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运河上的舟楫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完大运河博物馆的第一部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顺着指引的箭头来到了博物馆“船尾”部分的第二展区——“运河上的舟楫”。走进展馆立刻感觉耳目一新!蔚蓝色的河水是背景,碧波拍打着船舷,样式不同的铬黄色的船只沿河而行,纷至沓来,展现了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船舶和漕运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足以吸引人的眼球!除具有运输功能外,在千百年的水运历史上,这些舟船还是流动的画卷、舒适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物与高科技相结合,就“活”起来了。展览为中国大运河舟楫主题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大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展示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这里也是模型制作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喜爱模型制作的爱好者一个拓宽眼界的好地方。这里展示的所有船只,都是精心制作的模型样板,每一条船都凝聚了技术工匠们心血和汗水,值得好好品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展厅里的沙飞船,吸引参观者登船身临其境体验。360度环幕生动还原三段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景象,置身船头,千百年的运河美景尽收眼底。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与展品堆砌的传统博物馆不同,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古老运河宛若“新”生。可以说,这是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生动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沙飞船,引自百度:据《浙江通志稿》述:“沙飞船,船顶可架戏楼演剧,谓之‘楼船’。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官祭弃山黄龙显利侯庙会,雇佣此船往山下演戏;山上山下人山人海,个个仰首踞足望之。”船为镇人婚礼迎娶之用,故又名“迎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飞船用材考究,骨架选用榆、樟树等杂木,旁板采用优质杉木,船体坚实。船型舱深宽大,稳性良好。其长方形的棚顶以坚固称著,可供京、昆、越、沪、锡剧团演出,常演折子戏为主,如京剧“徐策跑城”、越剧“十八相送”、昆剧“拾玉镯”、沪剧“罗汉钱”、锡剧“方卿见姑”等。该船靠木稽、竹篙撑行。解放初期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这是“沙飞船”的船仓。 透过船仓的窗户,可看到外面流动着的河两边的景象,感觉你坐在船仓内船一直在往前走。 这是“沙飞船”的外貌。 <div><br></div><div><br></div>本篇完。<br><br>本文作者:笔名田丁,50后。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我是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独白。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br><br>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br><br>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