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恩师刘荫祥(23):相知最珍贵

徐庆举

<p class="ql-block">  因为平日各种事务性的活动很多,加上筹备恩师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我的这个系列文章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或许以为我的这个系列文章己经写完了,其实不是,与恩师交往了20多年,经历的东西太多,怹给我的教益太多了,我可写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9月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两年前的9月5日,我同时拜国画大家刘荫祥先生、纪振民先生为师。关于此次拜师的由来,我在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做了详细的记述。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拜师不到一年,恩师就突然离世了。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更加怀念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恩师的仙逝,令所有喜爱、尊敬他的人难过、不舍,但受到打击最大的人是他的老伴(拜师前我一直叫周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陪女儿学画的那段时光,每次去上课,周老师都十分细致地帮刘老师布置教室,安排好上课时要用的所有东西。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和周老师熟悉起来。我发现这对老夫妻真是太像了,一样的面容慈祥,一样的待人热情,一样的体贴周到,和他们夫妻俩接触,太舒服了。学画的孩子和我们这些家长都愿意去上课,每次上课都能感受到这对老夫老妻相处的和谐,并受到感染。</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注意到周老师每次对刘老师讲话都是以“老师"相称。按说夫妻之间这样称呼的太少见了,我竟然没有一点奇怪的感觉。从言谈举止中,我也能看出周老师对刘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更表现在周老师对刘老师艺术追求的深深理解和在背后默默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随着共同语言的增多,后来的日子,我和刘老师的关系从一个学画儿童的家长变成了忘年交,从而经常登堂入室。最初,刘老师还住在河西区美好里,与我母亲家很近,我每次去,一定是周老师开门,然后就是一句:"老师,庆举来了!"再然后,就见刘老师慢悠悠地从画室里走出来迎接我。由此,刘老师把我带入了艺术世界,我们的交谈围绕着艺术话题不断深入。我每次去,周老师都给我泡一杯茶,然后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我们交谈。再后来,我发现周老师常常拿出纸和笔,把刘老师谈话中的一些观点记下来。有一次,我们聊得投机,时针指向了中午12点,我说耽误您二老吃饭了。周老师说:"我们老两口一天就吃两顿饭,而且吃的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的确,我发现二老在生活中确实很简单,他们的穿戴很朴素,一点都不讲究,我有一次竟然发现刘老师穿的背心有好几个洞。但二老的精神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你和他们接触,处处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积极向善。刘老师在大写意艺术上走的是一条孤寂的路,周老师则全身心地支持刘老师进行艺术探索。她把所有的家务都承担下来,让刘老师心无旁骛地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写着、画着、思考着。</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还是刘老师作品的第一个审评者。每每有新作,刘老师都让老伴先过目。周老师也确实都能点到要害,刘老师则听从老伴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早年,刘老师在和平路素质书店举办了一个规模特别小的展览,没想到反响很大,《今晚报》副刊编辑找到刘老师,要在副刊上开一个专栏,每周登他的一幅画,并让刘老师配上几句简短但又富于哲理的小文。刘老师接受了任务,为每幅作品用心地配好文,先让周老师过目、把关,如果周老师觉得不好,他就重写。我有一次登门,老俩口正为某幅画的配文推敲呢,他们的那种认真劲儿真的很令我感动。这个专栏连载了一年,画与文相得益彰,非常受读者的欢迎。我后来发现许多人把这些画剪下来贴成一本收藏。</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周老师陪着刘老师一起到深圳参加了一个书画展,我深圳的一个朋友知道这个信息,就到展览现场看望了二老。这位朋友过后给我留言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叫相濡以沫,我和二老的接触中感受到了,我真的非常感动,也很羡慕!</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才知道,周老师原先是医生,还是大户人家出身。周老师对女儿说过:"你爸爸这个人正派、正直,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我最看重的是他的人品。他在生活上是低能儿,但他在艺术追求上有超凡的毅力和定力,我理解他、支持他。"</p><p class="ql-block"> 我提出拜师,刘老师欣然接受,周老师更是非常高兴。她说,你最懂老师,你也是老师艺术追求之路的见证者,你们爷俩有好多地方很像。</p><p class="ql-block"> 老师去世后,师母不愿触碰老师的每一样东西。师母说,什么叫剜心的疼,我知道了。我迟迟不敢去看望师母,也是不敢看师母流泪。终于还是去了,再也听不到师母那声"老师,庆举来了",再也看不到老师慢悠悠从画室走出来的身影,有的只是师母的热泪纵横。</p><p class="ql-block"> 好在老师的众多学生继承老师的遗愿,听从老师的教诲,在大写意艺术上不断思考、学习、创作;好在我们做学生的,发挥各自所长,不断整理、传播着老师的艺术思想,分享他留下的艺术珍品。这些都让师母在悲伤之余得到了更多的安慰。师母不止一次说过:庆举受累了!老师的艺术是一座宝库,他的大写意精神需要有人去继承、传播、弘扬,这个大旗只有你去打了!</p><p class="ql-block"> 我也和师母说:没有受累一说,我和刘老师由忘年交到有了师生情份,这是上天注定的缘。</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难得有几个知己。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相知最珍贵。刘老师和师母相知相伴一生,令人羡慕,也是我们后生应该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的9月5日,主持过10多次刘荫祥先生收徒仪式的我正式拜师。</p> <p class="ql-block">我与恩师的最后一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相知相伴的一对老夫妻。</p> <p class="ql-block">背后是默默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我和柳河共同编辑的"刘荫祥大写意艺术论坛"会刊己出版了三期。</p> <p class="ql-block">学生纳祥夫妻看望师母。</p> <p class="ql-block">慈祥的恩师。</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恩师刘荫祥先生作品</p>