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逢春(1913年--1985年)是广州市原36中学教师,黄老师生平热爱棋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在广州市为推广普及围棋活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突出贡献,是广州围棋界的先驱。 <p class="ql-block"> 黄逢春老师原名黄启康,是佛山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的后裔,出身广州富商,在香港长大,他从小爱好体育和棋艺活动,青年时期在来香港的一位福建商人那里学会了下围棋,也是香港的中国象棋高手。1935年曾在香港编著《军棋战术》一书刊行。</p> <p class="ql-block"> 褚石、徐骥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史》于1982年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第四集的105、106页里面就有黄老师与当时到香港的国内象棋名手谢侠逊、周德裕对弈棋局。褚石即褚泳屏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褚泳屏先生任广州棋艺社的秘书。</p> 抗日战争期,黄老师在香港积极参加抗战救护队及运输抗日物资工作,热心资助香港逃难象棋界知名人士,为筹款购买国债支援国家抗日。曾参与策划和主持一次中国象棋大赛,过程见于《广州棋坛六十年史》第四集。 <p class="ql-block"> 1952年,黄老师从港返广州定居,目睹国家建设欣欣向荣,他改名为黄逢春。先后在广州立人会计学校、广州市36中学任教师,仍然积极参加棋类活动,被任命为广州市棋艺研究会理事,笔者从小是老师的邻居,看到老师的思想是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十分无奈,由于积极抗日,被占港日军列入通缉名单,他被迫携家人避难内地,足迹涉及韶关、广西,他四个儿子中的第三个在逃难中不幸幼年夭折。历尽艰辛,抗战胜利后才从汕头回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为了免除侵略威胁,新中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很令他高兴自豪。</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本人与黄老师后人在1991年春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个是二哥汝宏,中间是大哥汝宁,右边是黄老师的小儿子汝平。后排左边高个子是黄老师的孙子黄勤明。</p>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逢春老师已积极投入围棋活动。据《广东地方志.体育卷》载:“建国初,广州较出名的围棋手有孔庆隆、卢作尧、范振邦、邓荷农和黄逢春......1958年广东省棋队成立,设围棋项目,参加集训的棋手有孔庆隆、余文辉、黄汝平和钟锡龙,教练是邓荷农”<div> 照片中前排左起第三、四、五名分别是陈松顺、黄逢春、邓荷农。<br></div> 黄汝平(1941年--2007年)13岁起随父亲学围棋。他于1959年获广州市青年围棋赛冠军,并获1960年广州围棋甲组棋赛亚军、1960年广东省围棋赛季军。<br> 1964年2月,中国围棋协会第一次给国内棋手定段,当年评定的全国最高段位是五段。广东有黄汝平、余文辉被定为职业初段。 这是黄汝平与国际象棋棋手简明基的合影。六十年代初期,简明基常到黄老师家里切磋围棋等棋艺,他很喜欢下黄老师创造的军棋。1964年简明基获国际象棋赛全国冠军。<br> 简明基后来移居香港,改名简怀穗,1971年起多次获香港围棋比赛的冠军。上世纪70年代初,简怀穗创办香港第一家围棋社,为香港围棋的普及推广做出较大贡献。因此被称为“香港围棋教父”。下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简怀穗。<div> 一九九〇年全国三棋全能大赛,每一对选手三种棋同时开局,聂卫平和胡荣华分别为围棋和中国象棋的棋圣,且另两种棋的棋力不俗而被人们看好。但简怀穗原是广东中国象棋甲组棋手,面前下一盘围棋的同时,可以盲下背后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各一盘。他一番奋战摘取桂冠,被誉为“三棋王“。</div> 1959年,在陈毅元帅的倡导下,广州大力开展围棋活动,1962年创办广州(业余)围棋学校,1964年创办广州市围棋协会,孙乐宜副市长任广州市围棋协会主席,从棋协创办起,黄老师就担任市围棋协会副主席,直至1985年逝世。围棋爱好者孙市长积极从北京等地邀请高手来穗执教。市体委等有关单位采取得力措施,黄逢春、邓荷农等多位老师积极努力,使围棋活动在广州得到普及开展和水平提高。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的时间是1959年,黄逢春在广州市文昌南路旧宝华的36中学操场上为学生讲围棋普及课。</p> 讲台上的男学生叫刘文康,后来曾是陈志行的棋友。 <p class="ql-block"> 1962年10月,黄逢春带领广州少儿围棋队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少年儿童围棋赛。照片中左起,分别是黄小虹、赵翰梅、容洵美、黄老师、闵毅、容定行、莫汉昌、古辛才、陈志刚。 </p> <p class="ql-block"> 参赛8位选手当年不仅在学校里向黄老师学围棋,还或多或少地在黄老师家里接受指导,古辛才、莫汉昌、闵毅、容洵美等4人是广州市36中学学生,当时36中学的围棋活动十分活跃。这些小棋手在棋艺上、生活上都得到老师的关心,当年曾在广州市围棋学校任班长的莫汉昌回忆说:”黄老师就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为陈毅元帅为赵翰梅颁奖,赵翰梅获得比赛的女子少年组第三名,黄小虹获得比赛的女子少年组第六名。</p> <p class="ql-block"> 男子儿童组第三名聂卫平;第四名陈志刚。下面这张合影照片陈毅元帅的左手边是他的小棋友聂卫平,右边是陈志刚。陈志刚后来在1977年围棋全国赛获第三名。1982年定为六段。曾长期任广东省棋队领队、省围棋队主教练。</p> 正面合影中,可以看到第二排是女子少年组获奖者,聂卫平后面是赵翰梅,第二排的靠右手边的是黄小虹。获奖选手的名次越高,奖品花瓶越大。 <p class="ql-block"> 比赛后陈毅元帅与参赛的少年儿童围棋赛选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局部照片中前排站立者左起为广州围棋协会干部钟惠华、黄老师、赵翰梅、黄小虹、闵毅、容洵美,其余几位广州队员蹲、坐着。</p> 下图是全体参赛人员回广州后合影。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黄老师在广州市为推广普及围棋活动作出了突出成绩,在流花俱乐部(原中苏友好大厦)召开的广州市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曾生市长为他颁奖。</p>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黄老师和白绳举在这个流花俱乐部见到来广州视察围棋活动的陈毅元帅。当时由孙乐宜副市長作围棋工作汇报。参加人数不少,场面热闹。陈毅元帅还和围棋小棋手下了一盘棋。 与体育先进工作者合影。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妙玲在2014年9月2日《信息时报》一篇文章中说:“我有一次下课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师在讲围棋,我跑过去听,结果一下子就着迷了。当时黄老师就是我们围棋班的老师。他是三十六中的老师,为了提高广州的整体围棋水平,他不惜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跑到好几个学校免费辅导,他自制棋盘和棋子给我们讲棋,还经常把我们这些尖子生带到家里练习,我的棋艺能提高得这么快也是多得他,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我拿到了广州市的冠军。”</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五年级学生黄妙玲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中日女子业余围棋赛。</p><p class="ql-block"> 附图是参赛的几位女棋手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前排左一陈婉瑜、左三是赵翰梅;后排左一是黄妙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全国第二次少儿围棋赛1965年8月在成都举行,图中是参赛全体广州队员途径武汉的合影。后排左起容定行、领队袁兆骥老师、陈志刚、容坚行、陈嘉锐;前排左起黄妙玲、赵翰梅、陆佩玲、陈婉瑜。</p> <p class="ql-block"><br></p> 陆佩玲是36中学生,她获女子少年组第三名,陈婉瑜获女子少年组第四名,陈嘉锐获男子儿童组第四名,学棋才两年的黄妙玲获女子儿童组第四名。黄妙玲后来任广东省围棋少年队主教练。 <div><br></div> 中国电脑围棋宗师陈志行教授原是中山大学的象棋高手。在他所著《电脑围棋小洞天》里说:1960夏,在一次参加广州市教工象棋赛时,象棋赛场旁边有一群小孩在下围棋。陈志行与带队的黄逢春老师攀谈后对围棋产生强烈兴趣,于是放弃象棋,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围棋中去。六十年代动乱期间停课,陈志行更多时间学围棋,有时也到黄老师家里下棋。棋艺日益精进。<br> 陈志行教授1991年退休后从事电脑围棋程序编程工作,他制作的围棋电脑程序《手谈》从1993年起到2002年10月,共10次获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 <p class="ql-block"> 当年黄老师背着装有自编教材的挎包,里边有小棉毡加布条缝成的棋盘和薄绒布棋子,到中小学里义务讲授围棋课,笔者也亲身经历,先在自己学校大操场上听黄老师讲围棋的历史、现状,规则,再每周一次到围棋班小课堂听黄老师讲围棋布局、战术......