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斯文 斯文千秋——从二程文化园说起

远邻屋

<p class="ql-block"> 千秋斯文 斯文千秋</p><p class="ql-block"> ——从二程文化园说起</p><p class="ql-block"> 王泰祥 </p><p class="ql-block"> 前段日子去了洛阳伊川的二程文化园,游览了二程书院、程庙,程林,并浏览了文化园外五、六十位历代理学家的语录,回来后又看了有关北宋五子程颢、程颐、周敦颐(字茂叔)、张载、邵雍和南宋朱熹、陆九渊,以及明代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的介绍,觉得二程等宋明理学大儒,学问各有所长,若要精通各家学说的由来、内容和区别,实逾鄙人之学力,也超小文之篇幅,所以在此未加细论,只想说说“斯文”二字,因为这“斯文”二字,可算是人们对二程及理学家们的共识与赞扬,如:朱熹、文彦博、明代宗等都称赞程颢、程颐“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明代陈淳还说,“河洛之间,斯文洋洋,与洙泗并闻而知者”,意思是二程的河洛甚至与孔子的洙泗一样闻名于世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也真如宋儒明士所说,二程兄弟都以斯文为己任。程颢洒脱自得,和乐从容,富贵不淫,贫贱和乐;程颐庄重严肃,克己诚敬,非礼不行,从不放逸。他们一方面斯文有度,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学问深广,清节高风;另一方面,他们以斯文为己任,传承儒学精神,开创宋明理学,以此教化世人,传递斯文,以至程朱理学,影响后世800年。程颐在程颢的墓表中说:“周公死后,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后,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年无真儒。无善治,士人还能明了善治之道,以传与后人。无真儒,天下之人就蒙昧不明,不知所以,人欲肆虐,物欲横流,天理公道就泯灭了。先生在一千四百年之后,从经书中得到不传之学,立志用此道使民众觉醒。”① 为此,明代宗下诏,要以颜回、孟子的等级去修建二程墓祠,规制等同于曲阜孔庙。康熙帝、光绪帝和慈禧皇太后分别赏赐了“学达性天”“希踪颜孟”“伊洛渊源”匾额,乾隆皇帝还令命翰林院制作祭文,由此看来,二程真的配得上这样一副楹联:“自古汉唐无双士,于今伊洛第一家”。</p><p class="ql-block"> 那么,二程为什么会“以斯文为己任”呢?因为在《论语》里有过这么一段记载:“孔子在匡地被拘围时说:‘周文王死后,斯文(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斯文,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斯文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斯文,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② 那么二程又为什么如此相信《论语》、相信孔子呢?因为司马迁说过:“天底下的皇帝和贤能的人,是很多的了,在当时确实是很荣耀的,但死去后就再也没有人记得了。孔子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从天子到王侯,在中国只要是学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为准则,可以算得上是最伟大的圣人了。”③“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可见孔子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是二程的至圣先师。既然斯文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孔子未竟的事业,而二程又是儒学的传人,孔子的圣徒,所以二程要以斯文为己任了。</p><p class="ql-block"> 儒家、理学家都以斯文为己任,那么斯文有什么含义呢?</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君子。斯文与君子是一对亲兄弟,是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舍难分。斯文是君子的的外化,君子是斯文的内质。君子言必合理,行必正,取必义;穷善其身,达兼天下;温良恭让,文明礼貌,君子如玉,温文尔雅;权贵不巴,盛势不靠,强者无畏,弱者有助。以斯文为己任的宋明理学大家个个都是君子。如黄庭坚说二程老师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二程表叔张载很大气,他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历代传颂不衰;邵雍是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德气粹然,节操坚贞,但并不固执己见,望之可知其贤。王士祯评价王阳明:“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可见真正的斯文者都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真君子。</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有礼:礼主要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费孝通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晏子春秋》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可见,有没有礼,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斯文者彬彬有礼,先人后己,野蛮者粗暴无礼,无视文明。在与人相处中,斯文者总会体现出两个字:“敬”和“让”,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語)</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中道:斯文源自儒学和理学,儒学和理学都奉行孔孟的中庸之道,所以斯文者必然信奉中道。就连我们中国的国名也是“中道之国”的意思,因为“中即道也”。程子说过:“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耳,非二致也。 ”“理善莫过于中”。曾仕强对中道的解释是:“中国人所谓的‘中’,就是你应该极端,你就走极端;你不应该走极端,你就不可以走极端。因为孟子讲:‘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说,那边有千万人等着要跟我抗争,要找我麻烦,我该去的,还是要去。”野蛮者都崇尚霸道文化,相信弱肉强食,喜欢炫耀极端,而斯文者不会选择绝对极端和盲目极端,一定是喜欢中道。</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诗文。这里“诗文”泛指文化、书籍、读书或腹有诗文的意思。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有人说过:“书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能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有则报道说,一位泰国人在泰国清迈机场看到一群日本小学生等飞机时,每人一本在看书。这群小学生一定相当斯文。