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一场酒会引发“焚书”,一群骗子引发“坑儒”;权臣弄国改变帝国命运,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公子扶苏任人摆布,迂腐难堪重任命不保;修长城、建公路、打匈奴、征岭南,建宫修陵,百姓苦,终致传之万世成泡影。有趣的秦朝故事都在陆原老师这里。</i></p><p class="ql-block"><i>(本文根据陆老师讲稿和录音整理,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i></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晚上好!</p><p class="ql-block">先试试声音,今天下了一天雨,先读一首雨词。</p><p class="ql-block">《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读“烟”),白浪滔天。</p><p class="ql-block">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p><p class="ql-block">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2021年9月4日20:00,我们继续讲秦始皇系列故事之六《蜀山兀,阿房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碣石山上名人多</b></h1> <p class="ql-block">上次我们讲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巡游四方,他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创建的帝国。</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九年,开始了第三次巡视,又去了芝罘(读"府",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再次刻石记功;还去了琅琊,然后从上党郡返回咸阳。这次出巡呢,在出发的路上,秦始皇路过河南阳武县的时候,在博浪沙遇到了袭击,这次袭击是张良主谋策划的。秦始皇派人大肆搜捕,但是没有抓到刺客。</p> <p class="ql-block">《史记•留侯世家》记述,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相国,辅佐了韩国的五位国君,所以被称为“五世相韩”。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还年轻,没有做过官。张良散尽家财,组织自家300名仆人,抗击秦国。张良重金聘请一位大力士,此人能够投掷120斤重的大铁锤,放在现代一定是奥运会冠军级别的运动员。在古代,链球、标枪都是投掷用的武器,标枪也叫投枪,掷铅球其实就是掷炮弹,早期大炮用的是实心炮弹,大铁球、大铅球。</p><p class="ql-block">在博浪沙,秦始皇车队经过的路旁,大力士向秦始皇的马车投掷了铁锤,结果误中副车。</p> 在古代,大人物出门时都有副车,就是同款的备用车。《史记.索隐》说,汉朝的天子出门,有36辆副车。副车,就是用于防止暗杀的,提供更大的安全系数,减少被击中的概率;当然也是防止万一马车坏了用来替补的。<br>我们去过北京故宫乾清宫,明朝嘉靖皇帝居住的时候,楼上楼下总共有27个龙床,龙床外面都挂着丝绸的帐幕,刺客来了也不知道皇帝在哪个龙床里面,要是一个一个的去找就消耗了时间,就可能被发现,这样保卫人员就来得及抓住刺客。这也是防刺客的用意。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二年,他第四次巡视,来到了碣石山,所以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秦皇岛。后来的汉武帝、曹操,还有唐太宗也都来过碣石山,所以说“碣石山上名人多”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也是一个有文化的皇帝,他喜欢学习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搜集了很多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在碣石山写了一首诗,叫《春日观海》:</p><p class="ql-block">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p><p class="ql-block">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p><p class="ql-block">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p><p class="ql-block">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p><p class="ql-block">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p><p class="ql-block">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p><p class="ql-block">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p><p class="ql-block">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p><p class="ql-block">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p><p class="ql-block">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p> 曹操也到过这个地方,他也写了一首诗,叫《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刚才我读的毛主席的北戴河词说,东临碣石有遗篇,是谁遗留的诗篇呢,就是曹操。