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毕兹卡”是土家族人的自称,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湘西多土家族人,桃源也有。历史上的桃源士家族人经历了些什么?现在的情况如何?本文试图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本人学识见识都有限,文中如有错误,敬请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在我们湘西,在沅水澧水流域,千百年来生活着汉、土、苗、侗、傜、白、回、维吾尔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开发了湘西,书写了这里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新中国诞生以来,他们已如石榴籽一样,紧紧联结在一起。而在这诸多民族中,除汉族外,土家族应该是这里人口较多的民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土家族通常又称“土家人”。他们自称为“毕玆卡”(或称“密基卡”、“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他们称汉族人为“帕卡”,意为“客民”,称苗族为“白卡”,意为“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自称为“毕兹卡”的土家人,其来历也是众说不一的。比较传统的说法是,上古的湘西及武陵山区,生活着许多“南蛮”,其中的“廪君蛮”和“槃瓠蛮”势力较大。土家族人就是他们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土家族的传说讲到,他们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举为巴、樊、晖、相、郑五姓部落的首领,称为“廪君”。廪君率五部落民众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出发,沿夷江(今清江)西行,在盐阳(今盐井寺)遭女盐神阻拦,要强迫与他成亲。廪君杀死女盐神。又东行,到川东(今渝东),新辟领地。廪君死后,化白虎升天。现在居于鄂西、湘北澧水流域的覃、田、向、彭、郑为土家族五大氏族,就自称“廪君种”,视白虎为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土家族源自上古的“槃瓠蛮”,依据主要来自《后汉书》和《搜神记》。《后汉书》之《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高辛帝(帝喾)时,有犬戎族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帝决定访募天下能人,说有能得犬戎之吴将军头者,赏黄金千镒,给封地(有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槃瓠’”。高辛帝下令之后,槃瓠将吴将军首级衒直朝庭。但因”槃瓠”为畜狗,高辛帝却不想履诺。“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随槃瓠)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跡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母后归(朝庭),以状白帝……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此后,槃瓠子孙不断繁衍,“号曰’蛮夷’”。朝庭对待他们“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以獭皮”。他们”名渠帅(首领)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指湘东湘中)、武陵蛮是也”。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所述该事与《后汉书》基本一致,且称“今粱、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两书皆说“槃(盘)瓠”为畜犬,说明“槃(盘)瓠蛮”是以狗为图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武陵蛮是上古”槃瓠蛮”的一支,主要居于湘西湘北,因占有雄、樠、辰、酉、武五条溪水,又称“五溪蛮。”东汉初年,武陵蛮势力特盛,各部推精夫(首领)相单程为“五溪大元帅”,反抗朝庭。东汉武威将军刘尚率万余兵力溯沅水而上讨伐武陵蛮,全军覆没,本人被杀。随后,武陵蛮沿沅水而下,经现在的沅陵、桃源,攻克临沅县城(在今鼎城区斗姆湖镇)。朝庭震惊,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前往征讨,两军相持于今桃源、沅陵境。马援病死于壶头山下。后经双方谈判,武陵蛮招降。但此后,武陵蛮反抗朝庭始终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家考证,宋朝以前,湘西的许多少数民族统称“武陵蛮”、“五溪蛮”。这其中当然包括土家族。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于唐末五代之时。宋以后称土家族为“土人”、“土丁”,或称“土民”、“土蛮”。民国时期,称土家族为“土家”,称当地汉族为“客家”。关于土家族的来历,还有源自贵州乌蛮说。或者说他们是唐末五代时江西人彭瑊率百艺工匠,先落户沅陵莲花池、后到龙山,与当地女子结婚,所生子女即为土家人。有关种种说法,不再赘述。也许“土家族是武陵山区诸多民族融合后形成的单一民族”一说,是较客观真实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土家族,大约有八百三十多万,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但以湘西人口最多。桃源周边沅陵、永定、慈利、石门都有不少的土家族人。桃源号称人口百万,土家族人却只有五千三百多。但我认为,在历史上,土家族人应是桃源占主体地位的民族。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老家是在桃花源,从小在水溪上游龙虎溪边长大。那时,我见到的很多习俗其实是传自土家人的。如某家生了小孩,当天要提一只鸡向媳妇娘家“报喜”,生男孩提公鸡,生女孩提母鸡。第三天,要“打三朝”,丈母娘等亲戚要带着鸡、蛋等前来祝贺。小孩满月,要赈“祝米酒”,丈母娘等亲戚要带着小孩穿的鞋和衣服前来,给小孩“放脚”,正式“穿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 今天的桃源人,喜欢吃腊味菜、酸辣菜、黄豆碾碎后的“和渣”,喜欢喝甜酒,过年要吃糍粑。这些都是土家人的饮食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土家人擅长纺线织布,喜欢穿土布麻布衣服,盖土布麻布被子,尚青蓝色。小时候,我也常看到一些人家用小纺车、木织机纺线织布。织成的土布称“溪布”、“峒布”,土家人也是这么称它的。这些布不会卖,染成青蓝色后就做成了一家人需要的衣服、被子、床单、帎头等衣物。