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随想

李春江

<p class="ql-block">清湖古镇码头一瞥</p> <p class="ql-block">清湖古镇码头一瞥</p> <p class="ql-block">  采风随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四——十五日,江山作协组织仙霞古道采风活动,我欣然参加。在清湖古码头,望着流淌的江水,遥想当年钱塘江上游江山港的繁荣,观照其现时的落寞。真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发源于浙江的衢州,南源为衢州的江山,因流量大,水出仙霞山脉的百里长峡即成江山港,陆通闽、赣。西源岀自衢州的开化,县境邻赣、皖,但皖象洮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注入一样,皖南的新安江在建德注入钱塘江通浙,皖南人货直接从新安江去杭州,经运河至北方。开化境内华埠通赣,水流至常山成港通赣。江山港常山港流到衢州相汇,江面更宽,为双港口。</p><p class="ql-block">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运征调全国粮食、物资的运输制度,为关系军国第一大事。先由长江、钱塘江之间开挖的运河,再连接淮河、黄河,后延伸运河至海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都是从西到东,且水势不定,秦汉至唐初,长安人口百万之巨,关中无力以供,漕运到长安黄河逆水难行,更因三门峡之梗,漕运不便逼得迁都洛阳。后唐与北宋定都汴京,皆因漕运便利。长安衰败,汴京成为百万人口的东方帝都。钱塘江在浙江境内也是由西南向东,但在全国来看却是由南向北的。钱塘江北通运河,上游的江山港陆接闽粤和江西至南方各省,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水陆转换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汉唐至北宋,江山主要承运福建的贡赋物资如金银、金属制品、贡茶、木材、薪炭、果品、以及海外香药、珠宝等,北宋四大铜钱铸造产地为江西波阳、贵池、九江和福建建瓯。建瓯铸钱与该省贡赋物资运至江山峡口,由漕船顺江而下到杭州转运河运至开封。水陆运输都是武装押运,陆路为运军,水运为漕卒,有总兵一干军官士兵,自福建至峡口沿途都有运军营地,峡口则有漕卒营地和漕船码头、仓库等。南宋定都杭州,江山港最为兴盛。</p><p class="ql-block"> 唐时的长安、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元明清的北京,都呈现过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切繁荣,是依赖每年巨额的漕粮、贡赋以及运河供应支撑的。唐代至北宋时期,以汴河为干线,连接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几大水系的发达的水运网,除元代采用海运,明代朱棣迁都北京,明、清水运网连接海河。频繁的漕运和便利的水路交通,极大的刺激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兴盛。但漕运、运河中断后,许多城市又都陷入萧条、萎缩的境地。“因漕而兴,因漕而衰”。江山港、清湖、峡口、保安、廿八都也曾数度繁荣,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浦公路、浙赣铁路建成通车,江山港航行的多为百里长峡产的木排竹排。七十年代初,峡口水库建成蓄水,江上再无竹木排。</p><p class="ql-block"> 由于漕运带动运河与内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人们的南来北往和货物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北方诸省通过运河经扬州直达杭州,然后溯钱塘江而上到达江山。或从淸湖毛塘登岸,走江玉大道到江西玉山,顺信江而下入鄱阳湖,经长江而达湘、鄂以及南方其他省。或从清湖古镇登岸,走仙霞古道去往福建。去往北方,或从清湖毛塘登船,或从清湖古镇登船。故清湖码头有古镇和毛塘两个码头,在左右岸,相距八华里。货物运输仙霞古道为肩挑,江玉大道采用羊角车,因为运量大,石板路碾出寸把深的辙沟。光绪年间,贺村的一座拱桥压塌后,商户集资在老桥旁重建了一座新桥,立有碑记,此碑现存江山博物馆。