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7)-黑河

拥有世界

<p class="ql-block">7月26日(天气阴有小雨)</p><p class="ql-block"> 昨晚在濛濛细雨中住进了黑河国际饭店</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饭后我们前往知青博物馆,本来今天周一博物馆休息,通过多方联系同意我们参观一个小时,这里是我第二次来了,但两次参观是超级的相似,一:都是破例,二:都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三:都是下雨,四:日子只差两天,上次来是2019年7月24日那天下午四点了,16:30就闭馆了,看我们是骑车来的破例让我们参观了一个小时, 哈哈历史怎么会重演呢;</p><p class="ql-block"> 知青博物馆坐落在瑷珲镇,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我想应该是,因为全国各地来黑的知青加起来有185万余人一个庞大的数字,人多自然故事也多,光在博物馆保存的史料就有27000多册,这些史料,基本都是公开发表的或知青回忆录,还有很多没被收藏的呢,如果累加起来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博物馆占地9万多平方米,展馆面积6400平方米,馆藏文物33000余件,还有300多幅当代著名知青画家创作的油画,以及雕塑等等,这些大量的东西构建起了这个知青的家。整个展览分6部分共赴北大荒;闪光的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大潮落去:两地情:</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上山下乡从1955年就开始了,55年5月中央批准了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同年8月共青团中央学习苏联垦荒队号召城市青年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号召,京、津、沪、黑、鲁纷纷响应,组建了50多个垦荒队奔赴江、浙、云、黑等地建设农庄,开荒种地,他们是中国知青的先驱,他们为中国的农村建设,粮食的增产、 为解决当时五万万同胞的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最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在1968年毛主席发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开始的,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在祖国最需要时候承担了历史责任,背起行囊走进了广阔天地,在那里“战天斗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博物馆里 我又开到了六姐妹葬身滔滔江水的历史记录,真是替他们惋惜,也替他们不平,明明是一场事故,偏要说成是和苏修特务有关联,背上莫须有的罪名,折腾了好长时间才洗刷了罪名,得以正名。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荒唐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大食堂的复原,记得刚下乡时吃“大锅饭”,开饭号一响各班拿上脸盆就往食堂跑,那时以班为单位吃饭,打饭的人就是当天的值日生再叫上个人,如果去晚了可能就是汤多菜少了,偶尔食堂开饭晚了,男生就会敲着盆,哼着或唱着知青自己编的歌,吵吵嚷嚷、嘻嘻哈哈好不热闹,记得打饭菜的盆,就是洗脸盆,哈哈,白天打菜,晚上洗脸,我还记得那时好像是每月扣10元饭钱,但“大锅饭”没吃多长时间,印象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就变成自己买饭票吃饭了。大型雕塑兴安儿女更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青春的年代,夏锄、刨粪、做颗粒肥,在大庆时脱坯,盖干打垒房子、卸货车,挖蓄水池等等,真苦、真累、也真锻炼了我们。在“三棵树”的火车站牌前我驻足“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往事历历在目,那时不管回家还是回连队都要在这里停靠、转车、回家的时候看见它就高兴,意味着再过20多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了,回上海的战友要40多个小时才可以见到黄浦江,回家心切的我们有时连坐票都没有,要站着回北京,卧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软卧了,那时坐软卧都是要有级别的,不是你想坐就可以坐的。绿皮车里,常常是人满为患,去洗手间都困难,车厢里乌烟瘴气,烟味、汗味充斥着整个车厢,但再累、再困也不觉得,家就是一种希望。可从家回来最不愿看到”三棵树”这个站牌,这意味着又要再等一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才可以见到这个梦里都想见到的站牌,这站牌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也展望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就是从这里返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81年11月国务院指示:把知青问题纳入就业轨道。至此历经20余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宣告结束。转眼50多年了,又见此站牌,此时战友们内心十分激动,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p> 知青博物馆前集体照 2019年拍的 知青号 回忆 认真看 红头文件 我们曾经的经历 大食堂勾起了我们太多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离开知青博物馆又进了另一个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这个陈列馆就建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的驻地,这里也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的地方,这个展馆占地10余万平方米,它将遗址、建筑、陈列三者融为一体,是一座以反映中俄远东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陈列馆,走进陈列馆大门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直通展厅,路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树和松树,每棵树的下边都有块石头,每个石头上都写有一个名字 ,那是江东64个屯子的名字,石头上的名字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要牢记我中华曾经丢失的国土。