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18年5月18日 小雨转阴</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一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b> 大足旅游线路图</b></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p><p class="ql-block"> 大足古号“海棠香国”,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是闻名世界的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是对其境内摩崖石刻群的统称,共计石刻造像70余处,总计10万尊,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保存最为完好。</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真正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5处摩崖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我们重点游览了宝顶山石刻景区</p><p class="ql-block"><b> 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2公里处,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的密宗道场造像群。道场以大、小佛湾为核心,遍布四周五里之内有十余处结界像。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窟的主要景点有大佛湾、小佛湾、圣寿寺、圣迹池、倒塔、万岁楼等。</p><p class="ql-block"> 整个石刻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生活气息浓郁,近万尊造像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刻无一雷同,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其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更是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b> 景区大门</b></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含圣寿寺)门票135元,65岁以上老人免票。</p><p class="ql-block"><b> 宝顶山石刻特色</b></p><p class="ql-block"> 大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近万尊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且以“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创新形式和精湛技艺,将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为各类文化层次旅游者所能欣赏和感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p> <h3><b> 宽阔的殿前广场。</b></h3><h3><b> 宝顶山的石刻,主要分两组,即大佛湾和小佛湾。</b></h3><h3> 大佛湾“东、南、北三面危崖峭壁,长约五百余米,凿有三十一个龛窟,碑碣七处,题记十七则,舍利宝塔二座。石刻内容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影修陀罗尼、西方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盘圣迹图、腋下诞生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洞、牧牛图等。其规模的宏伟程度,可与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比美,堪称中国佛教的第四大石窟造像。 </h3><h3> 小佛湾是赵智凤最早创刻的造像,是大佛湾造像的兰本,原来规模相当宏伟,殿堂用石砌成,内四周上下满刻着佛、菩萨像。此外,小佛湾还有法身塔(俗称经目塔)和石洞。法身塔高十米,三层、四方形,全塔四周共刻约五百八十四部经目,其中有许多早已失传的经名。石洞即毗卢庵,其中除刻有毗卢佛像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像。整个小佛湾的石刻,虽屡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一座瑰丽多彩的古代艺术宝库。</h3> <h3><b> 精美的石雕</b></h3> <h3><b> 壮观的仿古建筑</b></h3> <h3><b> 雄伟的博物馆</b></h3> <h3><b> 石柱上精美的石雕</b></h3> <h3><b> 进入这个门就到了宝顶山石雕景区了。</b></h3> <h3><b>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南宋)</b></h3> <h3>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于宝顶大佛湾北岩“父母恩重经变相”左侧,编为第17号,此龛造像由《大方便佛报恩经》、《浄饭王般涅槃经》及各本身经等多经杂合而成,其中主要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而作。</h3> <h3><b>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南宋)</b></h3> <h3><b> 吹笛女</b></h3> <p class="ql-block"><b> 贴金石雕像</b></p> <h3><b> 石窟门上刻有“毗盧道场”字样</b></h3><h3> 洞高690、宽800、深500厘米。洞内现存像287尊,塔亭内刻大日如来说法像,其余诸像或坐或立或跪,似在静听佛音。</h3> <p class="ql-block"> 所谓毗卢道场,即是佛教密宗尊神毗卢舍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故窟内造像表现的是毗卢舍那佛给众菩萨、僧众讲经说法的场面。</p> <p><b> “毗卢道场”内的雕像,精工富丽,形神皆备,处处不失为佳品,可于细微之中见功夫。</b></p> <h3><b> 孔雀明王经变相</b></h3><h3><b> 第13号,龛高600、宽950、深320厘米。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其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的场面。左侧壁上部刻莎底比丘破薪图。</b></h3> <h3> “九龙浴太子图”又名“九龙灌顶图”,刻于宝顶大佛湾东岩转角处,编为第12号,为佛传故事之一。所谓佛传故事,即是宣扬释迦摩尼生平事迹的故事。宝顶大佛湾除“九龙浴太子图”外,还有几组佛传故事的雕刻。</h3> <p class="ql-block"><b> 释迦涅槃圣迹图(南宋)</b></p><p class="ql-block"><b> 佛龛高700、宽3200、深500厘米,刻像37尊。