岫泉让大家排演了几个小节目到郊外的九里山五路军驻地慰问演出,后来收容的人多了,就带到五战区的后方信阳,潢川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训练班的全称是"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第一期"主持人是李宗仁的部下叫张振民,乘泷海线火车至郑州又转乘京汉线车南下至信阳,下火车,沿公路开到潢川。住的是民房,睡的是草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队有2个队长,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队长正忙着和张振民谈恋爱,烧包,同学们都讨厌她。另一位黄脸的好像有病的王队长比较平和,据说是诗人臧克家的老婆,王森的妹妹,王森是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王队长对年轻人比较客气,她和北京文化人许德媛住一个屋子。训练班开始是按男女分队,后来又按学习内容分队。大概分为:政治组.军事组.医疗组等。。既然要上抗日前线,没有军事知识是不行的。离开山东前,同学会曾号召不离开山东的同学到聊城或泰山打游击,自己因为没有军事知识,害怕,不敢留下,心里觉得很耻辱。</p> <p class="ql-block">从中能看到当年的英姿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