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娃”的眼泪

无忧方人:

<p class="ql-block"><b>  初识柳青,源于我初中读过的课文《梁生宝买稻种》,后来在常宁宫参观柳青曾经住过的窑洞,才知道柳青为了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住了14年。这些年过去了,我对柳青的认知一直仅限于此。</b></p><p class="ql-block"><b> 时值初秋,神禾原上秋光起,皇甫村边滈水清。应作家周养俊老师的邀请,我协同文友二三,怀着无比崇拜与敬畏的心情驱车长安,参观柳青故居,拜谒柳青墓园。</b></p><p class="ql-block"><b> 路上,周老师给我们介绍:今天去拜访的刘田民,就是《创业史》中才才娃的原型,也是《创业史》小说人物原型中唯一健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因提前有约,我们一行到达柳青故居时,“才娃”已在门口等候多时。</b></p><p class="ql-block"><b> “才娃”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人看起来很精神,也很健谈。跟着他,我们迈进了柳青故居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青在写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才娃”原型刘田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通铺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 柳青中宫寺的故居,距离现在这个院子有一百多米,因山体滑坡损坏,原来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故居”是2019年照原貌复原的。故居有两院土木结构的房舍,三个小院。进入大门后,正对着是一间大房舍,</b></p><p class="ql-block"><b> 踏入这屋内,首先映入眼目的是一个很长的通铺床,足可容纳十人以上睡觉。据介绍,这是柳青家人和孩子居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穿过这间房子,左转西北方约10米,便是柳青夫妇的房间。房子空间很大,最西边是柳青夫妇的卧室,卧室门外区域有40多平方。摆放着书架、书桌,沙发,是柳青看书、写作、办公和会客的场所。 南、北墙上分别挂着柳青深入农村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最显眼的是西墙上的一幅照片。照片上,柳青身着西装,打着领带,胳膊了搭着一件呢子大衣,看起来特别潇洒。“才娃”指着这张照片介绍,这是柳青出国时的照片。他第一次来视察这里时,就是这个样子。他到皇甫村蹲点后,脱掉西装,换上了对襟袄,皮鞋换成布鞋,背头剃成光头。除了那副眼镜之外,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b></p><p class="ql-block"><b> 1952年柳青没来陕西前,在那时很多人的眼中,他年轻有为。36岁的他,正春风得意。国家高级干部,行政九级,著名作家、《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和副刊主编,两部长篇小说《种谷记》与《铜墙铁壁》相继出版,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1951年,又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到苏联参观访问。听说他要离开条件优越的首都北京,到陕西去扎根、到艰苦的农村去调研、创作。很多人不理解他,说他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青访问前苏联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二 )</b></p><p class="ql-block"><b> “才娃”领我们参观完故居后,回到了柳青的书房。我们请他讲一下柳青当年在皇甫村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以及他和柳青的故事。他搬来一个长条凳子,和我们对面而坐,便娓娓道来。</b></p><p class="ql-block"><b> 他说,1952年8月,柳青离开县委大院到了皇甫村工作时,身份是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到村里后,他认识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以及互助组长高增福的原型刘远峰。</b></p><p class="ql-block"><b> 1953年4月,根据工作和创作的需要,他辞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一职,只保留县常委委员,便来到皇甫村落户了。在乡政府边租了一套农民的院子住下来。后来,他自费把中宫寺的破庙改造后,举家在此“安寨扎营”。</b></p><p class="ql-block"><b> “才娃”说:“俺柳青伯刚来时,我才六岁,不懂事。王家斌叔和我父亲陪着他走访农户,我光着屁股跟在后面看热闹。”</b></p><p class="ql-block"><b> 柳青來后通过调查研究,他感觉农民对办互助组的热情不高,人心涣散。互助组组长给他概括了四句话:“春组织、夏一半,秋零落,冬不见。高远峰的互助组规模小,但却矛盾重重。刘远峰给柳青痛苦地说:“人心不齐,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弄这个事了。”柳青听后,用浓浓的陕北话回答道:“你不能泄气,我就是奔着这事來得,一定要把互助组发展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b></p><p class="ql-block"><b> 柳青从王家斌的互助组抓起,投入极大的热情宣传和动员。他晚上给党员、团员、村干部讲互助合作的意义及互助合作课本。他主抓并指导的王家斌的互助组,后来发展到“胜利合作社”,成绩显著。王家斌也被评为先进人物,促进了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b></p><p class="ql-block"><b> 马葳和柳青结婚后,随柳青也来到了皇甫村,担任村里的文书,后来还当过乡里的副书记。她负责帮扶“才娃”父亲的互助组。于是和“才娃”家接触机会多。“才娃”从小没母亲,家里很穷,和父亲相依为命。马葳对她非常关心。给他买衣服、买鞋,他有病了,亲自带他看病,还经常把他领到家里吃饭。</b></p><p class="ql-block"><b> “才娃”说:“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唯有马葳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青和王家斌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青和农民在田间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周老师忙给他点了一根烟。