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种棉花自纺纱,遗传多年百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纤纤织女老粗布,传统工艺纯棉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的布料基本是自家纺织的老粗布,在我们农村叫“大布”,这种布从棉花到布料不知要经过多少工序,而且颜色单调,除了本色外,可到商店买些颜料自己染,染成篮色或黑色,这些都来之不易。所以,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记得还在上小学时,看着母亲把棉花拿到外面轧花机上去掉棉籽,拿回家请一个弹花的师傅来家里弹成棉絮,接着,把这些棉絮撕成片状,用一根竹竿子把棉絮搓成条形。为了帮母亲减轻工作压力,为了能快点穿到新衣服,这种搓棉条的活,我和弟妹们抢着干。备好料就可以纺纱了,母亲年轻时挺能干的,一天能纺三四两纱,在那泛黄的煤油灯下,经常半夜过后还不想休息。这样,全家几口人的衣服布料,花上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半成品。然后,请来织布师傅,带着织布机,来家里完成最后的工序,盼着过年穿新衣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乡生活条件比较差,衣食住行都很简单,不管是我们身上穿的,还是锅里煮的,还是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这是农村代代相承,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农村有句俗话:“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当然,那时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想跟着拈点喜庆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们的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随时代而变换款式,追求时尚,几平和城里人没有区别。过去那种缝缝补补的事情,已成历史,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话说老粗布,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多处挖掘出相关织机的出土文物,就可证实这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绢、纱、绮、罗、锦等纺织物和绣品,这些证明我国古代西汉初年,就有如此的纺造技朮,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就能纺织老粗布。一直运用到上世纪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手工织布的过程非常复杂,有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个环节。从一朵棉花到织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勤劳动。织布用的工具繁多,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技术活。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早的织布机较简单,是席地而坐的距织机,没有机架,一端经棍系腰上,使用时用足踩另一端经线木棍,便经线张开,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在作投纬引线。提经、引纬、打纬循环操作,这就是较简单的织布方法,也是织布机的始祖。人们在织布生产的实践中,逐步改革创新,成功改造了脚踏提经的斜织机。这种织机有了机架,可以坐着操作,手脚并用,生产率比原始的提高10倍以上,据考证这种织布机早在汉代就已经诞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无梭织机,无梭织机和有梭织机相比,从织物的产量,质量,品种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发展趋势将全面取代有梭织机。</span></p> <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有梭织机还是手摇纺车,都只能作为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载入历史史册;不管是老粗布还是妈妈的一针一线、缝缝补补,也只能作为永恒的记忆,存入脑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字/汤爱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9月7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