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记忆(三十六)——我和旅游有段绿

季磊

<p class="ql-block">  我是外事旅游局长,因为上篇写了《回味‘外事’那点事》,把外事工作捣鼓了一遍。所以本篇小文专门补充一下“旅游”那点事,这样才能把外事旅游说全了。1996年以前,我与旅游还搭不上边。因为市外事旅游局黄金廷局长的一次工作检查,不久,我又多了一个新官——外事旅游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黄金廷局长带领几个部下,到阿旗检查外事旅游工作,当时旗里尚未设立外事旅游部门,找不到对口部门来接待。黄局长也是刚刚履新,最重要的他是我从事机要工作时的老领导,我主动请缨,出面接待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我陪黄局长一行考察了阿旗扎嘎斯台苏木达拉哈沙湖,是一个渔场。但这里风景优美,平静的湖面被四周高高低低的沙丘包围着;中心有一个披着芦苇和野草的沙岛,许多野鸟在那里絮窝繁衍;湖边长满芦苇和小棒槌草;北面是一片小树林和像地毯般的绿草地……蓝天、碧水、黄沙、绿地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用现在的话说:美翻了!黄局长和他的部下都认为:这里适合搞旅游观光,是一个发展沙湖景点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旅游局黄金廷局长考察达拉哈沙湖</span></p> <p class="ql-block">  考察结束后,黄局长向旗领导提出设立外事旅游部门的建议。上级领导发了话,旗里很重视。1997年5月的一天早晨,值班秘书微笑着把一份红头文件递给我,随口说了一句:祝贺季局长了!我接过来一看,是旗委组织部下发的文件,任命我兼任旗外事旅游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任命下来了,我却高兴不起来,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局长,只有“光杆司令”一个,没有办公地址,没有经费,更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怎么开展呀?</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意识到,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到了我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多一个“官”就多了一份责任。“ 光杆司令”就得想“光杆”的办法了。没有经费,就从旗政府办列支;没有人员,正好我分管“八大秘书”,他们是从全旗各个行业像挑“媳妇”一样选进来的,个个精明强干,逮着谁用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政府“八大秘书”</span></p> <p class="ql-block">  阿旗旅游业就这样艰难起步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 市里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横向比较得知,阿旗的旅游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我决定从制定阿旗的旅游规划做起。我组织几个“大秘”进行了全旗旅游资源调查,编写了《阿旗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刚定稿,我就迫不及待地带上它,兴冲冲地赶到市外事旅游局,试图把阿旗的旅游业装进市旅游总体规划盘子里。但却与市局的一位科长发生了争议。科长认为:阿旗处于赤峰市的最北部,偏远落后,在旅游发展上处于劣势,应该排不上榜。我则反驳到:你说的劣势恰恰是我们的优势,阿旗是赤峰市的北大门,如果从兴安盟、通辽市进入赤峰,首先要经过阿旗,这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阿旗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多数是原生态,还具有后发制人的优势。经过一场辩论,科长终于同意,在全市旅游规划中增加了对阿旗旅游业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考察喀喇沁旗马鞍山旅游区</span></p> <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我得寻找突破口。我瞄上了巴彦花水库,它是大跃进年代截欧沐沦河水依山拦坝而建的人工湖,正常水面5000多亩,就像一块“明镜”镶嵌在碧绿之中。美中不足,就是没有开发成景区,不具备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任何一项。</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最好的突破口吗?</p><p class="ql-block"> 先和水库主管部门打了招呼,他们表示支持,这让我心里有了底。一天上午,我专程赶到水库和高志文主任协商办旅游的事,高主任却很固执,他认为:旅游不挣钱,还破坏水库环境,不好管理。