走近左方右圆的主展厅中间被一块大三角形台阶分开了,象征刀剑割裂了领土,台阶左侧是大型浮雕墙“母亲河”展示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原古时代生产、生活的情景,台阶右侧是由1858个风铃组成的一个墙,铃随风响,随时给人们敲响着警钟。风铃墙下还有一铜雕,母亲抱着一个失去生命的女儿,寓意着祖国失去了儿女,失去了国土。展厅正前面的左侧还复建了一座魁星阁。</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整个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黑龙江是内河,是北方民族的母亲河。第二部分:《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前后。第三部分: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的整体状况。第四部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签订和清政府由盛到衰。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p><p class="ql-block"> 从旧石器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就在这里生活,当时的贝加尔湖,外兴安岭都是中国的领土,黑龙江是中国的内河,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母亲河,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沙俄就开始了扩张侵略,从《尼布楚条约》,到1858年在沙俄的逼迫下满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中俄《瑷珲条约》,再到1860年又逼迫北京清政府签了《北京条约》从此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侵占,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沙俄借机出兵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烧毁了黑河和瑷珲,当年的繁华富庶之城就剩下了一座魁星阁,看着展览中的史料、半展画和泥塑等真实画面的再现,怒火中烧,义愤填膺、恨得咬牙切齿。</p><p class="ql-block"> 走出陈列馆天上飘着密密的雨丝,心情如同雨丝一样不能平静,我撑着伞缓步来到了江边,遥望江对岸那片曾是我中华大地的丰腴国土痛心疾首,瑷珲留下了中国近代史最耻辱的一页,由此也得出中国要强大,而且要特别强大才行,否则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辱,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会挺直腰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确越来越强大,尤其是近十年社会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前些时候杨洁篪、王毅在美国阿拉斯加谈判时就理直气壮的说”你们就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这话说的非常给劲,博得了全国人民的称赞声,敢说这话就一定是有了底气,这底气就来自于强大。相信会有这么一天属于中国的通通拿回来。</p><p class="ql-block"> </p> 中俄瑷珲条约就是在这里签订,1900年还被沙俄烧光、 每棵树下的石头上都刻有64屯的名字就是让后人记住那是我中华领土 寓意祖国母亲失去了儿女、失去了国土 魁星阁 沙俄逼迫下签署屈辱的瑷珲条约 沙俄欠我中华的血债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海兰泡惨案 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老的海关 老城 <p class="ql-block">  参观博物馆后还站在观景台上看了中俄合建的黑河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两地的大通道有了它两地来往更方便。这里非常的安静,周边的视野非常的开阔,花坛绿树及一条美丽的小河衬托着这座漂亮的彩虹大桥,由于疫情还没有通车,通车后当地人说下乡会更方便(这里把去俄罗斯当成下乡因为那是64屯我们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边贸,因为疫情好多商店都已关门只有一家开着,里面的食品都在减价,原因也是疫情买的人少了,快到保质期了,所以便宜些还可以收成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晚餐两个内容一是为7位战友庆生,二是给丽娟姐、段大哥、品洁姐、程大哥、以及郁铭武大哥和永光兄践行,他们明天就要返回哈尔滨了,这一路有他们同行欢乐无比</p><p class="ql-block"> 晚宴是在大家的祝福中开始的,当几个寿星站在余大哥精心制作的寿字舞台上时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得出寿星们很激动,黄小琴说这辈子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一起过生日永生难忘,当大家齐声唱响祝你快乐的生日歌时,我看到有人在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滴,有人眼里则闪着泪花,场面真的是很热烈,我都为此动容,接着许愿,吹生日蜡烛,再接着大家频频举杯:祝寿星们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祝即将返程的哈尔滨战友们一路平安!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小花絮:丽娟姐真是我们的好大姐,停车休息时又给我们削瓜,弄水果,满脸都是汗,施水英在旁一直给擦汗很是感动大家,在车上庆民姐也把带来的一些小饼干、糖果分给大家吃,还把刚买的俄罗斯的小点心分给大家尝鲜,为给生日增添气氛庆宁买了俄罗斯啤酒给大家助兴,真好啊!我们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p> 黑河夜景 2019年拍的黑河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