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56年初,父母携我们全家由苏北的滨海县迁到山西太原西山脚下的一个对外称作“太原石渣厂”的单位,因当时厂里的家属宿舍区尚未建设完成,就先暂借住在附近上庄村里。过了一年左右,终算搬到了厂里家属宿舍区安顿下来。太原石渣厂的周边有许多村庄,东边一溜有上庄下庄王家庄袁家庄,北边是大岩村,南边是南寨村,西南侧还有风声河村。</p><p class="ql-block"> 炊烟、狗吠,打埸、社火、庙会…… 夏日的绿浪沙沙于耳鼓,冬日的雪原静静于眼帘, 这些农耕文明的图景给童年的记忆留下了画卷般的印象,特别是乡村在正月里闹社火的情形更是给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闹社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闹红火,它的最初应是一项敬拜土地神(爷)的宗教性活动,“社”即土地神(爷),“火”即红火,“红火”是一种气氛形容,即是这项活动的现场燃有旺火并一些布幔纸扎及人物穿扮皆以红色为主色调。闹社火的内容在最初时可能偏重于宗教程式,后经干百年的流变,活动内容逐渐固化为民间喜闻乐见并适合户外演出的传统杂耍类文艺,如踩高绕,耍龙灯,舞狮球,二鬼摔跤,大头娃娃,猪八戒背媳妇,跑旱船,跑驴等…… </p><p class="ql-block"> 如何概括“闹社火”的文化意义或社会意义呢?用现在的通俗语言讲,这就是生民们表示感谢、敬爱土地爷的了一个表演活动,也是生民们劳作一年的放飞精神的自娱活动。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闹社火”是通俗化的大众文艺的集中展演,一个“闹”字就很传神地说明这种表演就是图热闹,另则“闹”字也有随意发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广泛的群众基础使闹社火的各类表演项目很容易地得以传承,看看、试试也就会了,这种“大体有样,细处无规”的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如“跑旱船”的表演,总体的情景是十余架旱船一字或双列排开,旱船呈8字形回环着前行,为演出队伍起个开道撑场子并烘托气氛的作用,但细节上的特殊化表演完全由架船人自由行事。一般来说架船人多为年轻漂亮的女子,但别出心裁的也有化装为邋遢的大肚婆或怪异的兽类,他们刚开始被旱船的彩饰遮掩并不为人所知,到了现场,他们则是左一头右一头冷不防把头伸到近边的观众眼前,往往会把人吓退不及,跌坐在地。跑旱船中配套演出是夾杂数个带白须的艄公,他们左一浆右一桨地在旱船队间穿行。旱船彩饰飘飘,艄公浆杆翻飞,仙境一般,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所有的表演中,我最喜欢的是“跑驴”,应该说,它实际上是一出情景舞蹈剧。</p><p class="ql-block"> 驴是竹架糊扎缝制填充的只有驴身而无驴腿的道具驴。跑驴的主角是一个扮相俊俏的小媳妇,配角是一个打扮滑稽的呆姑爷,基本情节是回娘家的过程。小媳妇表演着骑驴时上山下坡时掣驴,扯驴,打驴及自身前倾后仰的动作,并配合着对驴亲呢的、嗔怪的各种表情;呆姑爷则表演着扯驴耳、推驴腚,拽驴尾的动作,并配合以被驴放屁、尥蹶时的滑稽动作和表情。</p><p class="ql-block"> 整个演出过程,两个演员要把这个道具驴演活了,表演没有什么固定程式,二人前后呼应,多是即兴发挥,还不时与观众互动,呈现出诙谐,轻快的表演风格,犹如一幅的余味悠长的风俗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己经有很多年没看到 “闹社火”了,但我仍然梦牵魂萦着那个埸景,后来知道了俄国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著名论断,顿时明白了“闹社火”是植根于土地的艺术,那些表演是就是最纯朴的生命体验,它传承了生民们精神特质以及有关的道德价值。</p><p class="ql-block"> 土地即生民,生民即土地,他们全部的欢乐与忧伤都由土地而来,文艺是来源于土地的,也只能来源于土地,人是土地的灵物,土地是人的灵魂,文艺是人对于土地的祭颂辞,也是土地给予人的安魂曲…… 我以为然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