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周末与朋友临时约到黄桷坪体育公园。听到“黄桷坪”,初以为是四川美院旧校区所在,但朋友说:有黄桷树的坝子,都可能被称为“黄桷坪”。</h3> <h3>从地图上看,此体育公园位于回兴双龙湖街道。在“航空花园”公交车站下车,往回步行5-6分钟即可看到钢制的运动人群塑像。</h3> <h3>到达时,朋友还在途中。于是在地图上搜索附近可以闲逛之处,被“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陈列馆”名字所吸引,离得不太远,干脆去瞧瞧。</h3> <h3>从公园大门向西南方向,老远先看到一根烟囱。跟我认养的“顺昌铁厂烟囱”大小差不多,也许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可证明当年此处也许有工厂一座而已。</h3> <h3>陈列馆的大门,看起来是修葺过的。如果栏杆围起来的整个区域都是陈列馆的辖区范围,那陈列馆真够大的。事实证明,我想多了。</h3> <h3>因为这个大门正对着的,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幼儿园。此时大约11:30,有许多家长等候在幼儿园大门外,等待放学。于是,右侧古建筑的台阶,就成了最好的等候位置。</h3> <h3>经过文保组织者的科普,必须眼尖地寻找这样的文保牌。“中华职业学校”和“于学忠将军”都是似是而非的关键词。它们使我想起,鸿恩寺山脚下“郑家院子”旁边的“中华职业学校”教室,以及九曲河畔荒草丛中,那一栋碉楼似的“于学忠将军”旧居建筑。</h3> <h3>从这块“简介”牌可见,当年的中华职业学校因抗日战争爆发,从上海迁来重庆市区的巴蜀学校,接着才到此处,借胡氏私宅办学,同时于寸滩白沙沱置地建校,分两处办学。想当年仓促辗转,四处留足。办学、求学之艰辛可窥得一斑。</h3> <h3>从地图上看,寸滩白沙沱离此处相距甚远,步行需要4个半小时。就算是当年翻山越岭走小路,往返也极为辛苦。只不过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行也许是唯一而且必须接受的方式。</h3> <h3>陈列馆此时是关闭的,听说是工作日开放,周末休息。并不以周一闭馆作为常规。从门缝往里瞧,一眼看到端坐一人,惊以为是活人休憩中,禁不住往后一退。仔细看原来是塑像,是黄炎培而非于学忠。</h3> <h3>我们也坐在石阶上休息。随手拍下的相片,在泛着新绿的罗汉松映衬下,石墙古朴而沉默。如果它能说话,会讲述些什么呢?</h3> <h3>沿着幼儿园的围墙,绕到陈列馆后面,发现还有一些残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古老的黄桷树,旁边的图片标识曾有校门于此,估摸着也许就在这棵左或者右。图片上说,从此处可通向寸滩。</h3> <h3>黄桷树右侧一堵高墙,有门可供进出,标识为“礼堂”。进门可见平地右侧高出一段,如同舞台似的(可参考金马小学内操场升旗仪式用的主席台)。果然当年是舞台吧,因为图示说江竹筠曾在此处表演过话剧《日出》。</h3> <h3>以下为资料介绍:<br>学生家长胡子移将此处山间别墅借给学校作为校舍。1939年5月师生渡船到江北寸滩,徒步翻山越岭前往扎根,直到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原籍,此处成为于学忠将军的住所。1950年于学忠赴京离渝时将此宅捐赠给地方政府,先后由政府和学校使用。<br>在渝八年,中华职业学校为抗日民主运动和民族工商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数学家华罗庚、表演艺术家秦怡、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黄大能等。<br>江竹筠、许晓轩、彭立人(中共达县特支书记)、胡有猷(中共北碚学运特支书记)等多位红岩英烈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h3> <h3>在黄桷树左后侧有一个小小的坝子,塑立着四位人物形象。不知道中华职业学校是可以原谅的,不知道江竹筠和许晓轩则太不应该。母校以这些红岩英魂为荣。</h3> <h3>办学,是怎样实现“救国”目的的呢?<br>最粗浅的认识,大概应该是“开启民智”。<br>“帮助扩展智慧与知识,排除人们心目中的流亡沼泽。如同拓荒者使沙漠绽开花蕾一样,全力以赴地劳作,带着热情与献身精神,耕出民族精神的犁沟,让民族文化开花......”<br>想想我党的历史,不都要从《新青年》的创办开始么?!</h3> <h3>学校旧址旁边的幼儿园、体育公园,甚至离此不远的江北机场,该是爱国志士们当年设计的“锦绣中华”的一部分。当我们享受这宜人的和平生活,请记得为前辈献上崇敬的一抹心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