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底,20岁出头的高汉良离开故乡上海,来到山东日照,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到新兵连不久,他就被调入宣传队从事医疗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进部队的都是要求上进,希望在这个大熔炉里得到锻炼的青年,大家都希望在各方面为集体做更多的事情。”高汉良说,宣传队时常会下乡演出,住在老乡家里的时候,早上只要起得稍微晚些,老乡家的扫帚就不见了,“大家抢着早起帮他们扫院子挑水,晚起的人想干都干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汉良进入宣传队常常也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排练小品时带着南方口音的他,为了纠正普通话发音,利用休息时间苦练,有时也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一些小作品,受到连队战士欢迎,班长注意到了他。“有一次演出结束后,班长找我谈话,说我这样的青年应该要求上进,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当天晚上,解放军战士小高就写下入团申请书,班长成了他的介绍人。“我入团的日子就是41年前的青年节,1971年5月4日,我们连队第一批入团三人中的一人。”说起这段经历,高汉良至今还十分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上“1.00”团费记录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参与本次活动,高汉良还特地联系了当年的老班长,老班长发来的照片显示出,高汉良当年参与组织的热情非常高。“我五月入团,六月开始交团费,第一个月就交了一元,后面好几个月都交了五角,要知道,当时我一个月的津贴也就六元钱。”在这张照片中,“高汉良”三个字下那一排“1.00”、“0.50”的数字显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汉良回忆说,部队的生活很严格,但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团员活动内容却很丰富。“学习优秀的文章会让我们拓展知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战友们可以更快地进步;访贫问苦则能让我们帮助那些最困难的群众。”由于在医学和文字方面有些特长,高汉良还会时常为战友按摩放松,或是自编一些文艺节目,往往能得到观众们的好评。他们一张团组织生活的照片,还被登在了当年的《山东文艺》杂志的封面上,这张照片至今还被高汉良保存在电脑里,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是在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他印象最深的则是一次演出的经历,他们有一次到海边演出,海风把布景吹得不断晃动,最后,队里的党团员趁着灯光暗下的机会用身体挡住幕板,已经没有戏份的高汉良一人支撑一块木板坚持了几十分钟,在总结会上作为新团员得到了表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上团干 发展更多的优秀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团员”无疑是部队中的佼佼者,几年以后,高汉良也从一名普通团员变为一位团组织的干部,从一位新团员变成一个发展优秀青年入团的“介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呆了十年,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十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共青团员,我在这十年里得到了锻炼,也认识了很多一生的好朋友。绿色的军装代表了我的激情岁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原載:2012.5.3.《青年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