<br>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这样说的:<br>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r>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r>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r>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r>日月之行,若出其中。<br>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r>幸甚至哉,歌以咏志。<br>可见这个地方很重要,很多大人物都来过这里,并且留下了诗篇。 <p class="ql-block">碣石山以北,是辽西走廊,西面是山地,东面是海岸,其间的狭长地带宽度8公里至10公里,长度180公里,是连接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燕国的长城线在这里设置了关口,明朝在这里建造了山海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到这儿一看,这个地方地形太险要了,就派人破坏了碣石山附近的燕国关口城郭,打通了堤岸的防御工程,防止有对秦国不满的势力利用这里的地形和防御工事造反。</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还是按照老规矩,刻石记功,其中就提到了破坏拆毁防御设施这件事:</p><p class="ql-block">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p><p class="ql-block">堕(同隳,读“挥”)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p><p class="ql-block">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p><p class="ql-block">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p><p class="ql-block">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刻石记功的文章里就说到,拆毁了原来的城墙、官房,把那些险要的地方都推平了,防止以后有割据势力反抗朝廷,利用这些地形造反。</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长生不死仙药和焚书的起因</h1>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咱们先说焚书的起因。<br>碣石山,以前是燕国的地方,又处于海岸,秦始皇在这里见到了方士燕人卢生。古时候说卢生就是卢先生的意思,张生就是张先生的意思。方士,就是掌握秘方的人士。这种所谓的秘方,就是能够找到仙人和长生不死秘诀和仙药的方法。这种方士多为沿海之人,他们都编瞎话说仙人以及仙药远在海外,因为如果他们说是在陆地,很容易被秦始皇派人验证和揭穿。那个时候人们不具备探索远海的能力,方士谎称仙人在海外不容易被揭穿,而且更有神秘感。<br>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嘛,所以他相信有神仙有海外,于是就派卢生出海寻找仙人,派遣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离开碣石山后,又去巡视北方,从现在陕北的上郡返回咸阳。等他回到咸阳后,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那个卢生就追到咸阳来,向秦始皇报告说:这次我没有找到仙草仙药,因为这些都不是很容易得到的,但是仙人托我带给你一句话,是一句告诫,说:“亡秦者胡也”。也就是说,能够灭亡秦国的那个人,是“胡”,胡是什么人呢?古代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叫做胡人,有一种说法说这些人的外貌特征就是长着大胡子,所以叫胡人。胡人当然也分很多种,当时在北方势力最大、最猖獗的就是匈奴。</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认为这个提示很有价值,北方的匈奴经常往南边来侵略,于是秦始皇就派遣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p><p class="ql-block">《史记》并没有说这个“胡”,就是秦始皇的儿子二世皇帝胡亥,但《史记•集解》引用东汉郑玄的说法,说这个“胡”其实就是胡亥。我认为这就是给秦始皇抹黑,因为秦很快亡国了,就有各种人给他抹黑。</p> <p class="ql-block">蒙恬打跑了匈奴以后,就开始修筑长城,把以前战国时期七雄并列时代,北方与匈奴相邻的秦国、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成为一体,并且两端都有延长。</p> <p class="ql-block">那么秦始皇回到咸阳后,就举办了一次宴会,有博士70人敬酒祝寿。之前我们也提到过秦始皇遇到了事情,就向博士官咨询,比如他说统一天下不当国王了,要起一个更好的名称时,这个任务也曾经交给博士官们讨论。