一时难以做通工作,看来还得“换换脑筋”。</p><p class="ql-block"> 没几天,我组织了一个特别的考察队伍,他们分别由巴彦花水库主任高志文、扎斯台苏木达拉哈嘎查党支部书记玉山和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党支部书记斯日吉嘎瓦参加。我们分别考察了全市旅游业领先的地区,参观了喀喇沁旗马鞍山景区、翁牛特旗布日敦沙湖旅游区和巴林右旗草原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翁旗布日敦沙湖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很快,考察效果就显现出来了。高志文和玉山都受到了启发,途中就各自打起了小算盘。他俩找我交流:凭心而论,咱们拥有的资源不比考察过景区的资源差,可是苦于没有资金投入啊!</p><p class="ql-block"> 我思索着解题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我瞅准时机,走进东日布旗长的办公室,向他汇报了这一段的旅游工作情况。东旗长非常重视,当即表示拿出几十万元周转金,用于发展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观念变了,资金有了,可又不知怎么干?于是我又向城建局长求助,他给我派来了张春华工程师。我带上张工分别对巴彦花水库和达拉哈景区进行了专业设计。规划出了游泳区、垂钓区、游艇区、休闲区……又派毛景文秘书协助景点到南方购买了划艇、快艇。</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建设,阿旗第一个旅游点诞生了,我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巴彦花水上乐园,并请东旗长为它题写了大门上方的牌匾。</p><p class="ql-block"> 开业那天,会场被彩旗打扮的得花枝招展,周边吸引了百十号人,其中有邀请的来宾,还有附近的乡亲们,十分隆重。为提高影响力,我邀请东旗长出席了开业仪式并为其剪彩。</p><p class="ql-block"> 开业的鞭炮声刚刚落下,游客们就簇拥着挤到快艇的码头,排队乘坐快艇,在宽阔浩渺的水面上,亨受乘风破浪的乐趣,时常还能看到鲤鱼抛金,白鲢撒银;也有一对对情侣或同伴划着小舟,泛于天水之间;垂钓区已有三五钓友散坐在湖边甩竿抛钩,耐心等待着惊喜;只是游泳区显得有些冷清,岸上倒是有些人,却无一人下水游泳,想必是会游的人不多,或是害怕水凉;休闲区设在坝下的小树林中,树荫下安了石桌石凳,多数已被游人占位打起了“对调”;到了中午,有的拿出自带食物野炊,有的吃起了烧烤,到了晚上还举办了篝火晚会;带了客人的主人,来到餐饮区,走进蒙古包或餐厅,享受起全鱼宴美食来。在那个旅游还不很发达的年代,它成了乡亲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每当节假日都是游客爆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彦花水上游乐园开业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日布旗长考察旅游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达拉哈旅游区落成。它集沙、水、苇、鸟等景源为一体,突出了沙湖景观特色。游人可乘快艇到湖的对面,脱掉鞋袜,赤脚走在软绵绵的沙地上,信马由缰,感受塞北大漠的雄浑,算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也可划着小艇就近登上沙丘,寻找玩沙的乐趣。这里的饮食特色除了全鱼宴,还可选择烤全羊、手把肉,品尝奶食品等牧区特色饮食。</p><p class="ql-block"> 开业那天,还真的弄出点故事来。去往景点要经过一个村庄,路过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四个墙垛,上面写有大方块字,应该是“幸福生活”,可偏偏第二个墙皮脱落了,就变成了“幸生活”。我指给同车的人看,他们不解,我说你们念念那几个字,全车人立刻哄堂大笑起来。无巧不成书。到了景区,坐在主席台上,宣传委员把一个介绍旅游景区的小卡片递到我的手里。上面写着:这里有快艇和游船,有奶茶、乌里莫(乌日莫)和手抓肉,有休闲的木屋和蒙古包……关键是这最后一句:你若有性(兴)请到蒙古包里来!又让我笑出了眼泪,看来他们是非得要在“性”文化上做点文章,这“屋里摸”又是什么意思?后来得知宣传委员学的是蒙文,汉文水平有限,所以才弄出了这个笑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达拉哈旅游区玉山书记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两个旅游点的相继建成,有了“带动”效应。有一天,坤都镇党委书记根柱主动找到我,说是去看一座神秘的山。我约上著名作家桑苗,一同赶往昆都。根柱书记领着我们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指指前方说:这就是我领你们要看的地方——百兴图。</p><p class="ql-block"> “ 百兴图”是蒙古语,汉文意思是“有房子的地方”,因为在山顶有一个貌似房子的巨石,故此得名。