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记事一学校往事(二)

文学186

<p class="ql-block">  快快乐乐中,眨眼间二、三、四年级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期间,为了解决学习用纸困难,学校推广了万用纸的办法。在一块硬纸板面摊上薄油脂,再覆上一张红纸,写上字后,掀开,字迹消失即可重复使用。另外学生们也在废纸利用上想尽办法。我自己常用的方法是收集棉花包装纸、旧宣传画纸或香烟壳纸。 </p><p class="ql-block"> 铅笔很珍贵,在打扫教室时也经常捡断笔芯,宝贝似的放好。用纸卷好,方便手握,或干脆手指掐着写字。后来有自动铅时,捡笔芯更自然而为了。圆珠笔是到四五年级时才出现的,低年级也不提倡使用。笔套易坏,更多的是纸卷圆珠笔芯。</p> <p class="ql-block">  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经常举行"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忆苦思甜活动,主讲人是村里老长辈,诸多有旧社会经历的劳苦农民之一。活动时,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琅玕山半山腰一个稍显平整的地方,聚在长辈的身边,俯瞰村庄,听他诉说过往经历,有时说到激动处,长辈会露出身上日本人留下的累累伤痕。活动朴实直接,也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烙印。</p> <p class="ql-block">  学校注重劳动品质培养。因为北面教室走廊地坪高,学校一度依走廊到地面围了个小土坡,载种上了山芋藤,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另外也不时有割草及大扫除等劳动任务。</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游,正是清明时,学校常组织学生到离村一二十里路远的烈士陵园扫墓,具体时间似由区教育部门统一安排。那天陵园场地,聚集了多个学校,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但又井然有序。我人小,对春游印象深刻的还有小蒜饼的香甜。</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运动会上,我曾报名参加百米跑,可惜是最后一名,那次大概也是我唯一的学校运动会比赛经历。尤记得有个学长一其昌,跳高很好,每次比赛,周边总围有很多同学加油鼓掌 。 </p><p class="ql-block"> 有两次关于卫生方面事情,倒也略有所知。一是女学生闹头皮跳虱的事。二是挖野草煮汤喝防治脑膜炎的事。相信现在许多学长也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两次学校创新搞副业的趣事,一是抓蛤蟆刮蛤蟆油。二是晒土霉素饼。细节不详述了,仅参加了几次。</p><p class="ql-block"> 也在那个时期,红小兵改成了光荣的少先队,我们也唱起了少先队队歌:</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爱祖国,爱人民,</p><p class="ql-block">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之前是否唱过已记不清了。至于少先队队徽也好象没普及起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高考恢复,教育秩序逐渐正规。学校七年级学长春妹姐参加了高中会考,且被录取中专(那时中专分数远超高中),她是恢复高考后,琅玕中学高校第一人。为此,当她离村进城深造时,村民自发组织敲锣打鼓欢送至轮船码头,一时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是小学最后一年,上课比前几年稍严了些,作业也稍多了些。但也仅如此。新来良老师是我们数学老师,年轻认真,思路敏捷,有次上课我与同桌走神做小动作挨了粉笔头,手心还挨了几下,有点痛,这大概是我学习生涯难得一次挨罚了。</p><p class="ql-block"> 待期末考以后,一切意味着小学生涯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想过毕业典礼仪式,也没有老师总结性的告别演讲,一切平淡如水,潺流而过。</p><p class="ql-block"> 初一了,也即六年级,开学时才发现少了几个熟悉面孔,有同学缀学了,对他们而言,学习生涯就此定格,也许成了一生的遗憾,从此稚嫩的肩膀必须挑起生活的重担了。</p><p class="ql-block"> 初一课程开始有英语物理,都是最基础知识。琴老师是我们年轻英语女老师,细心负责,可惜我们都是农村娃,那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辜负了老师一番苦心,以致后来英语始终是我们的弱项。</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小孩子对日本话特别好奇,也许打仗电影看多了。记得班上金明同学,下课后总是叽哩呱啦一通,引来同学阵阵笑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初二(习称七年级),是琅玕中学最后一学年,虽不属于初中毕业,但因为初三在邻村,学习开始有点压力。期间各学科常有镇统一出卷竞赛,最头痛的是英语和政治,虽课后也花了不少时间,但效果始终不佳。碰上图画课上看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或音乐课放松,那是最幸福的事了。好在最后顺利通过了升学考试,也开始了在外求学的路途。</p> <p class="ql-block">  “夜阑人静万籁悠,一盏明灯伴书舟。呕心沥血夜伏案,师德垂范万事留。”(佚名),学校七年,学习固然条件简陋艰辛,然老师们更敬业认真,他们有几十年辛勤教育的长辈,也有学成归来的青年,一脉相承,无怨无悔,我们的每一步成长离不开他们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还记得师母,英语张老师在我初三时,仍为我辅导的情形,师恩难忘。</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挥手而过,有机会重走校园角角落落,教室尚在,但已空旷老旧,已不复往日学生熙攘,老师躬耕身影。而自己也已鬓角泛白,只能遥祝同学事业有成,老师安康幸福。</p> <p class="ql-block">感谢网友视频,揭开一段温馨回忆,如若侵权,请告之即删,</p> <p class="ql-block">易地重建后妙泉书院</p> <p class="ql-block">后记,因篇幅有限,尚有许多记忆无法写尽。随着时间推移,同学们稚气的脸已逐渐模糊,近期,回老家走走,同学相见不相识,不胜唏嘘。记录下学校往事,唤醒一段美好记忆,时隔较久,图片大部分取自网络。</p>

学校

琅玕

老师

同学

英语

长辈

少先队

我们

学习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