这些博士官都是些有学问的人、有知识的人。</p><p class="ql-block">其中,就有一个仆射官(仆射,读音“葡业”)周青臣就来致辞说:此前秦国“地不过千里,幸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这些话就是歌功颂德的,与刻石记功的碑文差不多,看来是当时的标准的颂歌,秦始皇听了很是满意。</p> 另有一名博士,原本是齐国人,他叫淳于越,则上前致辞说:我听说以前的商朝、周朝都能够延续1000多年的统治(其实这是夸张了,没那么长),这主要在于当时的国王都把自家子弟,还有功臣都封为了诸侯,各给一块地方,来拱卫朝廷,现在你当了皇帝,而你家的子弟都没有封侯封王,都和普通人一样,这样就很不安全哪!没有亲属来拱卫你,将来一旦出现了三家分晋那种事情,齐国由田家取代了原来姜太公姜家做国王这种事情,都没有你的亲属子侄来拱卫朝廷,这样很不妙。还说,做事情要效法古人才能长久,如果不效法古人还想让你的帝国长久,这是做不到的。 于是这场酒会就变成了讨论会,秦始皇就让群臣讨论。<br>我们知道,秦开国之初,李斯就说不能再封侯封王了,因为将来这些人亲属关系淡漠,以后你争我夺互相打仗,他们根本就起不到拱卫朝廷的作用,而是埋下了战争的祸根,所以李斯反对这种说法。<br>丞相李斯就说了,像淳于越这种人,张口就说商朝、周朝,说的都是以前的事,以前的经验怎么能够用到现在呢?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应该全国只有一个法令,而不能用各种学者他所学的古代的知识、用古代的事例来否定现在,这叫祸乱百姓,动摇人心。因此,李斯就说,这就是天下大乱的祸根所在,以后就不应该再保留那些古代的学说,让这些人利用古代的事例来否定现在,所以要禁书。 <p class="ql-block">禁什么书呢?原来七雄并列的时候,七国都有自己的历史,李斯就说,除了秦国的历史保留,其他各国的历史通通烧掉,不许保留了。只有博士官才能够拥有的过去的一些书、民间的各种书,主要指的是《诗经》《尚书》,还有百家语(就是诸子百家的那些书)都不能有了。</p><p class="ql-block">凡是拥有这种书的人,令到30日内(因为天下太大,有的地方远,有的地方近,没办法规定统一时间,他就是说具体到每个郡、每个县,禁书令到你那开始30天之内)都要把书交出来,然后杀掉;如果有再聚众讲学讲这些禁书的就要杀掉,有知情不报的人也要判罪。除了当时认为有用的书,比如说医药、种树和算卦的书可以保留,其他的书都不许有了。如果有愿意学法令的人,要拜官员为老师,向官员学习法令,也就是说要学习现在的秦朝的法令,而不能再学习以前的各种学问了。</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说,好,就这么办!就批准了李斯的建议。</p> 这就是焚书事件,焚毁的、收缴的、禁止传播的,主要是诗书、百家语就是《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这就是焚书事件,收缴、焚毁、禁止传播的主要是《诗经》、《尚书》、诸子百家之书。这些著作和学说都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宣扬尧舜禅让传承和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的,与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度、中央集权管理、皇权传至万世的治国理念是相悖的。 <p class="ql-block">其实,古代所谓三皇五帝,尧舜禹三代的制度,未必真的如此理想,很大程度是出于儒家的美化。儒家一定程度上是编造了古代的一些美好传说,来证实自己的理想。古人就说过,舜帝把帝位传给了禹,他自己就到南方的九嶷山去巡视,并且死在了九嶷山,然后他的两个妃子还在那儿哭,最后也哭死了。古代就有学者说,这像是一个和平让位的前任帝王所做的事吗?这分明是被人夺权了,被人赶到了南方,因为在古代,南方是很偏远的,气候潮湿不宜居的地方。所以,在古代就有人对儒家描写的美好历史有质疑,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书没有传下来的,古人读过其他的书,觉得和儒家说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因此,李斯就说这是“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意思是说,这些人一贯都是引经据典,引用一些古代的事例来反对现在。其实,李斯的判断是准确的,认为这是六国残余的失意群体对于秦灭六国,导致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而发泄的不满。所以,就干脆烧你的书,禁止你传播,禁止你讲学。这就是为了维持统治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开疆拓土不是征发了大量的人员去戍守边疆嘛,其中很多人是被判罪的刑徒。对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认为,现在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还没有完全服从于秦朝的统治,学者们都是念孔子的书,现在你皇上使用严刑酷法,谁犯罪了就判谁的刑或者杀掉,这样不好,不利于天下安定。</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一看,自己的儿子居然和自己不是一个观点,很生气,就把公子扶苏发配到北方上郡(就是现在陕北),去做了蒙恬30万大军的监军。</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扶苏是被儒家那些人忽悠傻了,为什么呢?后来,秦始皇临死的时候,他指定扶苏来给自己举办葬礼,然后让扶苏来承袭皇位,可是赵高伙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迫扶苏自杀,将军蒙恬劝告扶苏说,皇帝派你监军30万人,这是重大的任务,你怎么可以仅凭远方来的使者,你也不认识,就凭他拿着的一件书信,说是秦始皇给你的信让你自杀,你就自杀呢?