根书记带着我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缓缓向山顶爬去,沿途发现两口用石板盖着的六棱形辽代古井、人工垒砌的梯田和零星的大青瓦片,这是先人们繁衍生息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到了半山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九个山洞,山洞是天然浑成,也有人工凿过的痕迹,走进最大的一个山洞,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可摆方桌,八仙对饮……这是一个让人产生万千遐想的地方,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旅游胜地。我和桑苗先生在当地进行了深入采访,为配合旅游开发,编写了一些优美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顾不上休息,我又和根书记北上扎鲁特旗,考察了一家民族用品公司,在那里定制了大小几个蒙古包和一些民族用品。回来后,又请了“专家”论证,选择在山南一块平坦的草地上,建起了“百兴图民族风情旅游区”。夏季来到这里,幽然清新,让人沉醉。可登山赏洞,寻古探幽。回到山下,坐进蒙古包盘起腿,喝奶茶,吃炒米、奶豆腐,品尝新鲜的手把肉……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兴图旅游区</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白城子乡党委书记韩福明、乡长徐贵峰也来找我“凑热闹”,他们也想把境内的一个“小水库”开发成旅游景点。我又和他俩踏上了去往翁旗布日敦沙湖景区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几次考察下来,我和布日敦沙湖景区的秦广瑞书记成了好朋友。他是对阿旗旅游事业有过贡献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日敦沙湖景区秦广瑞书记亲自接待了我们的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  阿旗的人文资源令人称奇。当上“旅游局长”后,更觉得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旅游财富。</p> <p class="ql-block">  —— 最有名气的当属罕庙(戴恩寺),它建于康熙13年,是个皇帝庙。传说康熙帝巡视北部草原时曾住过这里,还保存着他坐过的椅子,可我去过多次,从未见过那椅子。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曾到此庙传经说法,令该庙声望陡增。历史上曾有500多名喇嘛聚集在这里,现在仍有几十名喇嘛住庙从事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听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早年,康熙帝巡访到了此地,有一天, 北风呼啸,黄沙满天,寒气袭人,是一个“刮刀子”的天气,一家牧户却操办着婚事。康熙帝寻声赶了过去,找到新郎问:是谁给你选的日子?见是陌生人,新郎忙答道:是北山的一个喇嘛。皇上很生气,就去找了喇嘛责问:你为什么给这户人家选择这么一个日子办婚礼?喇嘛见来人不俗,微笑着说:今天可是个好日子,会有天子驾临。皇上听后略有停顿,随即龙颜大悦。原来这是个高僧啊!下旨拨款在此建了罕庙。这是一个传说,真假无从考证。但我在庙上的那顿晚餐,可是亲身经历,至今难忘。奶茶、炒米、乌日莫都是我喜欢的食品,感觉庙上的东西,吃起来别样地香。可是,那碗稀粥上面浮着一层黄黄的乳油,让我实在无从下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罕庙</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兴盛的当属根丕庙(广佑寺),这是嘉庆20年在根丕山南坡修建的。它被四周的群山环抱着,生态植被完好,山中八个白塔多被绿色遮掩,只有庙北高处那个露出了完整的塔形,让人一睹它的容颜。庙里常住的喇嘛最多时达到300多名,现在仍有40多名常住,佛事频繁,仙气缭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根培庙</span></p> <p class="ql-block">  庙里有个神奇的人物——转世活佛杨松吉木彦。他是旗政协副主席,平时在一些会议上遇见他时,慈祥面善,并未感到特别。可这一次走进根丕庙他的住所,感受却非同一般。进屋时他正坐在炕上的方桌上研究经书,我不认识经文,感觉应该是藏文。他是个神奇的人物,曾在塔尔寺和雍和宫学经多年,精通佛经、天文、历法、诗经和哲学,在宗教界是个“大人物”。他掌握蒙、藏、日多种文字,和十世班禅有良缘,而立之年,就被选为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教授密宗重要宝典《十轮金刚》。</p><p class="ql-block"> 当年开发根丕庙景点时,它还是一个藏式庙宇,后因一把大火烧毁了原有建筑。重建后,我也去过多次,它变成了雍和宫式建筑,让我有了陌生感,总觉得不如旧庙,像是缺少了什么!这里的宗教文化特别浓厚,平时来庙上烧香的和游玩的络绎不绝,如果赶上庙会可达千人以上规模,游人的吃住成了难事。