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老干部 致敬大师季羡林 坚定文化自信心

天昊

在著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9月2日,市老年老干部书画两会及市直四个分会的30名骨干会员,在市两会会长王呈祥、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田茂春、副会长兼市直四分会会长徐和平带领下,前往临清市季羡林纪念馆瞻仰学习,受到馆方领导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br> 在纪念馆内,大家跟随着该馆讲解员娴熟悦耳的介绍,逐渐看清大师生命活动的轨迹,对他不平凡的一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山东临清的一个农村少年,从济南中学毕业后同时考上了清华、北大两所大学,最后选择到清华深造,然后有幸被推选为交流生去德国留学。十年铸剑,学成归来。河东河西位挪移,再入北大成导师。从此,他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无悔的奉献给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东方奇迹:他广泛涉列印度古代语言,佛教史,吐火罗语言,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东方文化,保存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散文创作等多个领域,都创造了学界公认的辉煌成就;他精通12种语言;他奉献了1100万字的学术专著,110万字的文学散文;他把个人遗产全部捐献国家,其中一幅苏东坡的真迹《御书颂》就价值数亿元。他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愧是人类灵魂的高级工程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准标杆,文人学者的光辉榜样。<br> 作为瞻仰学习者,我们大家为有这样一位国宝老乡,深感骄傲和自豪。在高山仰止,无限崇敬的同时,一致表示:要学习季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身正气,坚定信念的精神;终生学习,坚持到底的精神;平凡朴实,低调谦虚的精神。在老年老干部书画领域认真扎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积极贡献! 附:季羡林简介<div>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其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br>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他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br>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br><br></div> 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大厅 季羡林先生晚年照 认真参观、细心听取讲解 认真参观、细心听取讲解 认真参观、细心听取讲解 认真参观、细心听取讲解 在季羡林先生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