你至少要核实一下真假,问一问皇帝,到底为什么让你自杀?问清楚了再去死也不晚啊?可是扶苏却说,父皇赐死,不可以找借口延迟自己的生命,应该立即执行,立即自杀,这才叫孝顺。你倒是孝顺了,但是你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吗?</p> 在我看来,秦始皇之前没有立扶苏做太子,只是临死的时候才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是有道理的。扶苏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你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想要了,自己都不想活了,你能够实现秦始皇的理想,传之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吗?这是不可能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坑儒,坑杀的并不是儒</h1> 那个方士,燕人卢生游说秦始皇,说我们为皇上寻找灵芝仙药,很难找到,是因为大环境不对。仙家的秘方讲过,帝王应该隐秘自己的行踪,避开恶鬼,真人才能到来。真人,是遇水不会浸湿,遇火不会燃烧,行走在云端,寿命与天地同在的神仙。皇上你居住的地方,不要让群臣知道,真人才会降临,给你带来不死的仙药。<br>古代有句话叫“君子可欺以其方”,就是说,即便是聪明人、有知识的人,你要想骗他,得顺着他的思路去骗,他才能够接受。古代春秋时期有一位官员,某天有人给他送了一条很大很漂亮的活鱼。这位官员他不忍心吃掉这条鱼,就让自己的仆人把鱼拿去放生。仆人就把这条鱼拿回家炖着吃了。仆人还笑话他说,这人真傻,这么好的一条鱼,你怎么让我让它放生呢?你不吃我吃,吃完以后等到见了这个官员,问他说放生了没有啊,放生了怎么样呢?仆人就忽悠他说,我把鱼放在水里,它摇头摆尾很愉快地就游走了,结果这位官员听了就很高兴。这就是说,你顺着他去说,他就信了。 所以,卢生这一顿忽悠,秦始皇就真的信了。秦始皇听了以后,无限向往的说,我太羡慕真人了,我就想当真人,从此以后我不再自称为朕了,我要自称为真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以后再说话,他会说真人如何如何,他自称为“真人”,这就是后世神仙被称为真人,被说成是腾云驾雾在天上行走的源头。<br>卢生就是个大忽悠,他领了秦始皇的钱财,领着秦始皇给的任务,去找神仙,找仙草仙药、长生不老之术,他不可能找到嘛。找不到他就得找借口啊,他说皇帝不能见群臣,不能见外人,因为这些人里隐藏着恶鬼,真人就不会露面啦。<br>他出的主意就是让秦始皇不见外人,不见官员,不见大臣,他本来以为秦始皇是皇帝,你不可能做到啊,你如果做不到,那就不怪我了,你找不着仙人就不是我的过错啦。可是他没想到秦始皇求仙心切,还真的就做到了。 秦始皇就传令说,咸阳周边200里范围内所有的宫殿都要用复道和甬道连通。甬道,就是道路两边造上墙围挡,不让别人看见;复道,不仅道路两边有墙,上边还有屋顶,屋顶上也可以行走。秦始皇往来各地的宫殿(他不是老在一个地方住着了),他就在甬道和复到里边行走,不让别人看见,他到哪儿去了,不让别人知道他这几天住在哪座宫殿里边,凡是有泄露他行踪的人都要处死。各衙门官员也不许跟着秦始皇,而都到咸阳宫去等着,秦始皇到那儿去发布命令,去讨论问题。<br>有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这个宫殿在山上),他就远远地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队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气势很大,秦始皇很不高兴,就说了几句话,说丞相的气势太大了,派头儿太大了,他不高兴。过了几天,他又看见李斯的车队了,发现车队的规模小多了,秦始皇就明白了,一定是我身边的人把我不满意的消息泄露给了李斯,肯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了,于是就查,但是没有人承认。秦始皇很残暴,他说既然都不承认,就把那天在我身边伺候的人全都杀死。 <p class="ql-block">这件事后,卢生就和其他一些方士私下议论秦始皇,他说秦始皇不是个好皇帝,他刚愎自用,自大,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并且他不信任博士,也不信任官员,他只重用那些狱吏,就是抓人杀人的那些人;他以杀人为乐,丞相、大臣都相当于一些个办事员,只能够给他办事,不许提意见。说秦始皇贪恋权势,他每天要亲自批阅120斤重的奏章,不批阅完了就不休息,说秦始皇这样的人不值得咱们为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p><p class="ql-block">然后卢生还有侯生这些人就跑了,这些人很坏,他骗了钱财,找不着什么神仙和仙药,还倒打一耙,说秦始皇不是个好皇帝,不值得给他找仙药,还跑了。</p> 秦始皇听了大怒,说我之前收缴禁止的那些书都是没有用的书,我并不是把所有的书都烧了,比如说医药的书,种树的书,我还是保留的嘛,他说我不信方士博士的话,我保留了博士啊,有事儿我还问博士呢。还说,我对这些方士的待遇也很好啊,之前有个叫韩中的就逃跑了,还有那个徐巿拿了我大量钱财,答应我去找海外的仙山,这都好几年了,也没有回信。我对卢生待遇也非常好啊,赏赐也非常多呀,他反而在背后诽谤我,这些人太坏了!<br>秦始皇就下令把这些方士都抓起来审问,看他们是不是妖言惑众,祸乱黔首,然后总共抓了460多人,把他们坑杀于咸阳,并且布告天下,告诫他人。 其实,被坑杀的这些人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就是一群骗子。他们骗了秦始皇,骗了大量的钱财,知道没有仙人也找不到仙人,找不到长生不死之药,没有办法交差骗不下去了,只能就逃跑了。