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话前絮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身处信息爆炸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无聊”一词挂在嘴边,显得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呈现的是一种不怎么积极的情绪状态。而青少年由于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自主发展兴趣的空间过小,无聊的倾向和程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无聊的内涵及青少年无聊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聊又称为无聊症候群或无聊综合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因个体对当前活动缺乏兴趣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是个人或团体因生活和活动缺少意义而诱发的消极情绪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研究中倾向于将无聊界定为因外部刺激的低感知和内生兴趣的匮乏,导致心理需求难以充分满足时所体验到的空虚、茫然、无趣、厌倦、烦闷等不愉悦的复合情绪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注意的是,无聊并非一味地空虚低落,它同样存在着唤起性,即无聊个体的唤醒水平可能是动态变化的。某种意义上,无聊也有积极一面,如有助于自我反思、预警和保护作用以及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青少年无聊现象, 先前有调查发现,12~19 岁青少年群体中有51% 回答“很容易感到无聊”,而青春期的学生,约有91%~98% 的人在某个时候经历过无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心理健康视角探讨发现无聊不仅与焦虑、抑郁、压力、自杀意念等内化问题存在密切关系,还与手机依赖、情绪化进食、认知失败行为、攻击、自杀等外化问题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可怕的是,研究发现,无聊竟然是人类“折寿”的重要因素,与感觉充实的人相比,倍感无聊的人因心脏病或中风致死的风险高出2.5 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和青少年的无聊现象,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心理效应并给予及时疏导,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心理健康视角来看,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无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根据您的研究,青少年无聊有哪些表现形式和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少年无聊表现为多种形式,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归为两大类:一般型无聊和特定型无聊。一般型无聊又称为无聊倾向,用来表示对无聊的易感程度,指相对持久的无聊情绪反应和行为风格,是一种心境,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弥散性和稳定性,反映的是青少年对生活本身感到无聊。特定型无聊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无聊体验,存在多种亚类别,与青少年有关的主要有学习无聊、休闲无聊、闲暇无聊和关系无聊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以上分类外,按照效价和唤醒度又可分为无谓型无聊、神游型无聊、找事型无聊、聒噪型无聊以及无感型无聊。其中无感型无聊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无聊形式,约有36% 的受测学生会体验到这种无聊。该类无聊进一步发展,往往会使青少年产生倦怠感,进而恶化为抑郁感,因而是产生消极影响最大的一种无聊类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少年无聊的特点可以从表现特征和发展特征来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表现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经常觉得没意思,心理空虚,不清楚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希望结交朋友,但关系一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自我中心化严重, 经常有抱怨和消极言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缺乏责任感和从事活动的激情或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物质渴求感强烈,着迷于感官刺激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自信心不足,常因主观因素拒绝成人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投机取巧, 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 精神生活乏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行为方式简单或退化,话题常与性和暴力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 对自身缺乏洞察力, 常有无力感, 成长停滞在童年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The End</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的无聊水平呈现出整体上升的一种态势。青少年无聊本身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能够对其自我、情绪、学业、人际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的其他要素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形成了心理健康的消极情绪辐射效应,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来讲,无聊会对青少年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我</span>”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无聊能够扰乱青少年的自我调控系统,降低其意志控制水平及自我控制能力;无聊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令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下降;无聊情绪的弥漫甚至降低青少年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使其思维变得呆板而迟钝,因而在学习和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失败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聊与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健康的常见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无聊水平越高的青少年,越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无聊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产生影响。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无聊会导致其学业适应不良,较为典型的是引发学业拖延行为,以及引发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出现,进而导致逃学和辍学。而学业适应不良又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恶化产生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聊更会对青少年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际关系</span>”产生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发现,无聊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不仅脾气暴躁、易发怒、敌意心重、好冲动,还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等多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从而威胁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聊还能影响青少年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社会适应</span>”。无聊会催生一系列的非适应性行为,无聊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存在两类较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一类是行为上瘾,如网络成瘾、手机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社交媒体成瘾等;另一类是物质使用,如对毒品、烟酒等物质使用的明显偏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青少年无聊对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容小觑,更不容忽视。</p><p class="ql-block"><br></p> 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