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性到文心——李有来艺术理路

简居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简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李有来,1966年生,安徽和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多项大奖。2002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会员。多次出任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览评委。多次成功举办“李有来书画展”。有著作、字帖、教学光盘二十余种行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物性到文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李有来的书法艺术理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国良/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有关书法艺术创作与评鉴的书论著述,从汉代开源,以清末为界限,虽然卷帙浩繁,但其核心思想总是围绕着由具象的“物”论及有生命情愫的“人”,即派生出“字如其人”、“由人论书”、“人书同构”等传统书学观点。如汉代蔡邕在《笔论》中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书法史的发展与演进中,单纯对书法“物性”的技术性掌握是无法完成自我艺术风格化的转变,在书法风格化的进程中“人”的主观审美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审视李有来的书艺研习道路,他正是在中国传统书学思想的影照下一步步展开的,并逐渐构筑出了一条由“物性”到“文心”的从艺理路。</p> <p>李有来对书法“物性”的把握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是深植于其心而生发于其行的,是当代书家对书法“物性”进行自我阐释的范式,或是屈指可数的代表人物。</p> <p>所有艺术作品都有物的因素,而书法艺术的“物性”因素是什么?一般来讲,便是在书法创作的视觉呈现中所采用的“媒介形式”,诸如毛笔、墨液、纸张等材料元素;以及线条、笔法、字法、章法等空间元素。从作品来看,李有来对书法“物性”的精熟掌握无疑是源自于对以二王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帖学的临习与解读,这也是几千年书法史发展的主线路,主战场,足见其人之智。但这似乎并不能满足李有来对书艺世界的探索与创变,将商周青铜铭文、秦汉摩崖石刻以及北魏墓志造像进行磨合融炼也是他的目之所向,更见其人之慧。</p> <p>李有来以行草见长,兼擅篆隶,其小楷亦是风味独具,清雅脱俗,五体俱有一贯之精神,一贯之面目,虽不妄敢比之先贤,但今世不多见矣。</p> <p>李有来的小字行书承袭二王之遗韵,用笔精研,秀丽劲挺,饶有魏晋风规自远之致。下追唐宋元明,有李北海之骨气洞达,奕奕神力;得颜鲁公之方正茂密,开阔雄劲;具杨少师之萧散疏远,跌宕错落;取米元章之倚侧顾盼,八面出锋;继苏子瞻之率意天真,文质彬彬;兼赵子昂之平和蕴藉,不激不厉;见董玄宰之遒逸灵秀,虚和雅淡。他在传统经典帖学的滋养下,与古为徒,博取众家之长,化为一己之用。其用笔娴熟,运用自若,收放有度,但不袭一人之面目,汲古塑新之中已然显露出自我的艺术风格化典征。</p> <p>他所书大字行草,笔墨酣畅,英姿爽落,将北碑的宽博雄厚、朴质峻拔与传统经典帖学的温润娴雅、率意自然相交融,运用得体。他敢于用笔,敢于用字,敢于用墨,用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感的书写给观者营造了一种极强的、丰富的视觉感官体验,在虚与实、疏与密之间纵横挥洒,引人入胜。</p> <p>苏东坡论书有言:“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李有来的小楷汲取了二王、赵孟頫、文徵明的简净清秀、雅致闲适。而与之不同的是,他在用笔上时而掺以行书的连带使转,于结字上常作草书的简省牵引,在追求作品整体空间绵密的同时形塑了字内空间的开阔,在隶属与静态的楷书体系中制造出了动态的变化,气韵融通,率意恣肆,一静一动之间显露出一派生生之意。</p> <p>李有来所作篆隶更是力求高古,于先秦至两汉之间上下求索。篆书从甲骨、吉金和石鼓文所出,隶书援入缪篆的笔意和姿态,并简化了原有书迹因年代久远所呈现的铸刻剥蚀之感,务求笔墨的流通变化及书写性。在追根溯源之中,在一舍一得之间,其篆隶书法实现了历史韵味和时代气息的交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p> <p>在碑与帖,缓与急,方与圆,浓与淡的笔墨世界中,李有来将书法艺术的“物性”进行了有深度、有广度的个性化挖掘与阐释。海德格尔曾说“艺术作品远不只是物的因素,它还是某种别的什么。这种别的什么就是使艺术家成其为艺术家的东西”。李有来在书艺的探索创变中应是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要素,并逐步把艺术视野从书法本体的“物性”研究转向到个人世界的“文心”探求。</p> <p>中国艺术一直在追求一种生命精神,即对个体生命与自然世界交互的体悟,随即使用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具象再现。唐李嗣真评王羲之云:“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飘渺而已仙;其可觌也,见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在书法中流露出诗词歌赋的意味;唐太宗评王献之云:“观其字势枯瘦,如隆冬之枯树”,从书法中体味出水墨山水的画境;南梁袁昂评卫恒语:“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于书法中窥探出婀娜摇曳的人姿。前人所述种种皆是为了寻求一种生生之韵,在生命的激荡浮动中产生趣味性,这也便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别的什么”。</p> <p>李有来的书法作品所散发出的趣味性正是从诗中来,从画中来,从印中来,还从人生的体悟中来。其题画、论画,言辞俊达,才思敏锐,对笔墨画意常有新的见解和独特体悟。所作水墨山水画,意境幽远,简雅脱俗,对平日论画所感进行了最佳的阐释与实践。所刊之印,率真随性,因形赋势,其印风从书风而出,交相呼应。《云湖山馆谈艺录》更是竭其所能,述其所思,把艺术创作引向人生哲学的思考之中。能集多才于一身,汇多能于一体,且均有所成者,可与古人同游也。</p> <p>因此,李有来的书法艺术有一种气,是文卷气,是诗书气。其书中有诗,诗中有画,援画入书,书印交融。这种综合性文化素养的提炼与实践正是李有来始终坚守的艺术创作信念,其书法艺术的风格化典征也正日趋完善并成熟。从书法的“物性”研究转向“文心”探求的艺术创作理路在实践中证明他是成功的,也是唯一的。</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作者系艺术学博士,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新作赏析</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特别说明:</b></p><p><br></p><p>本链接所有内容均来自作者本人,并征求作者意见后整理刊发,若有要转载链接内容的朋友,请务必留言说明,经本平台同意后(须注明内容原出处)方可转载。</p><p><br></p><p><b>下图为编者联系方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