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外孙在上一年级时就学“反义词”这个概念了。当时,为了给他说明白“反义词”,我们老两口可没少伤脑筋。因为老师给孩子留作业,要求找生活中常用的“反义词”。我们只好给臭小子举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可没少费脑子!因为他的小脑袋里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问题,让你得琢磨一下才行。例如,我们给他讲,“高和矮”是一对“反义词”,他会问,什么是“矮”?多高才叫高?我(他)们班有个小同学的个头比我高好多,他算高个子吗?我们说算。他可又说了,这位同学可没老师高呀!嘿嘿,头痛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印象最深的是给他说“黑白”这对反义词时了。他问为什么“黑白”是反义词。我们说,黑夜和白天正好相反呀。可人家不买帐!说夜晚的天空不算黑啊,有那么多灯光,可比白天好看多了!我写字用白纸,铅笔是黑的,那为啥要这样呀?我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只好耐心地告诉他,像“黑和白”这样的反义词,一般是说它们有很强烈的反差,例如白纸写黑字,这样好看。说了半天,他才懵懵懂懂地不再纠缠这个问题了。可没多会,又问,你们大人常说“拉黑”谁,是把他身上弄黑弄脏吗?这让人咋说呀?干脆我投降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咱就开始说“黑”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说,“黑”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自然状况。对多数人而言,形容“黑”的最好例子就是黑夜了,而且是没有月光,更无灯光的夜晚。有次与外孙说起黑夜“伸手不见五指”,他居然不信!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碰到这种情况的,可是我们见过呀。我本想把他关在一个衣柜里让他体验一下“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可他先害怕了,再说了我也于心不忍,于是,直到现在这小子恐怕也不知道真正的黑暗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可能是先民们对黑暗的恐惧加崇拜吧,所以在华夏这块大地上,先民用以书写文字的颜色一直是黑色的,众多的出土竹简以及流传至今的许多写在纸上的书法作品也可证明这一点。因为书写的墨汁是黑色的,所以在日常用语中,也常常用“墨”字来形容黑。如“墨玉”、“墨绿色”、“墨镜”等。与“墨”类似,“漆”字也常用来形容黑,甚至用以加重黑的程度,如“漆黑(一团)”、“面如黑漆”等。现在也发现不少古人用漆书写的竹简,称之为“漆简”,字也是黑色的,更不用说那些存世的汉代漆器了,那是清一色的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很有意思的是,在汉语中,黑字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来的意思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下乌鸦一般黑”、“以黑为白”、“白黑不分”等。不用我说,各位看官也知道,这里的“黑”字其真正的含义似乎已非纯粹的“黑”色那么简单了吧?记得我们刚上学那会儿,“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可是常常用来表明“天底下的地主老财、资本家等富人没一个好东西”这种意思的,现在呢?不说也罢!而且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知道诸如“黑帮分子”、“黑五类”、“黑天鹅”这些文G中出现过的词语吧?! 现在,“黑”字的出现频率仍然高得很,如“H社会”、“扫黄打黑”、“打黑办”、“黑心棉”、“开黑店”等,几乎随处可见。很显然,此“黑”非彼“黑”。也就是说,“黑”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各位看官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且呢,还要说明一点的是,“黑”还是个多音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黑”是个姓。《说文解字》中说,当作姓氏时,读hè(贺)。据说这个姓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多年前,我有个姓黑的同事,大家都叫他“老黑(hei)”,他也没说叫错了。难道他自己也觉得自己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黑”字的最基本的意思还是指黑色,而且还是最好形容的一种颜色了。远的不说,在我小时候,太阳落山后也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虽说有电灯了,但多数人家里还是点煤油灯的,晚上没事也不大出门。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黑”色的概念那还是很清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华夏文化中,太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如著名的太极阴阳图就是用黑、白两色表示阴、阳。该学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简单的说就是世间万物阴阳相对!中国古代哲学家还用五行学说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所谓的五行,即木、火、水、金、土。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这其中,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用绿色、青色、翠色代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用红色、紫色代表;土代表自然本身,用黄色、咖啡色、茶色、褐色代表;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用黑色、蓝色、灰色代表;金代表坚固的物质,用白色、金色、银色代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阴阳五行学说,我知之甚少,更不敢“胡”说。我想说的是,在五行说中,“黑”是水的代表色(之一),换句话说,在华夏文化中,“黑”(色)在某种意义上是赋于了特定的含义的,那就是它代表水;相应的,“白”(色)则是代表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早些年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对剧中的皇帝穿黑色“龙袍”很是不解,印象中皇帝不是都穿明黄色的龙袍吗?其实,明黄色属皇帝专用是明、清时才有的事。汉朝的皇帝可不穿这个色的龙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帝着什么颜色的服装,可能要从秦始皇说起。秦始皇是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的,他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靠的水德,故颜色应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是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汉朝,又开始崇尚火德了,而且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服制,所以服装主红色和黑色。