他们为了掩盖自己诈骗失败的丑行还故意攻击秦始皇,说秦始皇不是好皇帝,所以惹怒了秦始皇,把他们都坑杀了。<br>什么叫坑杀呢?很多解释历史的人说,坑杀就是挖坑活埋,我认为不应该是挖坑活埋。比如说秦国和赵国打仗,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军人40余万,有那个时间挖坑吗?有那么多绳索绑人吗?坑杀,很可能是驱赶战俘至山谷的低洼地,不容易逃跑和反抗,秦军居高临下,打死了战俘,就地掩埋了。不过关于坑杀,古书上提起的次数太多了,所以一直到现在还留下一个词,叫“坑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h1> <p class="ql-block">这是贾谊的《过秦论》里说的秦国为什么亡国的结论。</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做了许多大事:</p><p class="ql-block">秦始皇27年,开始修筑咸阳通往南北各地的驰道。</p><p class="ql-block">秦始皇32年,在碣石山一带破坏了燕国原来的城墙官房险阻,还派蒙恬带领30万人去攻打匈奴。</p><p class="ql-block">秦始皇33年,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江和珠江的上游,派了50万人去攻略岭南,又开创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p><p class="ql-block">秦始皇35年,修筑了从咸阳到北方九原(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市附近)一条直到。直到,虽然不是笔直的,但是也很少绕路和拐弯,基本上是由咸阳直通九原的大道,并且是削平了山头,填平了山谷造的道路。这些工程都是巨大的工程。</p> 古代以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意为“全都是”,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无论以水定位,以山定位,全都是阳位,所以称为咸阳。<br>秦始皇35年,他认为咸阳人太多了,之前留下的咸阳宫殿太小,不够住了,气势也不够了,他要再找个好地方。秦朝之前是周朝,周文王的京城叫丰京,周武王的京城叫镐京,两京之间是帝王建筑的宝地。所以,他就在渭水南岸叫上林苑的地方,就是以前是皇帝打猎的地方,开始营造新的宫殿,叫朝宫。朝宫就是上朝举行典礼接见大臣的典礼性质的宫殿,而不是用于居住的寝宫。 首先营建了前殿阿房宫。阿房宫的读音是“阿旁宫”,“阿”读音“鹅”的一声,是阿谀奉承的阿,“阿”是靠近的意思,“房”是“近旁”的意思。阿房宫,以位置靠近咸阳的近旁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这意思就是说,旁宫还没有建成,临时叫阿旁宫,就是离着咸阳很近,所以叫阿房宫,原计划等建成以后另外选择一个好听的名字,给它正式命名,阿房宫只是一个临时的名称。由于秦朝亡国了,阿房宫还没有正式造好,原计划造好后再起个正式的好听的吉祥的名字,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就一直叫阿房宫。怎么样?没有听说过吧?<br>我查阅网上,对于阿房宫名称的意思,居然被猜测有五种之多。其实标准答案就写在《史记》里边,司马迁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公布了答案。 这种建造时期有个临时的名字,建好以后再起正式名字这种事例现在也是有的。1958年北京营建十大工程的时候,当时对于人民大会堂的功能要求是应该容纳1万人在里边儿开会,根据这个功能,工程项目起初就叫“万人大礼堂”,这是它的特征,要能容纳万人开会。等到完工以后,由毛主席正式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命名之前,它就叫万人大礼堂。阿房宫也是这个意思。<br>阿房宫是在秦始皇35年开工的,他还只是一座前殿,还有后续工程都没开始建呢,前殿也没有正式建完。两年之后,秦始皇37年,秦始皇就死了。再往后,二世皇帝胡亥三年亡国了,所以阿房宫一直没有正式建成,也就没有正式的名称。<br>《史记.秦始皇本纪》说,阿旁宫前殿,东西宽500步,南北进深50丈,殿上可以坐万人,这也是个万人大礼堂了。屋顶之下,大殿内部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殿前有大道,直抵终南山。终南山是秦岭的主峰,以终南山的山峰作为宫门口的两阙。我们讲过在古代,大门口两边都各有一个高大的立柱,有时候不仅是立柱,有点像一个楼房的样子,这个叫做“阙”。北京故宫午门前边也伸出来两个高楼,也叫“宫阙”。 <p class="ql-block">阿房宫以终南山的山峰作为宫阙,北门有复道和桥梁跨过渭水,直通咸阳。当时说,北岸的咸阳宫就像是北极星,阿房宫的复道和桥梁跨越了渭水,象征着天上的阁道星,桥梁上面有复道(就类似于廊桥了,秦始皇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过桥嘛),他认为渭水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座桥梁就是天上的阁道星,把人间都打造了成了天上的星座了。</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时期,在关中有300座宫殿,在关外还有400余座宫殿,在海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有个朐县(读音“渠县”),渠县旁边有个朐山,朐山上也立起了大石头,作为秦国的东大门。砍伐蜀地和楚地的木材,运到阿房宫的工地。所以,杜牧的《阿房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p> 《史记》说,营建阿房宫和骊山的秦始皇皇陵,使用了刑徒70余万人。