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这个地名,在云南可算是家喻户晓,这是因为云南很多汉族家族都不约而同的说这个地方是自己祖籍,明初随军征滇,而迁居云南。除了口头传说之外,云南方志及百姓《家谱》等文献俱有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 曲靖曾组织史志办、民政部门到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实地考察过。下面简单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柳树湾就在今天南京东城隅的蓝旗街一带,这里原是一片荒郊,有小溪,有柳树,故名柳树湾。明初在柳树湾以北建皇宫,以南设东城兵马司,在柳树湾设宗人府和吏、户、礼、兵、工五部,据说还有监狱,校场,又驻扎亲信部队,番号是“羽林左卫”,后改成“金吾前卫”。明、清两代,几经战火,柳树湾又成为名副其实的“柳树湾”。如今这一带已成为南京市的住宅、工厂、学校区。高石坎现在叫石门坎,和柳树湾相隔仅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今有石门坎路,长约二里。</p><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之初,云南仍为元梁王所据。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完成统一大业,特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滇。这支部队主要由驻扎柳树湾、高石坎一带的羽林左卫、金吾前卫军中官兵组成,共计三十余万。出征前朱元璋还曾于柳树湾校场检阅军队。</p> <p class="ql-block"> 明军入滇,势如破竹,很快就消灭了梁王余部、平定大小叛乱,将云南纳入大明版图。十五年开始,为巩固国防,朱元璋在云南实行卫所军屯制,又以沐英世镇云南。其后,沐英、沐春父子先后征调江南等处大批军民入滇屯垦。这些人或于柳树湾集结、或在此接受皇帝检阅。</p><p class="ql-block"> 南迁移民分屯于云南各卫、所,世代繁衍,因最初都是奉旨南迁,所以感到无尚光荣,久而久之,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这个出发地点逐步演变为南迁移民的共同祖籍,后来就连云南本地的一些土著民族也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将这一地点当作了自己的祖籍。最终形成了各家各户都以此为祖籍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b>先说找老家</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但历史上因征战、充军、逃亡、谋生、宦游而背井离乡的比比皆是。于是“老家”成了中国人心里最值得回望的美丽“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家谱的开篇,都会有始迁祖从哪里来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汉族人关于老家的专有名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一般而言,它们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并非地理意义上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呢?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自己的卫戍部队,就是驻守在南京明故宫附近柳树湾、高石坎军营的部队,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征伐云南。参加平定云南的30万军人,在到军营之前,都是周围各州府的百姓。主要是江南地区,即今天的江苏省、安徽一带。</p><p class="ql-block"> 江南,原为明朝直属应天府南京的南直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因占天下稻米产量的1/3,清政府为防止一省独大,将其一分为二,江宁府+苏州府为主取名为江苏省,安庆府+徽州府为主取名为安徽省。</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三员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的残元势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统治云南的是元朝梁王,名字特拗口,叫做把匝剌瓦尔密。</p><p class="ql-block"> 元梁王自恃云南山高地险,且手下有十几万军队屯驻于军事重镇曲靖,明军不敢轻易进攻,以为自己还能享几年清福。</p><p class="ql-block"> 不曾想,明军仅用了一百多天的时间,就从湖南、四川等地打到了昆明,之后又趁胜追击,征讨大理,各地关隘接连失守,云南土著居民望风而降。</p> <p class="ql-block">沐英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明军征云南作战图</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全境平定。</p><p class="ql-block"> 明朝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置卫、所,建立了完整的行政系统。</p><p class="ql-block"> 将征战的30万将士,在云南就地实行屯兵垦荒,即军垦。这些军人及以后随迁来的家人就留在了云南,他们虽然来自江南一带或中原地区,但都是通过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军营出发或中转的。因此,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还迁移一批中原大姓移居云南,当时,江南巨族富民一犯法就被他遣戍云南,以此充实云南人口。</p><p class="ql-block"> 据明代《三迤随笔》记载,明军初平云南时,当地人口只有7万多户,此后从江南、中原等地迁来的商贾士民多达20万户。</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的流逝,从明朝算起,六百多年过去。原来隔着崇山峻岭、山高路远的故乡,被现代化的飞机、高速铁路缩小了距离,轻轻松松就可以去寻找了。许多明朝屯兵军垦或迁移到云南的江南或中原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故乡…,去圆自己心中的故乡梦。</p><p class="ql-block"> <b>可是,故乡在哪里呢?</b></p><p class="ql-block"> 有《家谱》的还好,打开一看就知道,将古地名,换算成现代地名,好办!</p><p class="ql-block"> 据我了解,宣威一百多万人口,家家都能拿得出自己的家谱来,不愧是文献之邦…</p><p class="ql-block"> <b>那些没有《家谱》的怎么办?其实,也好办!六个办法:</b></p><p class="ql-block"> 1.祖坟地里,那块最古老的墓碑,上面刻着的《墓志铭》就会告诉你了。</p><p class="ql-block"> 2.询问村里的老人,他们会口头代代相传祖居地,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3.查县志和村史,当年屯兵军垦或迁移安置,明朝政府为了加强管控,对这些兵士和人口,实行了严格的兵籍、户籍登记管理,当地县志、村(所、屯)史都有详细的记载,找人查查,也能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4.利用“派语”,即家族字辈,这是每个家族内部的联络密码,找周边县区村镇使用相同字辈的同姓家族,可以寻获《家谱》。</p><p class="ql-block"> 5.最笨的办法,也是最无奈、最科学的办法,就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用DNA寻找。</p><p class="ql-block"> 6.各姓氏全国都有宗亲会,开办的网上寻亲、联谊、介绍等信息琳琅满目,或登录《中华寻根网》,说不定会有收获。