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箕子的《洪范》</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尚书·洪范》这一篇远古文字,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认为是周初周武王姬发访问箕子时的谈话记录,古今学者对此无疑议。传世的《洪范》是生长于淇河岸边的箕子所著,洪的意思就是大,范的意思就是法。箕子集前人的智慧于一体,行文于《洪范》之中,开创了周代天地人伦的常道和秩序,形成了周朝实行的行政法则,将远古文化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箕子可以说是中华科学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箕子名胥余,朝歌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人。因而《尚书·洪范》代表着远古中原文化,而这一切奠基皆是在淇河岸边完成的。箕子是商代帝辛的叔父,据说箕子不满帝辛,被帝辛降为奴役,从此装疯卖傻,隐居淇奧。箕子不满帝辛,夜深人静之时,总要在淇奧弹曲,借以抒发心中郁闷。</p><p class="ql-block">箕子披发佯狂,隐而鼓琴自悲,把自己的坎坷人生之愤懑,阴阳五行之思考,天人感应之领悟,社会历史之归纳,都赋给了琴弦,成就了《箕子操》。《箕子操》又称《箕子吟》,为箕子自作,成为中华第一名曲。帝辛以为箕子真疯而把他囚禁,周灭商后释放箕子,姬发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于是便有了《尚书·洪范》,原文字另附一篇。</p><p class="ql-block">后人说箕子目睹帝辛挖比干之心后便披发佯狂,估计这是周人及后世以讹传讹,有意在利用箕子抹黑帝辛。又说箕子佐政时见帝辛进餐必用象箸,而看出帝辛的奢侈败落,箕子屡谏帝辛无果,于是箕子离去。箕子隐居不一定是真的隐居,他是殷商的贵族,周人进攻殷商时,他是帝辛的大臣。但从《诗经·小雅·白驹》中发现,疑似箕子与周人也有来往,关系甚好,说明他已是身在殷商心在周,这里面有没有微子对箕子的拉拢腐蚀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据说箕子并不愿做周的臣子,于是便带领遗老故旧从今胶州湾东渡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朝鲜平壤有箕子陵。其实箕子是被周朝封于朝鲜,他带着殷商的文化去了那里。朝鲜的文化也是我们华夏文化的遗留,当时箕子把华夏文化的阴阳、八卦、五行、天干、地支流传到了朝鲜,所以韩国的国旗用的就是八卦中的四卦图案,也就是乾、坤、坎、离,代表天、地、日、月。淇河岸边的箕子、微子、比干被称为“三仁”,但微子却是一个卖国者。</p> <p class="ql-block">《洪范》属于箕子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明了九畴的成熟,已不属于初创,而应有其历史渊源。文章开头姬发对箕子说:“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意思是说:上天保佑下民,监视他们的行为,我不知道它的规律秩序如何。箕子对答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意思是说,我听说从前鲧用土来阻塞洪水,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上帝大怒,不给他“洪范”九畴,世界失去了常道和秩序,鲧就被杀死了。禹继承鲧的事业,上帝给了他“洪范”九畴,世界才恢复了正常秩序。</p><p class="ql-block">“彝伦攸叙”是天地人伦的常道、秩序,也可以说是规律、法则和秩序。箕子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人们的,天人之间有感应,说是天子施政,可招致风、雨、冷、暖反应。箕子曾经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的多数决,他认为天子自己赞同,龟兆赞同,耆象赞同,大臣赞同,黎民赞同,就是大同;天子、龟卜、耆象都赞成,而大臣、黎民反对,算是吉利;天子、龟卜赞同,耆象、大臣、黎民反对,就是对内吉利对外凶灾;天子、大臣、黎民都赞成,龟兆、耆象反对,就是不可轻举妄动,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箕子对着姬发侃侃而谈,接下去是谈《洪范》的具体内容。那时行文质朴,还未有出现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景象,不需要旁征博引诸子百家,更没有多少古代圣贤的论著,不用标榜本学派的思想怎样古老。箕子对《洪范》起源的追述十分简单,只是说了鲧与大禹的治理洪水。夏商两族历史上是对立的,如果不是尊重事实,而是学着周人历史造假,箕子是不会把获得《洪范》的事迹加在夏人祖先的身上。河图、洛书和伏羲的八卦图可能起源很早,伊尹九主和巫咸所说天有六极五常,都关系到九洛之事,把这些传说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洪范》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也可以推知夏、商、周三代相承相袭的承接关系。</p><p class="ql-block">箕子《洪范》是一套严密的神学体系,其立论的前提是假定了—个人格化的、能够主宰天地宇宙的神灵,文中称之为“天”,或者叫做“上帝”。箕子认为,文中的九条,也就是“九畴”,是上天给人们指出的九条大道,九条大法,人们若背离这九条各行其事,就会造成天地混乱,导致人间灾祸。上天是通过天象和气象来警告人们的,人们则又是通过观察天象和气象来揣摩天意的,这是愚昧时代的产物,但也蕴含着科学的萌芽。</p><p class="ql-block">远古黄河流域,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神学主宰着黄河流域先民的意识形态,科学只是神学的附庸和奴仆。但是,远古的神学体系离不开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这个附庸作为支撑,《洪范》就是在这样科学朦胧时期问世的。后人皆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箕子也不例外,尤其是五行理论,是在河图、洛书、八卦图基础上的拓展创新,堪称伟大!</p> <p class="ql-block">第一畴的五行是对自然界物质所作的五种分类,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商末黄河流域先民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作下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等”,五种物质产生五种作用和五味,当时还没有产生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意识,相生相克的五行排列次序应为木、火、土、金、水,彝伦攸叙虽是在讲次序,但却没有相生相克的次序排列。