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闲聊诗经颂之商颂</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商,读作shāng,解释:①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②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③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商旅。④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⑤中国朝代名:商代。⑥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⑦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⑧姓。</p><p class="ql-block">相传帝喾之子阏伯契被封于今天的豫东地区为火正,封号为商,河南商丘有一处阏伯台,又叫火星台、火神台,距今约有4500年,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观星台,在当时应该是一处玄宫或者总章。《左传·昭公元年》载:帝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人祀大火。”《国语·晋语四》载:“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远古时期为了观测日、月、金、木、水、火、土等在天空的运行,萌生了测天候气、治历明时的思想,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有一心宿,被命名为火星。因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此后火星也就又称商星,阏伯墓茔也就成了商丘。</p><p class="ql-block">阏伯契是商汤的祖先,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山一战灭夏,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由此可知,商丘和商代之商,与经商之商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商(约前1600~前1046)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和破译,商代已成为信史。商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取代夏的时间在约公元前1556年,至公元前1046年,被周人姬发阴谋发动的牧野暴乱所灭,共510年。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存续时间为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前1111年,共655年。北宋史学家邵雍推算,商存续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前1122年,共645年。</p><p class="ql-block">夏桀在加强对内控制的同时,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和掠夺财富、奴隶与美女而不断对外进行征伐,桀的行为引起各部落的不满和反抗,夏的统治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兴起于东方的商则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强盛,积蓄起来灭夏的实力。商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内部也存在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现象,但相对于夏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汤很注意取得商族内的拥护和支持。《国语·鲁语》说:“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务训》说:汤“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的拥护,也使得夏及其他方国十分向往。这就是《史记·夏本纪》所谓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p><p class="ql-block">汤引起了桀的注意,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汤不得不暂时臣服于桀,桀出于猜忌将汤囚于夏的监狱夏台,又称钧台,位于今河南禹州。汤用伊尹的计策,离间桀与其同盟者九夷族的关系,使力量对比渐渐转向于汤有利。《说苑·权谋篇》说:“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伐而残之,迁桀南巢氏焉。”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形势已转变的对商汤极为有利,汤开始对桀用兵。誓师大会上,汤历数桀的罪恶及黎民对桀的痛恨,假借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是天意而不可违背,《汤誓篇》被保存在《尚书》之中。</p><p class="ql-block">商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汤吸取夏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政权得到了巩固。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重达875kg,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p><p class="ql-block">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都城中的多个都在河南境内。在河南的安阳发现了殷墟,在商丘、郑州、偃师、温县、辉县、新郑等许多地方也发现有商文化遗存。商都频繁迁移,一说洪水泛滥,冲毁旧都(水患说);一说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去奢行俭说);一说商是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自然迁来迁去;一说商的农业落后,土地肥力耗尽,须迁都换耕地;一说贵族之间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等。水患说和去奢行俭说似乎较为合理。至商代第20帝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所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p><p class="ql-block">商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与商同一时期,长江流域平行存在着发达的非中原文明,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就是证明。</p><p class="ql-block">商代以玄鸟为图腾,夏代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诗经·商颂·玄鸟》有诗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代的人们认为风是上天所派遣的使臣,后世流传最广的测风仪是相风乌,一般用木或铜制成,置于竿上,其头指向风来的方向测风。这些估计与商代图腾玄鸟有关。</p><p class="ql-block">商代前后相传17世31帝,次序为:商前期:1汤、2太丁、3外丙、4中壬、5太甲、6沃丁、7太庚、8小甲、9雍己、10太戊、11中丁、12外壬、13河亶甲、14祖乙、15祖辛、16沃甲、17祖丁、18南庚、19阳甲、20盘庚(迁殷前);商后期:20盘庚(迁殷后)、21小辛、22小乙、23武丁、24祖庚、25祖甲、26廪辛、27康丁、28武乙、29文丁、30帝乙、31帝辛。