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葫芦寺的修建及其绘画、雕刻艺术品鉴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5日,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刘传真、罗成、宋国英前往双河镇考察葫芦寺,此寺始建于明代,山门石牌坊、屋脊、封火山墙及正殿墙壁上的绘画、雕刻、瓷塑等异常精致,显示出古代资中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是珍贵的文物古迹。旧州、县志均未记载此寺,通过此次考察,弥补了地方史料之缺失。所以,这次考察收获满满,意义甚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葫芦寺的建造经历</p><p class="ql-block"> 查《资州直隶州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均无此寺的记载,说明方志对寺庙收集不全。查建国后的《资中县民族宗教志》、《资中佛教》,仅寥寥数语的记载:“葫芦寺,资中双河镇,清光绪年间建,部分建筑现存,解放初期为政府公房,1999年经资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通过现场考证,发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资中县民族宗教志》、《资中佛教》的记载也太简单并</span>有误。此寺应该是始建于明代,镶嵌于寺的天王殿靠大雄宝殿一面墙上的古碑记载:“四川成都府资县(明朝资中县名为资县)文林郎正堂汪添章、准开山住持僧慈航于癸卯年…。”由此说明,明朝万历癸卯年(1603年),僧人慈航主持建成此寺。碑名因风化已不清楚,但石碑上还记载此寺具体位置,与左邻右舍的界线和捐款人姓名。</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山门石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分别建于清代的不同时期。</p> <p class="ql-block">  寺的山门石牌坊保存较完整,柱、檐、顶雕刻精细,文字和图案等保存完好。山门石牌上阴刻许多介绍建坊的文字、里外石柱上共有三幅对联。山门外侧门额阴刻“葫芦禅苑”四字,字体极为独特。四字间有三行竖着的小字,其中有山门的建造时间“乾隆六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即1795年7月28日建成,距今已有220多年历史。山门背面的门额也是阴刻的四个字“紫云古刹”,中间也有三行竖着小字,其中有山门的建造人名字“住持僧隆慧修立”。</p> <p class="ql-block">山门坊外面:</p> <p class="ql-block">山门坊里面:</p> <p class="ql-block">  在门额上方的横梁上有题刻:“教闡(明代始的一个教派)西天,今四川成都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巡永宁道直隶资州东三锦德上乡,古刹佛地紫云山。葫芦寺住持僧隆慧法名源相,字灮堃,徒能修,孙仁莲,侄能德,孙仁锺,于大清乾隆六十年己卯岁七月二十八日 丁丑婁宿定巳时,修竖山门,正座坤山良向兼寅申三分,向天机木星生气,子癸旺水朝堂,山门求镇佛法常與土地龙神安,僧护法法流东土万善永舆。”(因笔者识古语水平有限,有的不一定译准确)原来旧时此处名“紫云山”,葫芦寺的主持隆慧师徒三代人募化功德才修建了这座山门。</p> <p class="ql-block">门额上方横梁上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  山门石坊顶部二龙抢宝极精致漂亮,宝顶中间疑似有一站立的人。</p> <p class="ql-block">  山门石坊里外横梁上有明显的道教标志性图案“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  而寺内天王殿两块古碑都是《建醮碑记》,古时候醮指的是僧道设坛祭神。由此笔者认为,此葫芦寺是道教与佛教合一的寺庙。或许一度时期是道教场所,一度时期为佛教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葫芦寺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葫芦寺位于葫芦寺村五组(原四大五小),听74岁的村民曾国清介绍,她16岁从双河新桥沟村(一大一小)迁来寺附近居住,那时寺的规模很大,建筑雄伟,前后数进,两边还有院落,香火很旺。后来寺院左边拆除村民建成两栋房子,右边被过去居住的五保户不慎失火,烧成一片废墟,后面的殿堂也因年久倒塌很多年了。现存中间的两殿,前殿为天王殿(下殿)、后殿大雄宝殿(上殿)和少数耳房。</p> <p class="ql-block">采访村民曾国清老人:</p> <p class="ql-block">采访年轻住持曾斌:</p> <p class="ql-block">寺庙一侧已改建两栋村民住房:</p> <p class="ql-block">寺另一侧被火灾烧毁:</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耳房一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存完好的天王殿:</span></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檩题记录了修造年代:“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九月十一日”,即1903年9月11日。主要文物:三块镶嵌于墙上的古碑,其中两块立于殿左边的名称都是《建醮碑记》,一块能见立于清乾隆二拾五年(其中的“五”字模糊不清),即公元1760年。另一块已不能辨认。还有一块嵌在靠大雄宝殿一面墙上,就是前面所介绍的那块记录了开山住持的古碑,碑名和立的年代字迹已不清楚,估计此碑年代早于另外两块。由此证明,建于明代的葫芦寺系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檩题:</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两块《建醮碑记》:</p> <p class="ql-block">  另外,殿堂中央地面辅着一块石刻,上面刻四个篆体字,经一同考察的罗成老师、全国著名辞赋家、诗人朱醴先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辨认可能是“安僧护法”</span>?殿堂很宽阔,里面的塑像均为后来重塑的,就不作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考察天王殿外墙古碑:</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经天王殿后面数步石阶而上,便是高大的大雄宝殿。殿的檩题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重冬月十九日”,即1897年农历11月19日。殿堂高大,堂内宽阔,里面的佛像也是现代新塑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檩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葫芦寺的绘画、雕刻艺术</p><p class="ql-block"> 葫芦寺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大雄宝殿保存下来的壁画、屋脊雕刻和风火墙上的绘画及塑像。</p> <p class="ql-block">  数块清代壁画色彩和图案仍然很清楚,所绘各种人物、植物山水、亭台楼阁形象逼真,生动鲜明。</p> <p class="ql-block">  由瓷片镶嵌的屋脊两条长龙嬉珠,做工精细,龙首高扬,两哪吒分别骑在龙身上,悠闲自在,屋脊中央塑着三个人物,图案翔翔如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殿堂柱础:</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风火墙不仅很有气势,上面的绘画虽经历125年的日晒雨淋,但色彩依然鲜艳,图案很清晰。尤其是风火墙两个挡头的人物塑像及下面的吉祥动物,更是精巧别致,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风火墙右挡头雕像:</p> <p class="ql-block">风火墙左挡头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大雄宝殿左边风火墙挡头的饰物,太精致漂亮了。可惜其下方被盗了,希望住在寺庙的僧人千万要小心,不能让风火墙右边的也被盗了!</p> <p class="ql-block">  数天前由县佛教协会派来任住持的夏斌(成都成华区二仙桥人,法名妙布)陪同我们考察,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总之,此次考察基本上了解清楚葫芦寺建造经历,从而弥补了方志和史料的缺失,同时也欣赏到了资中古代能工巧匠精美绝伦的绘画和雕塑。建议及时将此寺(包括山门石坊)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防止文物被盗被毁。另外,山门石坊风化严重,两侧已裂缝并开始倾斜,急需要加固。</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考察意义重大,正如76岁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摄影师刘传真(高级农艺师)和初中教师、文史学者、长篇史记《我的故乡走马场》主编罗成俩所说的,如果我们不去考察发现那些优秀的文化遗存、珍贵的文物古迹,不去记录下来并宣传出去,引起社会的重视和保护,再过若干年后消失了,损失就大了,就会成为永久的遗憾!在此,也呼吁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全社会都来重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