近代,江玉大道被浙赣铁路取代,仙霞古道被205国道取代。</p><p class="ql-block"> 清湖古镇码头,曾经商贾云集,帆樯林立。南来北往,官船客船,商船漕船,竹排木排。官员客商,漕卒运军,船工挑夫,熙熙攘攘。至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公路铁路的修建使用,内河航运逐渐萎缩,清湖码头的功能消亡。如今,江水流淌,已无片桨只船。时值七夕,传说七仙女下凡嫁给牛郎,为天庭不容,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银河,让他们夫妻生生分离,牛郎织女仅每年七夕才能鹊桥相会。望着江水汩汩流淌,我忽然想起一段往事:宝廷系根正苗红的满清贵族,努尔哈赤侄子——铁帽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八世孙,隶属满清镶蓝旗。同治七年中进士。光绪年间,他以正二品衔礼部右侍郎,赴福建担任乡试正考官。此次公差途中,在杭州到江山的船上,邂逅一位美丽的江山船女,两心相悦,互生情愫,宝廷遂纳为妾。随宝廷到福建主持乡试,红袖添香,郎情妾意,但不为朝廷所容。宝廷人尚在福建,纳汉女为妾之事已被报往京城。宝廷与爱妾遂在清湖码头诀别,凄凄切切,这边哭哭啼啼,那边失魂落魄。宝廷坐船回京后,无奈上疏皇帝请求自劾,就此罢官赋闲。</p><p class="ql-block"> 行至仙霞关,有黄巢像立于道旁。一些人奉黄巢为古道开山鼻祖,其实大谬。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他的十万大军南下。经江西,转浙江。879年阳春三月,黄巢十万大军还有骡马、辎重,从江山走仙霞古道去福建,沿途将古道狭窄处拓宽修整。绝不是黄巢开辟了仙霞古道。当月,黄巢军队抵达福州,驻扎一个多月后,黄巢于五月率军急匆匆挺进广州了。</p><p class="ql-block"> 仙霞古道由来已久,春秋末期,越国为楚所亡。勾践子孙分两拨南逃,一拨走海路到温州瓯江,居住下来为瓯越。一拨溯钱塘江而上到江山,弃舟走仙霞古道,翻山越岭,至福建建瓯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是为闽越。这支后裔一边生产,一边训练军队,从不懈怠,自闽到浙,沿途设店放眼线,信息畅通。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动静很大。让无奈流落闽地的勾践后裔无诸看到生机,出仙霞岭,入钱塘江,举师北上。居然“以阻(狙)悍称”,令人挺开眼界。后来楚汉相争,无诸再次发力,带兵协助刘邦打项羽。刘邦得天下后,就“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公元前202年,无诸在冶山之麓建造冶城,这是福州作为城市的最早雏形。无诸的闽越自此,每年向朝廷缴纳税赋,进贡财物,络绎不绝,越仙霞岭入钱塘江,经运河送往京都。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拖家带口的八大族人“八大姓”,从动荡不安的中原“衣冠南渡”,经运河转钱塘江一路舟船,抵江山港,走仙霞古道到福建。之后源源不断有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到较少战祸的南方避难,寻求安身之所,到福建的,去广东的,成为“客家人”。 </p><p class="ql-block"> 循着古道前行,有保安铺和念八铺匾额的门楼与牌坊,分别矗立在保安乡和廿八都镇。有文友说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有写到念八铺的章节。很多游人不明白念八铺保安铺的意思。古代的驿道,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旅客稍作休息。古代的驿站,不但是传递公文的“驿传快马”歇夜的地方,也是过往官员歇脚的地方。从宋代开始,比较大的驿站,“急脚快递”改由地方驻军“按站传送”,称为“铺兵”。西北地区常见“十里铺”、“三十里铺”,就是铺兵的驻地。廿八都和保安都是铺兵的驻地,属于古道上比较大的驿站,这是保安铺、念八铺的由来。有铺兵的地方驿站豪华一些,称为驿馆。</p><p class="ql-block"> 古道悠悠,值得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8、18</p> <p class="ql-block">廿八都古镇一瞥</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