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疆民间艺术奇才李本固</p><p class="ql-block"> 张龙群</p><p class="ql-block">我初识李本固是在哈密市委宣传部,当时哈密铁路分局机务段被评为路局先进,工会要排一台反映单位实际的节目去汇报演出,因工会主席跟我较熟就找到我,我写词编剧还行,作曲编舞是外行,于是找到了市文化馆的李本固。</p><p class="ql-block">当时他还年轻40多岁,长相有点像维族,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维语,能唱能跳能导,吹拉弹唱样样行,特别善长的是拉一手板胡和二胡,自拉自唱,秦腔和刀郎舞是他的拿手戏,一开嗓子或一展舞姿就让人倾倒。</p><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哈密伊吾县淖毛湖乡的农村,村里90%是维吾尔族,据县志记载,这里的农民大多是当年哈密王流放的犯人和内地流民,自然条件极差,四周都是戈壁荒滩,只有顽強的胡杨在此倔強生长。但在逆境中,这里却流传着一种民间音乐《伊吾木卡姆》。</p><p class="ql-block">李本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又本又固,固守本土,固守本性,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保持一个乡里人的本质。他虽然后来经过努力,在新疆民间艺术界小有名气,但从来不摆架子,有求必应。他排的节目,因接地气,特别受群众欢迎,还经常得奖。他一年四季活跃在新疆的广场、公园、学校或舞台,到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农村时,他在维吾尔族农民那里学会了维语和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舞蹈,在汉族大叔那儿初识了板胡和秦腔。后来长大后去了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喀什等地文艺单位,学到了正宗的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和秦腔、眉户、曲子等文艺形式及艾捷克、热瓦甫、板胡、二胡、洋琴等器乐,成为一个多面手。</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他曾在自治区交通厅政治部的乌兰牧骑工作,领导看他有培养前途,把他推荐到新疆歌舞团学习两年,在国家一级编导孙佩录老师的指导下主学新疆各种舞蹈。后组织上派他去喀什搞社教时,他向喀什歌舞团的舞蹈编导阿不列孜专门学习了刀郎舞。並在昌吉秦剧团向西安研究院的杨武成老师学习唱腔和板胡,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他出生哈密,热爱哈密,后来他主动要求回哈密,调哈密地区文工团工作。在哈密时,他还协助地委组建了哈密秦剧团,引进和推荐了一批资深的秦剧演员,排演了好几台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在哈密市文化馆时,深入基层单位和农村牧区,把文化艺术传播到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由于他的艺术成就和坦诚为人,后又被自治区林业厅工会看中並调走,编导并参加了全国和自治区的多次文艺汇演并获奖,为林业工会工作作出很大贡献。后在木材厂工会退休。退休后也並不闲着,戴着墨镜,背上二胡,到各大宾馆餐厅去演奏《江河水》、《二泉映月》等名曲,大受欢迎。后广场舞兴起,他每天去各点教习《刀郎麦西热甫》,被誉为乌市民间的刀郎舞王,新疆晨报派记者专门进行了釆访並刊登在头条。2004年,他还代表新疆老年民间艺术团,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老年器乐歌舞大奖赛荣获金奖,他的领舞幽默风趣特别夺人眼球,大获好评。</p><p class="ql-block">昨天,他特邀我去他木材厂的家,整整聊了四五个小时,讲了他的人生历程和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他多年来收集了许多维吾尔族民间的音乐素材,现在正托人在抄写,准备晚年最后出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他今年已经79周岁了,身体虽然大不如前,但仍然活跃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舞台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