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南麓的国际列车(之三)

沙军

<h3>尼泊尔南部的贾纳喀布尔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h3> <h3>要不是来看看这条尼国唯一的铁路,我不知道我跟这座城市还有什么缘分。</h3> <h3>从首都加德满都来这里非常不容易,地面道路交通非常险恶,只能乘飞机来。</h3> <h3>尼泊尔航空公司的空姐。</h3> <h3>最主要的问题是导游难找。尼泊尔这个贫穷的国家南北地区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北方相对富裕一些,南方人认为他们的钱都被北方人赚走了,因此南北方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加上南北方人在长相上明显不同,语言也有区别,北方导游带旅行团过来往往处处碰壁,这个情况是旅行社告诉我们的。<br>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位导游,他的中文不错,知识面也很广,第一辑里提到的尼泊尔水利资源的发电量就是他告诉我的。</h3> <h3>说这里是个城市,还不如说是个大农村。</h3> <h3>但是这里的铁路部门设施很齐全,还有一个修理牵引机车的机务段,当年英国人把铁路修来这里自有它的道理的。</h3> <h3>市场并不热闹,这些颜色粉末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h3> <h3>只关注这位姑娘漂亮的长相了,没注意她卖的是什么东西。</h3> <h3>在城里闲逛中发现了一个院子,里面传出节奏强劲的音乐声,以为是个舞厅就进去了。</h3> <h3>里面有一群年轻人在跳着强劲的舞蹈,但不像是个营业场所,倒像是个自发的俱乐部,年轻就是好!</h3> <h3>这里很少见到机动车,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h3> <h3>这是一个泥塑作坊,印度也有,塑的是教育神。</h3> <h3>脸是用模具扣出来的,虽然漂亮但千神一面。</h3> <h3>这些“泥菩萨”最后会被穿上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扔到河里,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也不知道是印度教的啥习俗。</h3> <h3>在闲逛中还发现一个像会所一样的地方,有一群人在这里临时生活。</h3> <h3>他们是一群外地来的朝圣者。这里倒是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宗教场所,我们也去参观过。那里的图片以后找出来再补进这里。</h3> <h3>第二辑里谈到了我们遇上了铁路工人BG,结果几张有关键字眼的图片就没影了。如今的网络警察就像个不问青红皂白的藏獒……</h3> <h3>第三天复工以后,我们还是乘汽车跟着一趟火车到了一个区间小站。因为道路实在崎岖难行,不得已还是放弃了跟踪拍到印度边境的计划。这就是这条只有29公里营运里程铁路周边的状况。</h3> <h3>小站上的小卖部也是候车室。</h3> <h3>车站站长、售票员、信号员、搬道工都是这位先生一人兼任。</h3> <h3>票价非常便宜,全程250卢比,当时合人民币2.5元,这样的铁路设施也只能匹配这样的票价了。</h3> <h3>车票是硬纸卡做的,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火车票相仿。</h3> <h3>与司机相熟的乘客可以上驾驶室。</h3> <h3>更多的乘客还是喜欢坐车顶或者是挂在车外。</h3> <h3>在小站上遇到一个从开动的车上跳下来的小伙子,跑到我面前兴奋地叽里呱啦说了几句话,然后又爬上车走了,一时间把我弄得我莫名其妙。</h3> <h3>回来整理图片时才发现,我们到达的第一天下午,他让我给他和一个朋友拍过一张照片。可能是他第三天见到我时想索要这张照片。</h3> <h3>本来想用三辑图片讲完这条铁路的故事,为了突出最重要的那一段,我决定还是用四辑图片来完成。(末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