</p><p class="ql-block">从中丁开始,经过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直到阳甲,发生了“九世之乱”。九世之乱使得商朝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即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跳出来即位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也给周人犯上作乱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盘庚迁殷之后,“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由宁”“诸侯来朝”的盛况,彻底扭转了商朝自中丁以来“九世之乱”的局面,实现了“殷道复兴”。经小辛、小乙,武丁继位。武丁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武丁年幼时曾在外行役,与黎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武丁是历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贤明的政治,武丁也是商朝著名军事统帅,任用妻子妇好为将军,在位期间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为商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将商朝推向极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被称作“中兴之王”。</p><p class="ql-block">商代传至文丁,文丁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也就是周太王古公檀父的幼子、姬昌的父亲,他藐视商朝,毫不客气地私自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文丁献上俘虏和战利品,文丁嘉封季历为牧师,希望他帮助自己安定边陲。季历又私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文丁看看季历声威大振,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感到恐惧。季历到殷都献俘报捷,文丁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加封季历为西伯,使季历毫无戎备之心。当季历准备返周时,文丁突然下令囚禁季历,并杀了他。</p><p class="ql-block">文丁杀季历的作法没能阻止周人力量的发展,相反,周人与商朝的矛盾加深了。文丁时代洹水流域连连遭受自然灾害,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文丁死后,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文丁的继任者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一个美丽端庄的幼女嫁给了姬昌,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p><p class="ql-block">到了帝辛执政,竟然成了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姬发阴谋发动牧野叛乱,获胜鸠占鹊巢后,不仅自封为武王,而且还将原本属于商朝的一方侯追封为文王,但却将帝辛冠以“纣”之恶名。周人阴谋发动牧野暴乱是“九世之乱”在商末的延续。帝辛整治微子、比干有历史的渊源,帝辛治罪自己的岳父九侯和姑父西伯昌也是接受了历史的教训,是为了商朝的长治久安,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九世之乱,可惜帝辛整治得不够彻底,手脖太软,以至于被他的哥哥投敌叛国出卖了自己,被他的表弟周人姬发阴谋发动了牧野暴乱,商朝灭亡,周人鸠占鹊巢,自己也落了个鹿台自焚身亡。</p><p class="ql-block">《诗经·颂》中仅收入《商颂》5篇,周人在无限抬高自己的同时,总给帝辛身上泼脏水,微子与周人一个鼻孔出气,恶帝辛而扬周人,对姬昌姬发父子五体投地,推测会对“诗三千”时的《商颂》进行封杀。朱熹《诗经集传》中说:“契为舜司徒,而封于商。传十四世,而汤有天下。其后三宗迭兴。及纣无道,为武王所灭。封其庶兄微子启于宋,修其礼乐,以奉商后。……其后政衰,商之礼乐日以放失。七世至戴公时,大夫正考甫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大师,归以祀其先王。至孔子编诗,而又亡其七篇。然其存者亦多阙文疑义,今不敢强通也。”故今天所能看到的《商颂》仅有5篇,而且似乎都经过微子修改。</p><p class="ql-block">按照朱熹之说,作品的产生地在“禹贡徐州泗滨西及豫州盟猪之野。商都亳,宋都商丘。皆在今应天府亳州界” ,多认为产生于今河南商丘。《商颂》或许是传承于商代的甲骨文字,多数认为是周代宋国人和微子的作品,《商颂》祭祀了商汤,涉及商之列祖,歌颂了商代汤武、高宗武丁。</p><p class="ql-block">今天有人认为《商颂》就是微子的作品,而汉代齐、鲁、韩三家都认为《商颂》是周代宋人所作,独有毛家认为《商颂》是商代作品。自汉末毛家观点畅行,齐、鲁、韩三家观点几乎被彻底否定。然而到了清代,多人认为《商颂》就是“宋颂”,是春秋时代的作品,产生于今河南省商丘一带。但从新出土的文物与相传资料看,认定《商颂》为“宋颂”实属错案,大有辩明的必要。《商颂》应是初作于商代,后来流传于宋国,很可能进行了加工润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p><p class="ql-block">收入《诗经·颂》中的5篇《商颂》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那》,这一首是祀成汤之乐。</p><p class="ql-block">2.《烈祖》,怀念成汤的诗歌。</p><p class="ql-block">3.《玄鸟》,这是祭祀商人宗庙的诗歌,追叙商人元祖初始,以及其有天下之初。大约公元前1556年,商部落首领武汤率诸侯于鸣条山一战灭夏,在亳建立商朝,取代了夏。武丁是商代第二十三帝高宗,武丁由于有巾帼英雄妇好做妻子,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先后打败了周围多个方国,拓展了商代的疆土。尤其是征讨西北的古河套一带,这场战争对于商朝乃至后世,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这是一场奠定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不亚于黄帝与蚩尤中原逐鹿。</p><p class="ql-block">4.《长发》,在说商世世有浚哲之君。“苞有三蘖”就是一棵树长出三个分杈,树比喻的是夏桀,三个杈比喻的是韦、顾和昆吾,他们都是桀之党羽。韦、顾、昆吾又都是国名。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顾国在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与前两国临近,成为夏王朝东部屏障。成汤先将韦、顾、昆吾分割包围,先歼灭韦,再歼灭顾,然后两面夹击昆吾,最后伐孤立之桀,决战于今河南省封丘县东鸣条之野,消灭了夏桀的主力。“昔在中叶”,商朝立国从契始,到十世成汤建立王朝,从开国历史年代说正值中世。商汤推翻夏桀鸣条山一战之前搞了个《汤誓》,把夏桀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姬发发动牧业暴乱时也搞了个《牧誓》,把商汤给夏桀所定的罪状都移植到了帝辛身上,周人在抹黑帝辛方面从商汤那里学到不少,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诗经》能把《商颂》中的五首诗歌保留下来,可能是因为圣人的祖先微子的关系,也可能是诗歌的内容歌颂的商汤,而商汤在某些方面与姬昌、姬发行为类似。</p><p class="ql-block">5.《殷武》,这是一首祭祀高宗的诗歌。商代高宗武丁是成汤之后的一代中兴之主,这首《殷武》诗歌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武丁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