也有的在姓氏宗亲网上发布寻找X姓XX朝代随XX到云南XX地宗亲(估计你在云南的始祖来云南后,曾返回故乡续过《XX姓氏族谱》),而云南的不看,永远联系不上。</p><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在家谱上要辨别“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很容易——地址叙述越具体,其“真实”性越强。</p> <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某王姓同事,是曲靖沾益炎方人,没有家谱,其母亲去世后葬入祖坟。为守孝三年,在其母坟旁边搭一草棚,每天都去坐坐,没事就在祖坟转转,发现,家族的祖坟很有规律,且都有碑文。于是,他就拿笔记本开始整理,从最古老的墓碑,整理到父辈,竟然能够一代一代人的联系起来,到自己这一代,是第11代,最古老的墓碑是他的第11世祖,是随明朝大军征云南时,从贵州乌撒随军过来的,具体的县村名及祖名字都非常清晰。于是他带着整理出来的世系表,到了贵州威宁大桥镇,找到了上源,与上源的家族竟然能够清晰的衔接起来,上源的家族非常高兴,也把上源的《王氏族谱》给了他一套,他从上源的《王氏族谱》得知,他们这支王姓,属于三槐堂昆山支系(昆山王氏的肇基始祖或叫始迁祖名叫王玄,为三槐王氏显祖王祜之孙。王旭之子、王旦之侄。王玄,字吉夫,于宋真宗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遂留居吴地,落藉江苏昆山,世称昆山王氏。)稍一整理世系,他乃是三槐堂始祖王言的第36世孙。</p><p class="ql-block"> 云南马龙查姓,根据其家谱,祖上乃是随朱元璋部队作战的千户长,安徽铜陵五松人,洪武年间奉令,率领所辖千户部队,随沐英征云南,因功升任马龙卫指挥,管辖3-5个千户所,率领所辖千户部队,在马龙屯兵军垦,而世代居住在马龙。</p><p class="ql-block"> 罗平的刘姓,祖上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征云南来的,原是成都府华阳县三块石簸箕街小鼓山脚人氏。一世祖为刘胜殷,他的第三子刘泰,是陕西宁夏总兵(明朝初期作战时才设总兵,打完仗就收回兵权,不设品级),奉命带兵南征云南,平定云南后,由于有功,被朝廷授予知州(知府比知州略大,知府为从四品官,知州为从五品官员),留在云南…</p><p class="ql-block"> 云南陆良太姓,祖上系蒙古族塔塔尔部,原来驻守陕西庄浪卫(现在甘肃省永登县),来云南的始祖,蒙古名叫“堡翌”,武威将军,二世祖蒙古名叫“哈喇卜花”,元末被朱元璋征服,随沐英南征云南,因功升任征行元帅,升任云南都司,乃管六良卫新庄土军事,皇上赐姓“太”,留守云南陆良实行军垦,而世代生活在陆良。</p><p class="ql-block"> 晋宁的朶家营朶氏始迁祖,系江南同城县人氏,随沐英大军征云南,官拜金带指挥,后留晋宁州屯兵军垦,从此生活在了云南。</p> <p class="ql-block"> <b>现在的寻根问祖一般分为两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知道现居始祖,寻根祖籍,即从什么地方来,是谁之后。</p><p class="ql-block"> 二、不知道现居始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是哪一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是要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确定你的祖籍。祖籍是指现居地的迁出地,意思就是你的始祖是从什么地方迁来的。始祖是指现居住地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一般祖籍上会提到从什么地方来。一是先祖在家谱中的确切记载,二是先祖的传说。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若是口头记载,那就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若是文字记载年代与迁徙年代相距太远,也要抱着怀疑态度,以免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 有祖籍明确记载的,就要首先确定其现在地名是什么(一般是县名、村名)。可以直接打电话去该村村委会询问。(电话网上就可以查到)</p><p class="ql-block"> 通常,村庄各家族每隔三十年,都有专门负责整理族谱的数位老人。族谱代代相传换,族谱修缮、增添完毕以后,抄录、复印。分发到每一支族人的手中。或者是亲自前往村庄,和存有族谱的人家商议。拍照,扫描、复印一份族谱,回来整理一下,就能缕清自己的脉络了。</p><p class="ql-block"> 当不确定自己和祖辈是来自村庄的时候,可以询问自己的祖辈以及祖辈的亲朋,多多询问。</p><p class="ql-block"> 当搜集好资料后,也可以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或者搜索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根据祖迹族谱记载,确认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p><p class="ql-block"> 对于快速寻根问祖,还是要多多搜集资料,资料越多,就会越快地找到自己的家谱哦。</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的确,<b>修家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为了搭建家族脉络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摊开修好的家谱、族谱,人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名字。面对着这些祖先的名字,阅读着关于他们的记录,人们可以想象,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曾经有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但是他们的基因和血液,却标记和流淌在后代身上。这种感觉,特别神秘和神奇。</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167efb">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研究发现,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了甲骨家谱,商代末年还出现了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汉代流行在石碑上刻家谱。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有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从古至今,我们的先民们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p><p class="ql-block"> <b>家谱,给每人一个归依的位置</b> </p><p class="ql-block">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167efb">家谱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font>。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了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p><p class="ql-block"><b> 家谱,抢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 通过家谱,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中国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1997年,当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华人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