而且汉代朝服的服色也都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也就是说,在汉朝那会,你若见到官员上朝时穿黑色朝服了,那也就意味着到了冬天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管怎么说吧,黑色不是简单的一种颜色,与华夏的哲学和国运也相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网上检索,带有“黑”字的成(词)语有近百条。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成(词)语中的“黑”字有很多已经不是用来表述“黑色”了,而是引申到另外的意思上去啦!例如,“说黑道白”难道是谈论“黑色白色”?“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的意思也无须多说吧?还有“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是不是与“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一个意思?至于“黑白不分”、“黑白颠倒”似乎也不是在谈论颜色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几年有个词很时兴,叫“厚黑”。即“脸(皮)厚心黑”也。据说这一词是从李宗吾先生撰写的《厚黑学》一书得来。曾经在书店见过这本书,因不感兴趣,也没当回事。一次,见一位比我年轻多的后生在看这书,问之,其曰“此书乃我座右铭”,遂恶之,再不来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黑”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多用来表示“整(人)”、“敲竹杠”、“找茬”、“污蔑”等意思。如,“我黑了老爸200元”,“我被老王黑了”。而且,“黑”这种用法目前还很“时髦”!甚至有成正式的“词汇”之势。例如,经常在比较正统的媒体上看到“中国被黑”这种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至于“白”这个字,在咱们华夏的文化中也是有很丰富内涵的,绝非仅仅表示“白色”、“白天”这么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小时候听到过许多有关红军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与红军相对立的一方,即国民党的军队,则被称为“白军”。也就是说,在这个特定情况中,“红”和“白”是相互反义的。我记得在我看过的一些“小人书”中也是这么说的,就是红军的敌人就是白军。我曾问过老师,咱们的军队为啥叫“红军”?敌人为啥叫“白军”?老师答曰:“咱们的红军戴红帽徽红领章呀!“白狗子”的帽子一圈是白的,打绑腿的布也是白的,故称白军”,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后来在看有彩的电影时,发现“国军”不是这打扮啊!再后来在看了一些有关苏联的书籍(如《静静的顿河》)后,才发现苏联的军队称作红军。在苏联成立之初,曾与西方支持的,由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的“白军”打了很长时间的仗。我那时就琢磨,咱这的“红军”和“白军”之称是不是跟苏联学的啊?!因为红军倒是自称“工农红军”,而国民党那边却似乎没自称为“白军”呀!不过,“白军”之名的确在史上留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因为有了“红军”、“白军”的概念,我在看《红岩》这本小说时,对其中说到的“白色恐怖”这个词就能很快理解了。网上查这个词的来源,说是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说台湾在马英九当政时期,曾一度受理戒严期内的“白色恐怖”案件补偿完成1.59万件,受补偿人数达2万余人,金额195亿余元(新台币,下同)。由此可见,“白色恐怖”这个词算是两岸都认可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般说来,大家都把“黑白”视为相互反义的词,但在现实生活中,“白”的反义词却可能是“红”。前面说的“红军”和“白军”就是一例。而且“红白事”也是常用的一个词呢!我退休前的企业就有专门的“红白事”理事会,是帮助职工办理“红事”和“白事”的群众性组织。这“红事”和“白事”的意思不用我说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和我年龄相仿的(60岁上下)看官,想必对“红专”和“白专”这两个词也不生疏吧?在文G期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坚持红专、反对白专道路”等字眼那可是时常能听到见到的吧?!我82年到部队工作时,领导也还用这种话来教育我们呢!这又是一个“白”和“红”互为反义词的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白也往往用来表示“没有(用)”、“做了无报酬的工作”等意思,典型用法如:“嘴上抹石灰一一白说”、“白干(活)”、“白辛苦”、“平白无故”、“白活半辈子”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一些技术领域中,“白”也并不用来表示颜色。典型的如“白噪声”,这可不是说“白颜色的噪声”,那是指“由人耳可以感知的20~20000赫兹的声音构成,是一种单调的、有规律性的声音”,也可以说是在宽广的频率范围内能量分布均匀的声音。既然有“白噪声”,理应有“黑噪声”吧?还真有呢!按声学定义,在对信号的处理时,以某些声音为对象时,该声音以外的声音就叫“黑噪声”。这是不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白描”这词,那是文学上的字眼,也非“用白色涂抹”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生活中,“白”字的应用也很多,如“白发”指老年人;“白水”指不加任何调料的水(当然陕西有个白水县),如白水煮蛋、白水鸡、白水鸭、白水虾等。近一段时期,“小白”这个词在网上出现的挺多。这个词最早是用来指在那些在网络上不守礼节、不守秩序、不会自我规范的人,有时也指智商太低或理解力太差的人。不过 ,慢慢地,“小白”这个词性已经有些偏向中性词了,更多的是指菜鸟、菜虫的意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白板”也是挺火的一个词。当然,白板的意思有很多,如麻将中的一种牌叫白板;现在很多单位都会使用一种功能与黑板类似的,可反复擦写的书写工具,称之为“白板”,通常用于教学,会议讨论。我家就有这样的白板,是供外孙乱写乱画的。没有这玩意时,外孙是直接往墙上乱涂乱画,你说烦人不?!现在技术发达了,有一种电子“白板”,使用起来更方便、便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现在职场上有一类被称为“白板”的人,意思是说其菜鸟,啥都不懂,没经验,没见识,很呆笨……反正不是什么好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最有名的“白板”当属“白板天子”,亦即“白板皇帝”了。所谓“白板皇帝”最初是指没能握有“传国王玺”一一就是秦始皇传下来的那件刻有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和氏壁一一的皇帝,后来亦指没有实权的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古代,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只有持有传国玉玺才算是名正言顺,不然就是白版皇帝(天子)了。据记载,传国玉玺(和氏璧)在南北朝就失踪了;也还有一说传国玉玺是在南宋灭亡后失踪的。不管怎么说吧,元、明、清的皇帝都只能是“白板皇帝”啦!当然了,即便是“白板皇帝”,那也是手握生杀大权啊,你若惹火了人家,照样………能“黑”了你,这可不是“白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