</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蒙古族商人斯日古楞找到我,邀我去参加他在根丕庙新建的“旅游”饭店开业仪式,听说有“旅游”二字,我愉快地答应了。斯老板的饭店建在根丕庙下面,离庙不到一里地,盖了一幢平房,是按民族风格装饰的,在它旁边留有一块空地,旺季时再扎几个蒙古包,基本解决了游客的吃住问题。这无形中帮了我一个忙,补了旅游的一块短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杨松吉木彦活佛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具规模的当属巴拉奇如德庙。它始建于康熙28年,香火最旺时有住庙喇嘛800多名,是阿旗现存的寺庙中最大、保存最好的一个。就冲这喇嘛人数,不难想像当年是何等壮观?可不知是哪年中断了佛事活动,至今没有恢复。1998年9月19日,时任赤峰市代市长的高延青来到该庙,我有幸和市长一起参观了该庙。走进大殿还有一些庙上的老物件,有些我不认识,多数也记不起来了,印象中都落满了尘土。我们从东边的木梯登上二层,几只鸽子“扑棱棱”飞了出去。俯视庙下,空空荡荡,有的地方已经生出了杂草。我听说生活在这里的最后一个喇嘛年事已高,由斯日吉嘎瓦照顾其生活。这个庙早已由“铁将军“把门,嘎瓦是掌管钥匙的人。这次我俩现场聆听了市长对该庙提出的保护和开发建议。再一次鼓起了我们发展旅游的热情,嘎瓦更显激动,他私下和我说:除了倾心建设“巴拉奇德庙文化旅游景点”外,还要做“马文化”的文章。他收集了许多国内外马文化器具,要办《嘎瓦马文化博物馆》。果不其然,不久他真的养起马来,最多时达到200多匹,是这片草原上最大的一个马群,这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来此观马、骑马、摄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拉奇如德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代市长高延青视察巴拉奇如德庙</span></p> <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阿旗发展旅游的优势在草原。海拔1531米的高格斯台罕山,与东南方的巴代山和西南方的乌兰山构成了一个“美三角”。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高山,辽阔无际的原始森林,又有北部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生产生活方式,都保持着它的原始生态。到了这里可享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这是阿旗旅游资源的重要王牌,我们在《规划》中把核心区确定为重点保护地区,确保底色不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旅游局领导考察阿旗旅游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时间,阿旗旅游业方兴未艾!</p><p class="ql-block"> 不能就此满足!</p><p class="ql-block"> 旅游是个“双向互动”,不仅要引进来,还得走出去。得把阿旗旅游市场培育起来。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设立旅游服务公司,一方面可以对接外地旅行社,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本地游客走出去,满足家乡人“到外面去看看”的需求。我和常务副旗长白斯古楞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认可。我又和旗宾馆经理跟晓取得共识,不久旅游服务公司就在旗宾馆挂牌成立了,负责全旗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工作。接着,我考察了从天山到锦州的旅游线路,还准备再考察一条天山到北戴河的旅游线路,利用“双休日”开发“夕发朝至”观光、娱乐旅游产品。在考察的路上,我筹划着依托旗宾馆旅游服务公司,购买一辆“依维柯”中巴车,甚至心里有了最佳人选,准备“招兵买马”大干一场。</p><p class="ql-block">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了阿旗。灾情就是命令,全旗上下全力投入了抗洪救灾之中,旅游的事也就被耽搁了下来。巧的是,我在旗宾馆遇到了布日敦景区的秦广瑞书记,他是带着冲锋舟到阿旗参加抗洪抢险。由于当时忙于抗洪事务,我俩只说了几句话,就分开了,等我有时间再去找他,想尽一份地主之宜时,他已经返回了翁旗,我欠秦书记一个情。</p> <p class="ql-block">  之后不到一年,我转任到旗委政研室工作,这个“旅游梦”也就此中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这次旅行归来,深感家乡的旅游业如日中天,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她依托中国草都、原生态游牧和浓厚的蒙元文化几张亮丽的名片,在全市旅游业中占有重要一席。这是我这个有着两年半“旅历”的老旅游工作者最感欣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