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精临精讲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曹全碑》的特点是内紧外松,主次分明,分布匀净。在临写时,横画要注意主次差异与俯仰变化,否则会板刻无味。此外,《曹全碑》的韵味往往会通过笔画的曲直度与收笔的细微变化加以体现,古人所谓“秀逸”之类的审美评说,其实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笔形与笔质上,临写时笔者也尽意去表现。</p> <p class="ql-block">收笔的细腻变化是临摹水准高下之分的重要依据。很多初临者在横画收笔处只知一味圆润,如此很容易产生流滑无骨之弊。建议在临写时着意增加了一处折点,以此增强收笔的骨力。</p> <p class="ql-block">弯挑的处理也是要注意的地方。弯挑有两个难点,一是要处理好横与挑的夹角,二是要把握挑画笔质。</p> <p class="ql-block">夹角过小会显得局促,过大则有松散的问题,并影响“口”部的表现。笔质体现了笔画的内在美,细观“若”字的弯挑,虽有曲致,但内力充沛。这就需要临写者对于笔尖的提弹顿挑的性能有很好的驾驭。</p> <p class="ql-block">在临摹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用笔与用字,章法也是临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对经典作品细加解读、拟效和记忆,才能将碑帖的特质融入自主的创作中,为将来的“薄发”蓄满“能量”。</p> <p class="ql-block">《曹全碑》看似圆秀,但如果一味于执着中锋与圆转就难得原作之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