释迦涅槃像右胁倒卧,长达31米,仅现半身。此为古代匠师采用意到笔伏之手法,以示佛大不可度量,为中国石窟艺术中所罕见。</b></p> <h3><b> “释迦涅槃圣迹图”俗称卧佛。刻于宝顶大佛湾东岩正壁,编为第11号,全龛宽3.2米,高6.8米,表现的是释迦“涅磐”时的情景。</b></h3><h3> “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h3> <h3><b> 佛头长6.5米,眼阔1米,口宽1.5米,耳心可供二、三人当床睡觉。</b></h3> <h3><b>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b></h3><h3>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渡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慈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h3> <h3><b>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观音的左右两侧和头顶上方,呈放射状似孔雀开屏般地浮雕着一只只似乎是难以数计的“金”手,且每只手掌心中有一只眼睛,每只手中持一种器物。其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显得圆润多姿,金碧辉煌,给人以眼昏目眩之感。</b></h3> <h3><b> 那么这尊千手观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b></h3><h3> 据说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开这个谜,但是数来数去,终因手的分布过于纷繁,一直没能数清。于是,数手竟成了一个难题。到清代时,一位聪明的和尚利用贴金箔的机会,贴一只手标明一个号码,才最后解开这个谜,宝顶山大佛湾的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1007只眼。因一般千手观音的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20只手、眼。</h3><h3><b> 故称他是我国佛教艺术中唯一的名副其实的石刻千手千眼观音毫不为过。</b></h3> <p class="ql-block"><b> 华严三圣</b></p><p class="ql-block"> 龛高820、宽1550、深205厘米。刻像119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三像高达7米。文殊手托之宝塔,重达千斤,历800余年不坠,此乃巧妙利用袈裟支撑手臂之故。</p> <p class="ql-block"><b> 六道轮回</b></p><p class="ql-block"> 此龛高780、宽480、深260厘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24身。图中无常大鬼长舒两臂抱六趣轮,轮中刻六凡众生轮回相。为佛教“六趣唯心”、“因果业报”、“十二因缘”教义的形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b> 圆觉洞</b></p><p class="ql-block"> 此洞高600、宽900、深1200厘米,刻像52尊,正壁刻三身佛像,左右壁并坐十二圆觉菩萨,佛前长跪一菩萨,以示十二菩萨轮流礼佛问法,造像融装饰、排水、采光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古代雕刻大师善造典型环境的才能。</p><p class="ql-block"><b> 横过来看下图:圆觉洞全景</b></p> <h3><b> 圆觉洞全景图</b></h3> <h3> 在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龛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画面上,山径崎岖,林泉幽静;十牧人,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憇睡;十条牛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如诗似画。这龛造像,便是大足石窟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牧牛图”。<b>牧牛图是借用牧人寻牛的过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b></h3> <p class="ql-block"><b> 圣寿寺游览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宝顶山石刻的后边是圣寿寺,我们继续在圣寿寺游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圣寿寺,又称宝顶圣寿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东北15公里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名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原称五佛崖,扩建后用现名。原寺已废,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圣寿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饰精美。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明永乐年间,在该寺南侧修建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万岁楼”。圣寿寺在明、清时香火鼎盛。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当是大佛湾造像蓝本。</p> <h3> 圣寿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东北的宝顶山山上。圣寿寺创建于宋代并于宋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六至二十二年(1418—1424)重建。明末又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同治元年(1862)加以维修。1961年以后,又陆续进行了修缮。</h3> <h3><b> 圣迹池</b></h3> <h3><b> 因池中刻一双大脚印而得名,足印长1.8米、宽1.1米,凿于宋代。佛足印为佛教圣物,象征佛陀。亭阁约始建于明,清损毁,1985年重建。</b></h3> <h3><b> 寺内铁钟</b></h3> <p class="ql-block"><b> 屋顶上的精美装饰</b></p> <h3><b> 寺内楼阁</b></h3> <h3><b> 精美的飞檐</b></h3> <h3><b> 出圣寿寺就是宝顶山景区的出口了。</b></h3> <h3><b>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再见了!</b></h3> <p class="ql-block"><b> 请继续关注:重庆游记之六《重庆园博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