五行是天地人伦大道的总纲,是总规律,统摄天象和气象,其他八畴是对五行的具体实践应用,五行与五事、五卜、五征都有关系。五行的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五卜的雨、霁、蒙、驿、克,五征的雨、旸、燠、寒、风,五事的貌、言、视、听、思。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事,人有求于天为五卜,天昭示于人为五征。五行的理论统辖着自然万象的变化,统治着天地人间芸芸众生的具体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二畴与第一畴关系密切。譬如水行统辖着雨,人们若向天卜雨,貌之仪表举止如果恭顺和严肃,人间就会得到及时好雨;貌之仪表举止如果失当,态度狂乱,上天就会阴雨连绵,灾祸便会接踵而至。其他四行与人们说话的言、看东西的视、闻声音的听、想事情的思有关。所以作为尘世间的芸芸众生,嘴不能乱说,眼不能乱看,耳不能乱听,心不能乱想,否则就会带来凶征灾祸。</p><p class="ql-block">第三畴的八政之中,食、货两政为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奴隶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余六政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视为精神世界的远古意识形态。司空主管工,司徒主管土,司寇主管刑,也就是负责对内的镇压,所管理的皆是国家内政;宾主管外交,师主管外政,奴隶和封建时代主要是负责对外用兵。所有八政都与大自然的气象密切相关,除了活动中需要远古气象,还特别注意气象异常,因为那是上帝给予人间的警示和忠告。</p><p class="ql-block">第四畴的五纪由于前三畴的原因,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五纪就是岁、月、日、星辰、历数,不能乱用。第八畴中说:“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这段话本应放在第四畴之中,但却放到了第八畴的庶征后面,可能是后世整理的人把竹简(或许是甲骨)搞乱了。岁指的是木星,星辰指的是天空的繁星,观察岁星、日、月和其他星星,是为了预知四时节令的变化,推算远古历法中的历数,以利农耕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属于黄河流域先民掌握气候四时变化的问题。君王应该省知什么,卿土、帅尹、庶民应该省知什么,都是有规定的,看来古人把观察天空日月星辰也划分了等级,这也是奴隶和封建社会人类等级森严的突出表现和特色,真是万恶的旧社会!大自然馈赠美好春风,无论贵贱贫富,哪管是官是民,皆可一样享用,尽可沐浴春风。分什么富贵达官与贫穷百姓,分什么王者与庶人,同在蓝天下,难道春风也羡富嫌穷?难道谁高贵,就能多得二两春风?春风起于自然,岂有谁能独占?庆幸今天步入新的时代,劝君巧借春风力,莫把春风分雌雄。第四畴之中特别突出了岁星,木星成为五纪之首,是因为那时历法用岁星纪年,十二辰、十二次是最关键的天空区划方法,且最重要的星辰总要由君王来占据。</p><p class="ql-block">第五畴的皇极是《洪范》的目的所在。文中大段的理论叙述,无非是在强调“皇建其有极”“全其有极,归其有极”“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民之父母官”估计自此而来,开了历史先河,新的时代,官是民之公仆,已经降低了辈分,再不可这样称呼了,也希望某些官老爷抛弃奴隶和封建时代的糟粕思想意识,做好人民的公仆。那个愚昧的时代,君王们似乎还没有把自己比作太阳,而只是将自己比作天上的星辰,后世在这方面的确有甚于远古。</p><p class="ql-block">第六畴的三德是君王们的统治手段,三德说的是正直、刚克、柔克,不管怎么说,君王们握有生杀予夺之权是无可争辩的,就连他们死了也要活人为他们殉葬。第七畴的稽疑说的是五卜二占,也就是雨、霁、蒙、驿、克、贞、悔。第八畴的庶征是五征和一叙,也就是雨、旸、燠、寒、风、时。第九畴讲的是五福和六极,五福就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六极就是凶短折、疾、忧、贫、恶、弱。</p><p class="ql-block">对于季节的划分,《洪范》中为了与五行配对,除了春、夏、秋、冬,还多出来一个(四+方,上下结构)季,成为一年五时。其中:春属木,该季草木萌发;夏属火,该季天气暑热;(四+方,上下结构)属土,这是为了配五行而造出来的一个时或者季;秋属金,该季万物果实成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遍地金黄;冬属水,冬寒生水,水生彻骨寒冰。</p><p class="ql-block">黄河流域最晚到了夏商之时,先民便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四立来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每季九十多天。《洪范》将每季最后的五分之一单独拿出来,放入(四+方,上下结构)之中,(四+方,上下结构)时或季共有十八天,这十八天不属于春、夏、秋、冬四季。玛雅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历法,虽然那个时间玛雅文化与中华文化远在两个大陆,隔着太平洋,不可能有信息往来,但人类的思维却是相通的。另一种可能是,商末帝辛的军队一部分飘洋过海去了南美洲,带去了华夏中原文化。玛雅历法一个月是二十天,一年是十八个月,一年之中设了五个忌日,很像《洪范》中多出来的那个季节,一年实际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天,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洪范》一年划分为五季,(四+方,上下结构)分为四个阶段,不像其他四时或四季集中在一个时段。《黄帝内经》也是随着《洪范》分为五季,增加了一个长夏,具有实用价值,但作为气候季节划分不可取,这种划分很不科学,被后世所抛弃。</p><p class="ql-block">总之,《洪范》包含的是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神权统治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规定了天、地、人、神的等级关系和行为准则,而且大自然万千气象贯穿于这些相互关系之中。其中思想核心是五行的具体应用,譬如五纪、五卜、五征都是气象问题,五事属于观察和处理气象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气象成了那个愚昧时代上帝手中得意的工具,实际上是奴隶主和封建君王愚弄、压迫和统治芸芸众生的神学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