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全部是刑徒,其中必然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官员、工程技术人员。按71万人的比例,正常工程人员至少也得有一二十万人吧,用这么多人来造工程。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帝国,还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和直到;打击匈奴发兵30万到北方;攻略岭南又发兵和各色人等50万人。秦还到处去拆毁原来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各种关隘、险阻、防御工事,这些事情都是巩固秦帝国的措施。为了彰显国威,他想造一个气势庞大的皇宫,作为帝王的立场来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算是很有必要建造的工程,也应该张弛有度,应该分期分批,应该量力而行。 <p class="ql-block">还有灭亡了六国,剥夺了大量的六国旧王族、旧贵族、旧官僚的利益,这必然引起大量人员的不满。但是怎样去化解矛盾,怎样消解不满,怎样防止他们造反反抗,仅靠暴力镇压并不是上策。秦灭六国固然是给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可是在秦国崛起之前,各国互相攻杀,互相争夺,互相抢利益,互相抢地盘,同样也是打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号称有800诸侯,800诸侯都哪儿去了?怎么到了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七雄并列呢?别人可以吞并了793个诸侯,800诸侯就剩下七家了,秦始皇吞并了六个诸侯,怎么就不行呢?可见战争自古就有,比如说楚国最开始只是子爵级的一个小国,他趁着天高皇帝远的优势,吞并了江汉地区的大量小国,很多小国还是周天子的本家亲属姓姬的人呢,都被他吞并了。</p> 春秋时期,楚国开始发展强大,开始向北争夺中原的地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宋国。宋国的国都在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市,楚国北上中原扩张地盘,首先就要打通交通要道,就要拿下宋国。他多次发兵包围宋国的国都,发动了连续好几年的战争,导致城里边“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读“窜”),就是说城里没饭吃了,到最后就互相换孩子吃。<br>“易子而食”就是换孩子,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别人换着吃,但是把杀了孩子还午煮熟了吃啊,可城里都没有柴火了,能拆的房子也拆完了,没有柴火煮不了肉,怎么办呢?拿人的骨头当柴烧,这就叫“析骸而爨”,把骨头剔出来,砸碎了当柴火烧。这个时候可不是秦国在侵略他们。<div>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是靠武力征服的,但是灭亡六国以后,不再有各国之间的战争了,客观说,如果真的不再打仗、与民休息,让人民做到“黔首大安”,那是很好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七国之间的战争了,可是各种矛盾依然存在。秦始皇是以武力和诈术平定的天下,他迷信武力诈术,比如李斯给他出的主意,去拿钱财收买各国的官员,让他们暗中出卖本国人,迫害本国忠臣良将为秦国服务,这就叫诈术。</div>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迷信武力,凡是不符的就杀就判刑,正好让他们去干活,去建阿房宫、秦始皇陵,去打匈奴,去征服岭南,让他们到前线去当炮灰。</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做的事,我认为有些是合理的、必要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必要的。就算是合理的、必要的,比如建长城、建快速公路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你也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办、一起办,要办的事情太多太急了,因此使得人民就没有了活路,人民太痛苦了,活不下去了就会反抗,就会造反。</p><p class="ql-block">此外,秦始皇一方面说要把他的皇位传到二世、三世,直至万世,永远传下去,可同时他又不想死,他相信自己只要找到了神仙,找到了仙药自己就永远活着。所以,秦始皇没有指定太子,没有选好接班人,他想不到自己才50岁就真的要死了。他临死的时候,才派人送一封信给远在北方边关的长子扶苏,让扶苏到咸阳来给自己办理丧事,意思是办完丧事,扶苏就能当皇帝了,可是又没有明说。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赵高和李斯篡改了他的遗诏,逼迫扶苏自杀,让他的小儿子胡亥当了皇帝。</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原来想的是传之万世,却没想到二世而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p class="ql-block">朋友们,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再见!</p><p class="ql-block">下集我们讲“今年祖龙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