他猛吸了几口,继续说,柳青是个好人、善人、能人,他来之前,村里人畜共处,臭气熏天,很不卫生。他来后把牲畜搬上坡,建了饲养室,还编写了《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他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那年村里发水灾,崖坍塌了,把几十人都塌死了,牲畜也被压死了。他为了救人、处理后事,三天三夜都没合眼,事后还出资1000元钱,帮助购买牲畜,解决生产之急。</b></p><p class="ql-block"><b> 谈起《创业史》的写作过程,他介绍说,柳青1954年就完成了《创业史》第一稿,可是他对文学艺术要求很高,不停的修改。1956年他开始写第三稿时,这时社会上各种压力接踵而来,见他几年没拿出作品,有人对他逐渐露出了鄙夷的目光。马葳也有了压力。柳青安慰妻子说,“讥笑、讽刺,没有什么可怕的,不正是激励我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吗?如果被几句话难听的话压趴下,正好说明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落窠臼,他一边参加合作社的劳动,一边静心研究中外名著的写作手法。</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4月,他的书终于写成了。开始在《延河》月刊上连载,起名叫《稻地风波》,后来改名《创业史》。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稿费是16065元,他全部捐献给了王曲人民公社。</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王家斌劝他,你家孩子多,留一点给家里补贴吧!柳青用眼睛瞪了一下王家斌一眼说,“我写书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于是,他拿起笔,给王曲人民公社写了一封信,连同支票一起交给了公社领导。</b></p> <p class="ql-block"><b>  1961年柳青写《创业史》第二部时,又碰到皇甫村要給村里进行供电线路改造、增装变压器,生产队经费不足,没办法,柳青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了第二部的稿费5500元。</b></p><p class="ql-block"><b> “文革”开始后,柳青被冠以很多莫须有的罪名。什么“黑作家”“里通外国”还有特嫌分子(后来平凡时查清是和一个特务同名)。他和马葳也被下放劳动。造反派抄了他的家,抢占了他的房子,当指挥部用,逼得他们被迫搬家。 </b></p><p class="ql-block"><b> 搬到作协院子后,柳青被关进了“牛棚”。白天轮番批斗,晚上连夜审问,造反派逼迫他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他义正严辞的回答“我参加革命时,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我要是承认了,我就不是柳青。”造反派气急败坏,把他腿都打瘸了。</b></p><p class="ql-block"><b> 马葳也被隔离审查,造反派逼她现在就归还预支的5500元钱。柳青被关押后,停发了工资,每月只给15元的生活费,孩子还小,她拿什么还这笔钱?她想去“牛棚”和柳青商量,也被拒绝了。最后一次帮厨,她就因为去晚了一会,被造反派痛批了一顿。万念俱灰的她,本来想去一趟皇甫村,结果把车坐错了。到了韦曲,天已经黑了。一天没吃饭的她,头昏眼花,在田野的水井旁坐下。想起受难的丈夫、想起疯狂、野蛮的批斗场面,想起咄咄“逼债”的造反派,愁、悲、愤、恨、失望、绝望交织在一起。她年轻的生命,就在这口井里凋谢了,永远的消失了。她才42岁,就这样的走了。</b></p><p class="ql-block"><b> “才娃”说到这里,情绪失控,已经泪流满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此时竟也不能控制自己,潸然泪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青故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柳青是1972年5月平反的。平反后身体已经被摧残垮了,就一直在看病。就这样,他还带病把《创业史》又修改了一稿。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医院逝世,年仅62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业史》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b> 离开柳青故居,我的心情很沉重,在去墓园的路上,我们谁都没有多说话,也许大家和我的心情一样沉重吧!</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柳青纪念公园,绿树成林、碧草如茵,环境幽静。人民作家柳青的半身塑像坐落在墓园大门外。广场两侧分布着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生动再现了《创业史》一书中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贺敬之的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b></p><p class="ql-block"><b> 来到柳青墓地,我站在柳青的墓碑前,双手合一,鞠了三个躬,不觉眼睛有些湿润。随后,我绕着墓冢拜了一圈。回到墓碑前,我又鞠了三个躬。此时,我唯以此来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b></p><p class="ql-block"><b>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才娃”的身影:他挂在脸上的热泪,他哽咽的哭腔,他饱含激情的话语。“俺柳青伯这辈子苦、这辈子值、这辈子伟大!”</b></p><p class="ql-block"><b> 的确,我很赞同“才娃”的观点,柳青这辈子活得值。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对民族无限忠诚的一生、是投身革命实践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艺术高度的一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他不朽的柳青精神。他的人生不正是一部辉煌的创业史吗?而且我以为,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创业史,远比他的小说《创业史》更精彩夺目,因为它没有半点虚构。柳青精神将成为世代不朽的赞歌,永远会被后人诵读和传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青墓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