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夏日话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文/编/草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夏日里,只要行走在有树的地方,耳边总能听见吱—喳—的蝉(我们常常叫它知了)叫声,此起彼伏。来北美后,发现知了的叫声与以前听的不大一样,但只闻其声,却并未见其身。今天早上在公园走步,突然发现了一只正在大道上爬行的知了,马上抓起来看个究竟。这是只雄性蝉,因为捏一下它,它就会叫。个头比我小时候知道的知了要小一点,背上并不是全黑的,在背和腹之间,两边各有一块白色的斑点。整个腹面全是白色的,六条绿色的腿。这也与以前在国内见过的不太一样。放在手掌上,让它慢慢的爬来爬去,带刺的小脚挠着我的手心,痒痒的,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这样的感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道知了,还是我随家人到徐州以后的事儿,每到夏天,从傍晚开始,大院的孩子们就会手拿电筒,工具和罐子,出去挖知了的若虫,我们叫它“知了猴”,徐州人叫它“跌蝼龟”,它们是一道美味。整只洗净,用盐腌渍一下,再油炸或者油煎,又香又好吃。有些人真的具有“火眼金睛”,可以“明察秋毫”,“甄别是非”,非常准确的,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洞里,抠出一只只黄澄澄的知了猴。对这些高手来说,一个晚上,挖几十只知了猴可不是难事儿。我在这方面比较缺少灵性,印象中我和弟弟很少从地下挖出来过,都是从地上,或者从树上捡回家的。一只两只的一般让它们趴在纱窗上,等待我们找回更多的同伴,只要够四只以上,外婆就会用盐水泡一下,油煎给我们吃。家里大人们不吃这东西,都是我和弟弟两人分着吃。我们一般只吃它的上半身,总觉得肚子以下有点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吃起来格外香。那个时候还没有卖的,多年后,它商品化了,超市里有冷冻的,饭店里也有作为野味提供,但吃起来,口感比自己花时间辛苦找来的差了不是一点点。据说知了猴是高蛋白营养食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或独行,或结伴,去挖知了猴,捡知了猴,粘知了,以及伴随而至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成了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在每个夏天的重要经历,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它也是我们这代人忘不掉的记忆。</span></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知了猴可以吃,知了猴的壳,也叫“蝉蜕”,又是一种中药材,传统中医学认为该药的性味属于“甘”、“寒”,归肺和肝经,能散风热、透疹、清热镇痉,可用于治疗咳嗽及小儿惊风。我们常常会把收集的壳拿到药店去卖。此外,卵、若虫、成虫等遭受如真菌等微生物寄生,会产生一种叫“蝉花”的复合体,据说其药性类似“冬虫夏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了猴一般都是在天黑后从地下爬出来,爬到树上,或电线杆上,或其它垂直的表面,完成它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变——羽化,一个充满诗意的词,然后变成带翅膀的成虫。我见过蝉蜕的全过程,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过程,一般要一两个小时。先是看到虫体的内部在蠕动,渐渐从背部鼓起,然后从背上裂开一个口子,成虫的背慢慢的拱出来,接着“啪”的一下子,大部分身体离开了壳,横悬于半空中,再直立起来,抓住树杆,最后蜕去粽黄色的壳。刚出来的时候,通身是浅色的,浅黄,浅绿,翅膀是白白的,软软的缩在两边,但紧接着,翅膀就慢慢的舒展开来,挺起来了。在晾干翅膀的同时,成虫的体色也会慢慢转深,变成黑色。响亮的叫声是羽化后变为成虫的帅锅知了们发出的,这是他们的求偶之歌,他们在召唤羽化后的美女知了们。而“美女们”则通过拍打翅膀来回应“帅锅们”的呼唤,那拍打声就像是打响指的声音,所有的来回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响乐。蝉卵经过30天到一年左右的孵化变成小小的若虫掉落地面后会钻入土中,并在土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幼虫期,吸取树根的汁液作为营养。这期间,它们有四次脱壳,但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等若虫成熟再回到地面时,它们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短时间内,结婚,生子,继而结束自己的一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小时候,除了吃知了猴,也吃成虫“知了”。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拿一根长长的竹竿,顶上沾少许柏油,从高高的树枝上粘下知了成虫。吃成虫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放火上烤熟了吃,背上有两块结结实实的肌肉。想想人们真的好残忍啊,每年不仅要吃掉无数的“童男童女”知了猴,还要吃掉无数的“新婚蝉夫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只知道知了可以吃,对它的了解却非常少。知了属于蝉科,学名:Cicadidae,俗称知了,又叫蛭蟟。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至热带地区,有记录的约2500种蝉。