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1年9月3日——7日 作者:王维审 叙事教育倡导者,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起人,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出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做有故事的教育》等专著。 简介:本书主要从作者自身经历出发,向读者展示了从曾经的不得志,到坚持文字‘’写作获得成就的现在,在思考、记录、反思中不断成长,向我们展示了“草根”教师可以通用的成功模式——教育写作。中间利用三个章节详细解释了“问题性写作”“专题性写作”“研究性写作”三部曲的使用。最后,作者鼓励读者逼自己一把,更好的成长。 摘抄:<br>1、《自序: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br>在大众的心目中,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得到教育行政的认可,而成功的大小,则体现在认可自己的教育行政级别的高低。但是,各级行政评选属于典型的“僧多粥少”,能否喝到这口粥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幸运和某种微妙的“机遇”。同时,任何评选都有其特定的选拔标准,都是为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成功者”,这也就限定了只有某类人才可以获得认可。<br>痛苦本身并不是一个人颓废的理由,不幸、失败与损失也有可能使人生得以升华和超越,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有利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去面对痛苦,并愿意为此而付出怎样的努力。<br>叙事写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记录亲历故事,在反思中获得教育经验的增长;后来,故事开始被用于班级管理之中,成为班级管理的途径和策略;再后来,故事成为改变教育的元素,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br>事实上,喜欢一件事很简单,为坚持一件事很难。(得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获得适当的奖励会更有干劲。)<br>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爱好,把喜欢的事情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是坚持,当爱好被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那就可以叫成功。<br>第一章教育写作: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br>1、把现实敞给你看——讲述作者年轻时的不如意,只是一名临时代课老师<br>2、世界的好坏由你来定——重新参加高考,成为公办老师,进校办工厂,进联中,进中心小学,成为不可小瞧的老师。<br>“也许,一个人处在精神的低谷时,就会变成环境的奴隶,受制于外在的事件,容易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br>“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怀才不遇,不被看重,是因为你还不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人。”<br>“现在重新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个班带给我的收获,更多的是对磨难和问题学生的理解。磨难是什么?是教练,逼着我们增长心灵肌肉。学生是什么?是陪练,陪着我们强化能力骨骼。”<br>“当时,已经醒来的我躺在地上想了很多——这样拼命到底值不值?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必须走下去,否则自己真的就会让人看不起。”(信念)<br>“所以,世界的好坏是由你自己决定的:磨难可以成为你颓废的理由,也可以成为你坚强的理由,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br>3、成为自己的样子——<br>人终究都要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样子。而要真正成为自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埋头于某件事中,在坚守中行走一段遥远的路程;必须依靠自己的意志,抵制住浮华的诱惑,在寂寞中独守一份清苦。<br>教育的好坏与优劣,是不是最终应该由学生来决定?<br>其实,任何一个老师,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最初的动机肯定是好的,一定没有故意伤害学生的想法。那些伤害,可能源于一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话语,可能来自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只是疲惫后的爱答不理,也可能只是无意中的一句玩笑话……无论如何,这些过错一定是无心之过。但恰是这无心之过,在学生看来可能就是有意为之,其伤害无法估量,更无法挽回。<br>教育能给孩子们什么?应该给孩子们什么?——这两个大问题萦绕在我的脑中。<br>我为什么看重反思?<br>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疏漏的人才能有进步。<br>启示一:无论在什么位置,你都需要反思。<br>“职业倦怠”。一个倦怠的人是可怕的,所以,即使没有淘汰,只要你的前面还有人,你就需要反思,需要去超越,至少得有反思的心思。<br>启示二: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需要反思。<br>教育,给了教师基本一样的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是一条极易走向麻木的路径。<br>教育不仅是门技术,教育需要研究,全方位、高意蕴的研究。而教师的反思,恰恰就能够实现这种研究。<br>教前反思、教中反思、教后反思。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拥有了双重角色: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就让教师的教育生命不会停滞不前,成长也就成为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然。<br>4、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问题性写作、专题性写作、研究性写作<br>教师应该是一个写作的人,并且还应该有着持续的写作习惯和良好的写作素养。<br>对于我来说,教育行为和思想的日渐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持续不断的教育写作。<br>教师写作,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开阔我们的视野,孕育我们的思想,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隐形的准则,引领我们在自我修正中走过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走进理想的教育。<br>问题性写作——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br>把“麻烦事”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的反思,就是一个带着问题进行写作的过程。(麻烦事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事之间、家校之间的矛盾摩擦。)<br>一般步骤:一是“忆”,静静地把一天的事情回放一遍。二是“梳”,在回忆的过程中,认真梳理、筛选有代表性、有思考价值的素材,找到问题反思的突破口。三是“叙”,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叙写出来。四是“思”,对记录下来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务求“清浅而深刻”。这样的一个过程,至少完成了四个层次的自我拷问:我这样做合理吗?我这样做达到教育目的了吗?我还有更好的做法吗?我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的文章里?<br>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这是问题性写作的初级阶段。