解死活题,课后他还辅导我们下棋。义务为我们上了一年多的围棋课。于是各小学组织了围棋队进行校间友谊赛,广州很多中小学都有黄老师的足迹,六十年代的围棋活动就是这样在校园里蓬勃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即使在动荡的七十年代初期,黄老师仍坚持在学校开展围棋普及教育,下图照片拍摄于1973年,广州36中老师陈活隆所珍藏。陈老师回忆说,他在1972年到36中学工作,这学校已恢复开展围棋活动,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同学们可以领围棋对弈。七十年代黄老师也曾在学校架起大大的木棋盘在操场上给同学们讲围棋普及课。自己作为体育老师,也曾参与自制围棋棋盘,用硬卡片纸制作棋子供同学们使用。 <p class="ql-block"> 下图照片是1975年9月第三届全运会围棋任裁判工作的黄逢春老师,老师的胸章上隐约可见“裁判员”三个字,背景是苏州园林。</p> 全运会结束后不久,有关部门对围棋重视,组织围棋选手在二沙岛举行广东省围棋集训。下面这张合影里包括有老、中、青、少四代围棋界人士。 他(她)们曾经、甚至仍在为中国的围棋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应该记住他(她)们的名字。 “斋叔”冯国华先生是当今广州业余围棋界的知名人士。他1972年接触围棋,曾聆听黄老师授课,从此持之以恒地积极投身围棋活动,他经常对人说:“我是黄老师的学生”。冯国华退休后参与围棋教学工作,像黄老师那样,努力“种围棋树”。2010年后由他组织创办的红棉围棋队,是广州最活跃,人数最多的围棋群众组织。他主办多届广州围棋节等围棋交流与公益宣传活动,积极弘扬围棋国粹。《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多次报道他的有关事迹。冯国华先生说:“我永远怀念黄逢春老师,以做他的好学生为荣!” 斋叔的业余围棋活动得到退休后的陈志刚(上图)和省围棋队一些棋手的支持。照片拍于2008年广州围棋节活动。 <p class="ql-block"> 红棉业余围棋队的一次活动中,黄妙玲老师进行棋艺指导。</p> <p class="ql-block"> 黄逢春老师对学生们亲切关怀,淳淳善诱,深得学生们爱戴。这群由黄老师当班主任,1960年初中毕业的36中学学生在1966年和老师愉快聚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班的白绳举同学是广州的中学高级教师,他自少跟黄老师学围棋,多次获广州棋赛冠亚军。</p><p class="ql-block"> 1961年起,白绳举以课余时间为中小学生讲授围棋多年,是广州围棋协会的最早成员和多届协会常务理事,黄老师的得力助手。2012年白绳举老师获中国棋协业余五段证书。</p> <p class="ql-block"> 白绳举老师1996年到香港定居。2007年后在香港从事围棋教育工作。</p> <p class="ql-block"> 白绳举老师的弟弟白绳显先生也是黄老师的弟子,1973年获韶关市围棋赛冠军。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多项围棋赛事中获前三名的奖项。白老师兄弟二人与古辛才现在都是香港资深的围棋教师。</p> 古辛才老师在1962年的北京少儿围棋赛中,以一子之差负于聂卫平,容定行在那次比赛中还赢了聂卫平。 黄老师喜爱锻炼身体,经常上白云山。学生们也喜欢与黄老师上白云山。这不但是锻炼、旅游,很多时侯还可以听黄老师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等知识。<div><br></div> 下图是黄老师与黄妙玲(右一)、 陆佩玲(右二)在白云山上。 1974年秋天和36中学的学生们在白云山蒲谷。 <p class="ql-block">黄老师和师母,和孙女黄沄青在白云山。</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退休在家后,对被十年动乱耽误了学习的青少年十分关心,他在家中又义务为青少年讲课,讲英语、古代历史、讲数学、珠算。正如师母所讲:“只要你肯学,佢就肯教。"那时他家里有收录音机,一些英语、古文、历史的课程,他用录音带录下自己的讲课内容,用来播放给不同的学生听。</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于1985年6月底因病逝世,300多位各界人士前来参加送别仪式,仪式结束前,大批黄老师的女学生低声呼喊着“黄老师啊”,悲声哭泣。体现了师生深情,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后来,八十年代已到香港定居的褚泳屏先生先后以笔名在广州一报刊和香港的《天天日报》撰文悼念黄老师。</p> <p class="ql-block"> </p> 对于广州的围棋事业,黄逢春老师在其萌芽,发展阶段都作出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如今中国围棋事业的兴旺已是今非昔比了,陈老总、黄老师“围棋要赶超日本”的期望早已实现,但前辈们的创业事迹我们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