我还记得,有的人家冬天火坑边座桶里坐的那个老人,头上还会缠着头巾。这头巾长的可以绕脑袋几个圈。有的年纪大的女人会穿一件矮领右衽罩衣,青蓝色布,上面绣有花纹。记得有的人家被子上的田心上、有手工绣的花鸟虫鱼等,鲜艳夺目,很美。现在想起来,这些都很有土家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的冬天里,几乎家家都在火坑边度日子。火坑里放着三只脚的铁撑架,上面吊着梭筒钩。那烧水做饭用的铁吊锅和铁炉罐要么搁在撑架上,要么挂在梭桶钩上。坑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火灰里埋着红薯、芋头,或是苞谷,炮熟后香喷喷的。这种过日子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学的土家人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是一个严格“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但我记得,有的人家遇到生病遭凶等不吉利的事,会悄悄的请“老师子”、“落马的”来隔鬼祛邪,禳灾免祸。这“老师子”、“落马的”就是从前土家人相信的“土老师”和“梯玛”。听说桃源现在还有这样的“神人”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哪天你去沅陵借母溪、永定的王家坪游玩,会看到一些土家人寨子里矗立着的一幢幢吊脚楼。它翘檐飞翅,曲廊回旋。这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桃源的一些山区乡镇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的。现在的牛车河镇,有三红、毛坪、汤家溪、殷家桥四个村,仍然建有许多的吊脚楼。这几个村还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现在稍微年长些的人,是可以说出很多桃源人还保留着的土家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这些都无非是在说明,在江西等地以汉族为主的“客民”迁入桃源以前,土家族人不仅是这里的原生居民、主体民族,而且还创造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它也是今天桃源特色地域文化的活水源头。有人会问,今天的桃源人口已近百万,作为这里曾经的主要居民,土家族人口又为什么如此少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知道,在宋元以前,湖南还是“南蛮”之地,远比中原、江浙地区落后。湘西更显落后,虽然生活着苗、土等诸多民族,但他们分布稀散,“十里之地、难寻人家”。那时的苗、土等族,还在刀耕火种,兼事渔猎,又长期遭受土司、土匪、恶霸的欺压,生活维艰,制约了人口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个战乱时期,常德、澧州一带,战祸尤其惨烈,杀戳盈野,十室九空。桃源也是一样。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初顺治一十三年(1655年),全县人口分别只有四万九千二百六十五和四万零八十四。其中还包括汉人、驻军、屯兵和家属,土家人占比无疑很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开发湖南湖北,明清两朝执行“江西填湖广”政策,大批江西等地人口迁来桃源。他们不仅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崇文重教的家风。桃源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人口逐步增长。特别是清初统一中国,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天下安定,轻徭薄赋,桃源人口空前增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全县人口达四十三万三千八百。桃源自此成为湖南人口大县。但这一增长,主要是基于以汉族为主的外地移民的不断迁入与繁衍。那么,难道这一时期,桃源的土家族人口就没有增长吗?答案应该是:“非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康熙四十三年(1707年),清朝在湘西推行“改土归流”,通过设置官学、书院、义学,推动少数民族“儒化”(实为同化),使湘西少数民族社会得到一些进步,人口得到增长。桃源地处沅水下游,连通湘北、湘东、湘中,开发相对较早。唐宋时期,桃源就有学宫、书院,明朝又兴起“义学”,还有不少私塾,传授儒学。属于所谓较“开化之邑”。清朝在湘西推行“改土归流”,兴儒学,影响无疑会及于桃源的土家族人,加快了他们的“儒化”进程。他们乐于学习汉人耕作技术,与汉人通婚,学汉人建宗祠、修家谱、祭孔孟、重伦理、讲忠孝节义,有钱人家还送子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桃源土家族人与汉人日趋“同化”(实为“汉化”)。一些土家族人还改称自己的身份为汉族,官方在户籍册上,也将他们由“土籍”改为“汉籍”。这才是导致桃源至今土家族在籍人口不多的历史原因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笔者了解,现在桃源与沅陵、永定、慈利交界的村落,有些人家虽然是汉族,但他们仍然称自己是土家人。他们也保留着很多的土家习俗。笔者老家所在的桃花源镇金盘、崇义等村,至今还有刘、李、舒等姓氏的人称自己是本地“土人”。他们其实就是本地土家先人的直系后裔。笔者一直认为,今天的桃源人,身上流淌的血液,既有来自于江西等地先人的,也有来自世居于此的土家先人的。他们是今天桃源人的共同祖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的桃源,早已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共同家园,他们也早已融合成一个紧密相联的共同体。</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槃(盘)瓠</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廪君</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人的图腾白虎</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土家汉子和女人</p> <p class="ql-block">土家织锦(西兰卡普)</p> <p class="ql-block">土家人的火坑</p> <p class="ql-block">士家人打糍粑</p> <p class="ql-block"><b>(注:文中图片来自百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魏启新</b></p><p class="ql-block"><b> 二0二一年九月六日夜于桃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