还有一则报道说:以色列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匈牙利平均每500人有一座图书馆,看来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人人斯文,那可是任重而道远的啊。</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仁。因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又是斯文的楷模,所以斯文就是仁。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什么叫“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朱熹的说法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存天理”就是要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灭人欲”是指去掉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而不是指一切自然生理欲望。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节制私欲、淫欲和贪欲,使人成为温良恭让、彬彬有礼的斯文人。存天理就是存善心,存仁心。所以以儒学和理学养成的斯文,必然是仁的。</p><p class="ql-block"> 斯文即和。就是不要有像在匡地被拘围时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不要有四分五裂、你争我夺、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争斗现象,就是要实行《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同政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致意思就是说,要讲天下为公,选贤能,讲信修睦;老幼有所养,壮有所用,人类一切平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也可以说是斯文的政治构想。</p><p class="ql-block"> 总之,斯文是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品位,一种付出,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理性生活,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和谐形态,一种普世价值,一种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的品质,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被斯文,被文明,被善待,被尊重,而不愿意被野蛮,被粗暴,被侮辱,被肆虐,被蹂躏,被邪恶,被攻击。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虽时有被北方民族打败,但文化不灭,斯文不灭,其他民族的文化反而被汉化了。北魏如此,清朝如此,元朝想不被汉化,结果非常短命,存在不下去了。为此,历朝历代的卿士君子和儒林学子,都无不称颂、崇尚斯文,或以斯文自居。例如:</p><p class="ql-block"> 汉代:“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汉书·叙传下》</p><p class="ql-block"> 东晋:“微言是赏,斯文以崇。”——谢灵运</p><p class="ql-block"> 西晋:“斯文未丧,诞育明德。”——陆云</p><p class="ql-block"> 唐代:“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李白</p><p class="ql-block"> “生人之治,本乎斯文。”——韩愈</p><p class="ql-block"> 北宋:“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苏轼</p><p class="ql-block"> “道德千古事,斯文非一朝。”——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南宋:“人间富贵易浮沈,只有斯文无古今。”——吴泳</p><p class="ql-block"> “寥落寸心违,斯文亦吾病。”—— 文天祥</p><p class="ql-block"> 元代:“共享黄发年,斯文永绥祉。”——鄞县人袁桷</p><p class="ql-block"> 明代:“一生村鲁,不尚斯文。”——关汉卿</p><p class="ql-block"> “申毫著斯文,聊以从吾私。”——冯梦龙</p><p class="ql-block"> 清代:“捡点遗书付梨枣,顿使斯文重金玉。”吴敬梓</p><p class="ql-block"> 仅从以上几例就可看出,自先秦到明清,斯文无人不爱、无代不赞,可谓上下数千年,别无二说。不过到了晚清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1911年专制政体被推翻,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后,《新青年》发表了大批抨击孔子和传统道德的文章,掀起新文化运动。1919年中国传统文化又遭到全面的批判。这样,儒学赖以生长的土壤已经丧失, 儒家思想处于完全失语的状态,理学被打入冷宫……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彻底批判封资修”、“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牌、批斗、游街、关牛棚、抄家之后,人们感到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于是斯文扫地,知识分子被边缘化了,幸好文革过去,拨乱反正之后,人们逐步开始重视知识,但开放以后,中国虽已富强起来,综合国力可与西方媲美,然而整个民族的道德品质、文明意识一度失控,以至价值迷失,道德迷失,精神迷失,穷怕了的中国人一心向钱看齐,导致人欲肆虐,物欲横流,权钱交易,极权崇拜;无视法律,鄙视文明,丧失底线,出卖良心;凶狠好斗,粗暴无礼,恣意妄为,不计后果;视诚信为粪土,视投机取巧为荣,视善良为可笑,视宽容为傻瓜,视忠孝为多余,视规则为无物;谋体上盛行刀子文化,谩骂成风,出口伤人,杀声震天。在现实社会中难觅君子行为,君子人格,君子风度,传统美德似已凋敝于人心,华夏文明几乎抛之于脑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君子之道、斯文之德几乎丧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先进思想的汲取,人的修养素质的提升,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好,人们会越来越文明、斯文。</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之前,从尧、舜、禹、周公、孔子算起,斯文已经延续并被喜欢、崇尚了数千年,在我们之后,斯文还会延续并被喜欢、崇尚下去。想到这里,仰望长天,感慨系之,难抑心声:千秋斯文,斯文千秋! </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6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①原文:“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p><p class="ql-block"> ②“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 ③原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