蝉的英文“Cicada”来自拉丁文,意指“栖息于树上,像蟋蟀一样会鸣叫的”。在中文里,“蝉”字最早出现于商代至西周间,构造上属于形声字。形符“虫”为“虫”的古字,在当时是对动物的泛称(五虫);而声符“单”亦兼表字义,带有“发出声响”的意涵。知了的若虫有很多的俗称,如我们叫它知了猴,徐州人叫跌蝼龟,还有地方叫节老龟、罗锅、爬衩黑蚱蝉、知了龟、爬叉等,都非常的生动和形象。这其中要数用徐州话来叫的“跌蝼龟”最贴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了头部特写</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了的种类繁多,大小也不同,大多数知了的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之间,但也有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帝王蝉(英语:Empress cicada )(Megapomponia imperatoria)翼展就达20厘米,体长约7厘米;成年知了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薄薄的,上面有明显的翅脉,细看,纵横交错,很有看头。知了的视力应该是相当好的,它可是有五只眼睛呢,两只圆圆的复眼长在头的两侧。它还有三只单眼,长在两只复眼之间。当然这三只单眼的作用不是用来成像的,而是通过光来调节自身作息生物节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雄蝉的叫声来自于它的发声器,也叫鼓室,是位于身体两侧有能够发出很大声响的发声构造,非常复杂和特别。主要包括背瓣、腹瓣、鼓膜、发音肌(鼓膜肌)、腱盘、腱突起、腹面调节肌、镜膜、褶膜(折膜)、第三气门、共鸣室(气室)等,其复杂程度可不是一般昆虫可以比的。为了发音,它们常趴在树干上,向前或左右扭动腹部来调节发出的声响;而发出来的响声常被称为蝉的“歌声”,与一般以摩擦方式发声的昆虫如蟋蟀不同。但雌蝉没有发声器。</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早先以为蝉就是一年一个轮回的昆虫,后来知道蝉一般要在地下呆上至少三年时间,有的要七年,才能长成若虫,即知了猴,爬到地上。到了美国后,惊奇地知道在北美还有一些异常神奇的蝉种,叫周期蝉。比较著名的是“十七年蝉” (Magicicada),只出现于美国东部地区,这些蝉的若虫在地下要蛰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后才破土而出。它们在地下,体内是如何计算时间的?一定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基因调控机制在控制着它们体内的生物时钟,这真是太神奇了。对其机制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份,也就是在同一羽化的年份,周期蝉被分为30个“群”,英文为brood。群1号到17号是十七年蝉,群18号到30号是十三年蝉。比如群4号(Brood IV) 已于2003年出现。群十号(Brood X),一种十七年蝉,曾经出现于2004年5月的美东地区。而今年夏天,也就是距离上次十七年后,它们(Brood X 或Great Eastern Brood)又一次从地下藏身处爬出来了。时隔十七年,它们看到的一定是一个与它们的父母亲在十七年前所看到的有着巨大不同的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期蝉出来的时候,数量可以是每平方码(约0.84平方米)大约1500到2000只,成千上万的知了在同一个时间出现,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它会让有些人感到讨厌,但也有人欢迎它,认为它是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奇迹。你可能想象不到,周期蝉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甚至灭绝。科学家表示,原因和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开发有关。很多物种的灭绝比人们想象的要快的多,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要见不到它们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卡氏十七年蝉</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别小看一只只小小的知了,它们对中华文化也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有了它们,于是人们造出了成语:金蝉脱壳、噤若寒蝉、寒蝉凄切、今蝉蜕壳、寒蝉仗马、春蛙秋蝉、蝉不知雪、蛙鸣蝉噪、蟹匡蝉緌、蝉腹龟肠、蝉喘雷干、蝉蜕龙变、功薄蝉翼、貂蝉满座、寒蝉僵鸟、黄雀伺蝉、自同寒蝉、蝉联蚕绪、蝉蜕蛇解、蝉衫麟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联往复、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对这些成语,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朋友,你怎么看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09/05/2021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分资料来源于Google search。</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现在蝉已经被大量的人工养殖了,所以它们的生命周期也应该受人工的控制,大大的缩短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