<br>问题性写作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锐化发现问题的敏感,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提升反思问题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br>专题性写作——走向有深度的写作<br>研究性写作——从优秀走向特色<br>人的成功有两种方式:一是雕琢,就是通过不停的改变和修正,让自己逐渐趋向于某种既定的成功标准;二是凿井,就是守住身上的某一特质,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最理想的成功方式是二者合一,再把自己雕琢到一定优秀的层面后,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br>对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经历进行研究型反思:我做了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更适合做什么?<br>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字,出版了多少专著,而在于它对你的教育思想和时间影响了多少、改变了多少。 第二章<br>对一个人来说,无论再苦再累,无论是否到了自己世界的末日,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越是艰难,你越要学会拯救自己。<br>痛苦是一种病,得治!只能是自我的、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治疗,别人无法插手。写作就是这样的一种疗愈。<br>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作?<br>1、让自己的所有问题变得有意思。其实教师的压力主要还是源自自己的心态,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教育,其实就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可以走多久,走得是不是惬意,是不是舒心?<br>想过了,反思了,尝试了,解决了,然后记下来,写成文字。麻烦事成了我们写作的素材,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这是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br>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的驾驭行为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的过程。<br>2、让自己跟得上学生和家长的成长。<br>3、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念想。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岗位,更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获取的职业。如果一个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自己人生欣喜的唯一来源,而忽略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生活品味,那么,当你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你讲会一无所有。<br>教育叙事是以故事为载体的。一是真实的细节。二是朴素的原生态。三是沉静的内视。至此,我们可以寻找出这一类故事的基本特征——真实、朴素、沉静。<br>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的一种行动研究。叙事的目的不是宣泄情绪,也不是单纯记流水账,而是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教育叙事,就是对某个或某些教育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后写出来的文章。教育叙事简化为“一个故事+理性反思+教育主张”<br>二、怎样写好“故事”<br>1、开篇要简洁且明了。何时、何地、何人的表述要开门见山,然后直接进入故事。<br>2、情节要曲折而有致。只求故事情节曲折有致,不求人物丰满可人。<br>3、语言要朴素而深刻。<br>三、如何依托故事进行反思<br>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只是一种载体,是作者对教育进行思考和反思的“素材”。我们写故事是为了依托它进行反思,进而对整个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br>几种反思的思路和方向:<br>1、从质疑引发反思。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运用追问、诘问等方式,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方法。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时刻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有质疑才会有发现,又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br>2、有对比产生反思。<br>3、用归纳优化反思。<br>四、确定题目——确切、简明、新颖<br>用人物的名字做标题,用物件做标题,用关键事件做标题,用事件发生的实践或地点做标题,用揭示主题的语句做标题。<br>一个号题目,就是一个优秀的广告语。<br>五、收尾——封闭式/开放式<br>1、选择恰当的收尾方式<br>封闭式结尾就是在故事终了,给读者一个明确的回答,一个清晰的教育主张。封闭式的,具有确定性的教育思考。<br>开放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末了不给出明确的解答,或者只给出部分解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自我反思。<br>2、收笔要出乎常人意料。教育叙事在收笔时,一般要用顺理成章的神来之笔,都出一个谁也料想不到的见解,具体的标准有两个,即:说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达到“不循常人思路,出乎常人意料”的境界。一是反思要深刻,二是视角要独特。多读、多思、多写、多悟、多观察。<br>3、学会用别人的嘴巴说话。<br>六、教育写作技巧<br>教师的教育写作是需要引导的。掌握了教育写作的艺术,就是掌握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就具备了获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r>教育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写下去,不断地写下去。从胡乱写起,到慢慢有了感悟,及至有了思考上的困顿,那时候,才是学习写作的最佳时机。<br>七、教育写作需要五种能力<br>寻找和发现的能力:慧眼、敏感的心、勤于练笔的手<br>唤醒和改变的能力<br>思考和行动的能力<br>对话和构建的能力<br>描写和揭示的能力 第三章<br>无论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乱了自己的初心。<br>教师成长就是最最快不起来的那种事情。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细节化、个性化的,很难有极简单、极易操作的章法可循;一个人的成长又是非常缓慢、逐渐积累的过程,绝没有一夜之间成为名师巨匠的可能。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方式,既不能由他人代替,也无法由别人设计或预设。<br>教师需要一点打碎自己的精神。普通教师不愿意主动成长,优秀教师没能更优秀,从根子上来说是缺少了一种打碎自己的精神。打碎自己,就是时时警觉地反思,仔细地回眸。<br>他找到了一个“钉钉子”的办法,那就是每次发脾气后,把整件事写下来,然后一点点地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反思三个问题:这件事情我做得对吗?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再遇到此类问题,我应该怎么做?<br>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教师的成长也是慢的艺术。<br>就这样,坚持写作反思二十多年的杭老师,慢慢从一个颇有脾气的老师,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德之师。<br>以班主任工作为主的专题写作<br>第四章——研究性写作、叙事班会、国旗下讲话、德育、<br>第五章<br>是的,人的“心理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不给人生设限,对于一个想要成长的人来说十分重要。<br>海明威说:“真正的高度不在于自己优于别人,而是在于优于昨天的自己。”所以,在追求成长的道路上,你可以眼望别人,但在内心里,你只需要照亮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